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圖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每個青年身在其中,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融合在一起。在河南,很多青年雖然沒有奔赴武漢一線,但他們在自己普通的崗位上,同樣引人矚目。3月19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35場新聞發佈會,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老師吳萌,中建七局軌道交通事業部三門峽G310五分部團支部書記、橋樑工程師韓亞光,大學生志願者趙旋琪,中石化河南洛陽新安石油分公司高亞琳,中鐵裝備集團盾構公司青年突擊隊隊員劉雲龍等五位“90後”,在發佈會上接受媒體提問,暢談了心路歷程。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吳萌:熱心解難題,大家都叫她IT小萌

作為一名90後,17年前非典時,吳萌還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被老師守護。而今年,她已經成長為一名教師,守護自己的孩子。疫情期間,全省中小學生都經歷了“最長寒假”。吳萌也和眾多老師一樣,開啟了網上直播模式。

其實,剛聽到“停課不停學”,她心裡還是有點小忐忑。雖然以前學校也曾用網絡直播上過課,但那畢竟是短時間,小規模。現在全方位來搞網上教學,怎麼做,大家心裡都沒底。

”我想,作為年輕教師,我要在這方面多鑽研,於是從大年三十開始,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泡在網上,摸索直播。等到學校啟動在線教學行動時,我因為先行一步,成為了學校的直播技術員。我建立起18個網絡學習群,制定了操作流程,對老師和學生進行詳細培訓。”

讓吳萌沒想到的是,真正開課後,問題還是一個接一個,她的手機從早到晚響個不停,有時深更半夜也要起來,視頻連線解決問題。因此,大家都叫她IT小萌。

讓她感動的是,有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擔著兩個畢業班的語文教學任務,面對網絡學習技術的新挑戰,她沒有後退,反而學的比年輕人更認真。

“她通過電話、微信、學習群等各種方式與我討論網絡授課技巧,甚至用做筆記的方式記下每一步操作,只為給學生呈現更好地課堂。教師前輩不但用自己精湛的教學能力指導著我的專業成長,更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上了生動的一課。”吳萌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他們的網絡教學效果越來越好,學生滿意率達到96.8%。為了發揮省屬實驗學校的引領作用,吳萌又把課程課件整理出來,免費提供給對口幫扶的學校,援疆對口的學校,還有來自全省各地的友好學校,共6所學校,得到了大家的好評,收穫了滿滿的幸福。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韓亞光:危難之際,召集年輕人建起“青年突擊隊”

韓亞光是中建七局交通公司三門峽G310五分部團支部書記韓亞光,是基層一線的施工人員,也是項目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隊長。

“我所在的項目是有’河南第一高橋’之稱的三門峽G310項目,也是三門峽市’十三五’頭號工程、河南省重點工程,對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促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交流、實現三門峽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韓亞光回憶,2月6日項目拿到復工令後,他第一時間就趕回項目部。

儘管有心理準備,但到達現場後,他才發現情況的複雜和嚴峻程度出乎預料。因為疫情影響,三門峽境內所有道路封閉,施工車輛和物資運不進來、人員出不去,項目部施工段落跨度近20公里,需要對接協調辦理的手續特別多。怎麼辦?

危難之際,韓亞光召集來項目部的年輕人,建立起“青年突擊隊”,帶領大家往返於各防疫站和相關部門,為項目部辦理了各類車輛通行證。

證件問題解決了,防疫物資又出現了嚴重短缺。為了籌集足夠的防疫物資,他每天早上不到七點就出門,跑遍了三門峽的大小藥店、超市,在市場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採購了第一批500餘個口罩、10箱消毒液。

“讓我感動的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刻,當地的黨團組織和幹部群眾也給了我們大力支持,我清晰的記得,在工地上,很多群眾給我們送來蔬菜等生活物資,給我們解除後顧之憂。”

在公司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青年突擊隊”吃住在工地,最難最苦的活大家搶著幹,保證了項目順利推進。他們還開展“復工復產亮承諾·青年先行顯擔當”主題活動,韓亞光組織項目團員青年開展“雷鋒精神·讓愛傳遞”主題團日活動,組織團員青年前往工人生活區開展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活動。

