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领英文化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只有拥有河西走廊的中原王朝才能真正建立强大的大一统王朝。

而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则需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说明,下面今古就为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政治

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的活动圈都局限于中原地区很少会涉及北部的茫茫荒原,至多就是开发一下黄河河套地区,并未真正打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路线。

但自西汉起,正是由于控制了河西走廊这块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中国将西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并沟通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

而从经济上来看,正是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的统治,才真正开创了兴盛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也正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源源不断的为中原王朝在经济上进行输血,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军事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插入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把利剑,天然的将北方少数民族控制区分割成了北、西、南三个部分,把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西域诸国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完美的分割开来,使中原王朝获得战略上的先发优势,减弱了他们对抗中原王朝的能力,同时此处更是中原王朝不可多得的战马产地,为国家提供至关重要的战马资源。

正是河西走廊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往往以获得河西作为双方优势的分水岭。没有河西走廊的势力,必然在战略上处于弱势。

文化

在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走廊都是沟通中原与西域以及西方至关重要的通道,也正是这条通道的存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文化交流,获得西方文化知识,比如佛教及阿拉伯数字的传入,和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结语

河西走廊即是中华民族统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纽带,同时也是古代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通道,而今天拥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河西走廊更是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资源产地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支持,你们说重不重要。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河西走廊多重要?这么说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华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黄河流域。中心是在黄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陕西、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是中原的外围。而河西走廊是这个中心地带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狭长通道。

一、河西走廊决定了陕西成为中国古代时间最长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秦国本就处于中原的边缘,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时间长,秦国很可能会迁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都城必须位于管辖区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汉朝建立后,因为要稳定陕西,同时要对抗来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胁,暂时也没有考虑迁都。但是,汉朝占据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后,西面成为中国的主要外贸对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这个通道的起点上。陕西南面是秦岭、背面是黄土高原,利于防卫。加上陇南和关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迁都也就不可能了。

从秦朝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在关中平原。占据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很大程度决定了陕西的地位。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个前提,中国必须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决定古代丝绸之路通畅的关键。对中华影响巨大佛教等文化,从外面传入中国的兵器工艺、二胡等乐器、大蒜等食材,绝大多数都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去往中亚和欧洲。唐都长安能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关键就在于此。

三、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威胁多来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国的西北面发生战争,中原王朝必须先占据河西走廊。否则华夏的核心地区就完全暴露在敌人威胁之下,而且军队将无法进入新疆作战,即便进入也无法保障后勤。而当面对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战争时,中国也必有占据河西走廊,才能保障侧翼安全,同时截断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经济、物资联系。所以,霍去病突袭河西走廊成功后,汉武帝即住上重兵守卫,事实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联合共同包围、夹击匈奴的态势。为后来彻底打败匈奴起了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则西北方向尽失”!”失河西走廊”,中国北部、西北部边境就将永无宁日!

明代以后,随着海洋贸易的兴起,加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丝绸之路逐渐荒废,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向东部、东南沿海转移。但是,随着高铁等高速陆路交通工具诞生和普及,加上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和中亚局势的变化,西部贸易的巨大商机又开始显现起来。这是个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预见,随着丝绸治理依托高铁的再次振兴。今后的河西走廊,将会日益重要、繁荣起来。

当然,现在的河西走廊,已经没有国防上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勇敢地开辟这条经济、文化通道的先驱们,以及为了华夏的长治久安在这里浴血奋战的祖先们。想想河西走廊的历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荣。有三个人是华夏后人绝不能忘记的:汉武帝刘彻、张骞、霍去病。


秋宜声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甘肃历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国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东起黄土高原的最西边乌鞘岭,西至号称“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南北在祁连山、阿尔金山与北边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间,东西长约900公里,宽几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这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甘肃走廊,又因为此走廊位于黄河以西,故又称河西走廊。

一、东、西之枢纽

河西走廊处于中原与新疆之间,是两地的重要连接地带。不管是西出凿空的张骞,还是西行求经的玄奘,还是数次亲征,击败噶尔丹的康熙帝,都曾在这条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脚印。

这条一边有山,一边有沙漠,河西走廊南边紧靠着的祁连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形成一个个珍贵的绿洲。河西走廊就是将串串绿洲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绝地的求生之路。

自汉代为始,河西走廊就成为农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时西夏占领此地,直接截断了东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关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机会。

二、蒙、藏之纽带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就可以发现,河西走廊是中国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的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度的地带。

因此这里也成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与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带。

历史上的中央王朝,经由这条狭长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羁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三、几大文明的交汇地

河西走廊的意义绝对不仅仅限于国内,它同样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来自印度的佛教、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教、如果说儒家思想也是一种信仰的话,上述三大宗教连同来自汉民族的儒教,一起在这里交流融合。