瞭解到項目駐地旁的寨根村有很多孤寡老人,家中沒有任何防疫物資,韓亞光又組織青年志願者挨家挨戶走訪,為老人作疫情防控知識講解,幫助老人對房間進行全面消毒,並送去醫用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

“在這次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過程中,作為一名中建七局的青年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驕傲。”韓亞光說。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趙旋琪:白天卡點上班晚上當接線員,累但心裡甜

今年26歲的趙旋琪,是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讀博士生,也是共青團鄭州市委招募的疫情防控青年志願者中的一員。

趙旋琪最早參加疫情防控工作是在2月初,當時,鄭州市的確診人數還在不斷攀升,她所在的二七區五里堡街道防空兵社區是軍事管理區,管控非常嚴格,有6347位居民,254戶返鄭隔離家庭。

白天,她在社區卡點協助把控人員出入,測體溫、監督掃碼、核對身份信息和工作證明。和其他6位社區青年志願者輪流到隔離居民家中入戶調查,幫助不能出門的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傾倒垃圾、進行公共場所消殺工作。每天,她們都要在7層老舊樓房裡跑上跑下,有時會往返7、8趟,氣喘吁吁,還要隔著不透氣的口罩與隔離居民耐心交流。

“但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和認可,再累,心也是甜的。”趙旋琪說。

隨著全省復工復產,返鄭人員逐漸增加,趙旋琪感到了社區的人力明顯不足。“正好聽我媽媽講,她們單位建中街街道辦,引入了AI外呼平臺,每天一個半小時就可完成轄區全部居家隔離人員健康信息的採集。於是,我便來到建中街街道辦學習這個方法,以便在我們社區更好地開展工作。”

入戶過程中,趙旋琪還發現,隔離時間久了,有些居民難免會產生心理壓抑,這時,她就聯合志願者當中學傳媒、舞蹈、播音主持的同學,一起通過居家隔離微信群、釘釘直播,開展“醫護子女雲輔導”“攝影課堂”、“舞蹈達人”等線上服務,滿足居民的學習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晚上,趙旋琪還被抽調到鄭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負責接聽市民熱線的工作,每天向市民解讀鄭州市最新防疫政策,並記錄下每一位百姓的心聲。比如,2月底,大家都要返工復工,一罩難求,普通人都很難預約到口罩,何況不方便下樓、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獨居老人呢?

趙旋琪和小夥伴們及時彙總熱線反映的這個問題,提交防疫指揮部決策部門,推動了為全市空巢老人免費送19萬隻口罩的暖心政策。

“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青年志願者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趙旋琪說,她們會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下一階段“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工作當中。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高亞琳:有人開玩笑說,“疫情發生之前,也沒見你們這麼拼”

身為黨員的高亞琳,是中石化河南洛陽新安石油分公司第三加油站站長。

“我所在的加油站位於老310國道新安縣磁澗段。疫情發生後,周邊社會加油站站紛紛關停,作為央企加油站,必須擔當起保障供應的責任。”高亞琳說。

說幹就幹。高亞琳帶領大家按時按點對加油站徹底消殺,配置好口罩、手套,認真為每個進站顧客做好體溫檢測登記。剛開始,很多顧客不太理解,不願意配合登記,她就耐心地向他們說明情況,當好疫情防控的宣傳員。同時,向顧客介紹“加油河南APP”,推行“一鍵式無接觸加油”,減少人員接觸。

隨著復工復產和春耕的深入,有更多的地方需要用油。

“在這關鍵時期,我們更不能坐等。”高亞琳說,既然大家出行不方便,她們就主動走出去為大家送油。他們所在的加油站周邊,有近30畝農田需要播種,而農機加油一來一回最少也要1個小時,於是,她們就給周邊農戶提供24小時送油服務,只要一個電話,不管啥時候要、不管跑多遠,都第一時間送到田間地頭。因為送油及時,油品質量好,還有春耕專項優惠政策,農戶們也一傳十、十傳百。

“一天下午,我們剛送完油回來,接到一個鄰村農戶的電話,對方說,我們這兒急著用油,就是離你們那兒有點遠,能給送不?我算了算路程,這一來一回得2個多小時,站上帶我就三個人,本來都累的夠嗆,但是既然農戶信任咱,咱得對得起人家。”高亞琳說,她一咬牙,“送”,於是就帶著一名員工騎上三輪車,去給農戶送油。等回到站裡,天也黑了,躺到床上渾身像散了架,但回想老農連連感謝的情景,她覺得值了。

隨著周邊的一些企業和工地恢復生產,高亞琳就一家一家回訪用油需求,只要有需要,不管要多少她們都給送過去,尤其周邊工地用油急劇增加,送油的活就更多了,她們幾乎天天要去送油,有時候顧不上吃飯,就帶著乾糧路上解決,有人開玩笑說“疫情發生之前,也沒見你們這麼拼。現在你們這麼拼,到底為了啥?”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高亞琳以前還真沒有仔細考慮過。

“作為一名90後,過去對社會的思考還不是很深刻。但是這次疫情發生,我親眼所見,那麼多逆行天使趕赴武漢,那麼多志願者不計報酬忘我工作,全國人民支援武漢,祖國大家庭如此溫暖。我被這樣的精神激勵著,推動著,更加感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重任。我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客戶加滿一箱油,就是在為戰勝疫情出一份力。” 高亞琳說。

五位“90後”未赴武漢戰場,但今天他們成為關注焦點

劉雲龍:大年初一開始上班,宿舍門衛對他有“意見”

總部位於鄭州的中鐵裝備集團,主要生產盾構機,是我國裝備製造領域的優秀代表。而出生於1991年的劉雲龍,則是中鐵工程裝備盾構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管理中心主任,中鐵裝備盾構生產青年突擊隊隊員。

中鐵裝備是鄭州市第一批覆工復產的企業,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劉雲龍大年初一就從內蒙古老家趕到鄭州,在主動接受隔離後,有幸成為第一批覆工的員工。

劉雲龍所在的部門管控著公司在產100多臺盾構機的生產製造,一臺盾構機有上萬個零部件,每一個零部件能否及時到位,直接影響著數百臺設備下一步生產的順利進行。

為了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他們專門成立了復工復產青年突擊隊,對全公司在產項目100餘臺盾構設備進行重新梳理並制定具體方案。剛開始,劉雲龍所在的小組只有2人在崗,但是憑藉著“雖然我們不能做抗疫一線的逆行者,但是我們要做經濟領域建設的生力軍”的理念和韌勁,他和他的隊員從細化每個流程著手,按照每個組裝基地、每個結構件廠家以及每個項目類型進行分類分析,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就將原本十幾頁的項目信息,細化到了200多頁,為後期工作做了充分準備。

“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儘可能地降低疫情影響,將丟掉的工期趕回來。特別是我們還有一些重點難點的出口項目,業主經常通過跨洋視頻對我們的項目進行遠程監造,由於時差基本都是在凌晨進行溝通,為了讓客戶放心,我們小到一顆螺栓的到貨情況都會拍攝好視頻傳給客戶,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除了參與生產管理外,劉雲龍還臨時擔負起巴黎項目的整機發運工作。按照工期計劃,他們必須一週內完成剩餘的拆機和打包任務,但是原本崗位人員因疫情不能及時到位。

於是,劉雲龍就帶領青年突擊隊隊員積極投身一線,遇到難題就通過視頻積極向老師傅們請教,他們不斷優化、不斷專研,7天之內,近200多個大型分體部件,7個大型集裝箱,全部按計劃順利完成打包、裝箱等,確保設備在第一時間發往港口,及時趕上開往巴黎的貨船。

值得一提的是,劉雲龍還負責五臺大直徑盾構項目,其中2臺正處於調試驗收階段,因為工期緊張,他們每天都會把問題進行一一梳理、解決,經常加班到很晚。

“疫情期間,由於宿舍要定時鎖門,我總是錯過鎖門時間,一開始值班的門衛大叔總是埋怨我回去的晚,後來次數多了,門衛大叔瞭解到我回去晚的原因。當我再加完班晚回去的時候,門衛大叔都會笑著對我說,“就差你了,要不我早去睡覺了。”劉雲龍回憶。

功夫不負有心人。復工後第十天,中鐵裝備迎來了“開門紅”,他所負責的兩臺大直徑泥水盾構機順利下線,當價值4.5億元的泥水盾構機順利通過客戶驗收的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努力付出都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