就在这条河西走廊上,大汉的使者带着使节缓缓走过,大唐的商人伴着驼铃阵阵走过,清朝的军队也曾纠纠穿过。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河西走廊必将发挥出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历史宝藏


在如今中国行政版图上,你可以看到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行政区域---甘肃省,它位于中国西部,形状像一条玉如意,它的中间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1200公里,宽数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马鬃山。因为在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们称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西是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进入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黄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就曾这样分析过西域、河西与秦陇的地理政治联系,是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数千年来,西域的得失始终与河西走廊密切相关,如唐朝前期拥有河西走廊,并于西域设四镇,“太宗文皇帝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剖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然而唐中后期时,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导致“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

经济上河西走廊堪称路上马六甲海峡,从历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我国经济战略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通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骞之后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占领,是我国数千年领土扩张历史上第二次伟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后,广阔的西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的农耕战略纵横一下向外扩展数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全长约一千公里,宽度从几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体形状如带,又位于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笔者认为:自古以来,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各朝各代对于河西走廊都十分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分析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一,从人文地理上看:

河西走廊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有了河西走廊的沟通,加速了古代西域与中原的交流,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为中国重要的一部分。

国学大师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从季羡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意义。

二,从经济发展上看:

河西走廊是中国沟通欧洲地区乃至沟通世界的纽带。由于古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穿过,该地区一直是经济发展繁荣的道路,河西走廊独特的位置为中国古代连接世界各国,提供了条件。

三,从宗教上看:

河西走廊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首站。佛教文化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历史上的四大经译家,有三位在河西走廊传经布道,可见其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位于河西的敦煌,有现存中国规模最大的莫高窟,世界文化的交流在此地汇合,使河西走廊有着重要的宗教文化底蕴。

四,从军事上看:

河西走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唐代和北宋时期,河西走廊发生过大小不计其数的战争。这里不只是经贸要道,还是战略要地。河西走廊把中原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一分为二,这里也是中原地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关口,也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咽喉。所以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各朝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河西走廊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传承和纽带,也是世界沟通中国的桥梁。


南风未至时


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河西走廊沟通了西藏、新疆、蒙古、宁夏四大民族区,湟水谷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三大商品粮食产地,黄河从此流经。河西走廊是从中原沟通西域、进藏、进蒙古的必经之路,只要掌握了河西走廊,就掌握了新疆、西藏和蒙古的一半。同样的丧失河西走廊,也就丧失了西北半壁江山。

历史上汉帝国掌握了河西走廊,获得养马基地,斩断匈奴的左膀右臂,从而获得对匈奴的战略优势,进而为凿空西域准备了条件。唐代丧失河西走廊之后,不仅西域尽失,连吐蕃也来压迫,甚至一度占领了长安。宋代的时候,河西走廊掌握在西夏手里,所以西夏作为一个小国,居然能和辽、宋分庭抗礼。宋代因为丧失了河西走廊,又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天险,没有骑兵,所以不能和辽国、金国、蒙古国抗衡,被不断压迫以至于灭亡。明代不能有效的掌握河西走廊,所以明代疆域始终局限在两京一十三省,再加上东北不稳,所以始终无法威胁北元,还有后来的鞑靼、瓦拉,无法从侧翼进攻取得战略优势,不得不在北边设置九边,修长城,造成沉重的财政和军事负担。清政府因为掌握河西走廊,并且实行满蒙联姻,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构成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雏形。


青年史学家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兰州、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在黄河以西地区,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


地理角度上看,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东、东南、南三面环海,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长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来极其困难。东北寒凉,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东北和北方长期以来属彪悍的少数民族占领,人口定居点过于分散,不易供给。


从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王朝力量在东亚长期处于压倒性地位,无论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鲜和越南等国还处于传统宗藩体系内。


与之相对,中亚地区乃至更远的中东、欧洲地区与中国属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长补短。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从东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维持中原稳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其实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与青藏的势力,河西走廊是颇为脆弱的,而规模庞大的西域驻军规模直接受制于经由河西走廊的物资与货币供应。


从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连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纽带。


处于“华夏文明圈”的核心区域相比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复杂得多,呈现出多元丛生的文化状态。著名学者季羡林则把敦煌称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处。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因为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


这个安全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国家领土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国家未来发展。像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通过这里把新疆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关一带一路的分析文章,请移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河西走廊是古代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意义相当重要,我国历史上自秦开始到清末,几乎每个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条通道,时刻都没有放松过对河西走廊的警惕。

那么这条见证了中华大地两千年发展的狭长通道为什么对我国的历朝历代这么重要呢?

首先从军事意义上看,河西走廊连接了两个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一边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百姓,一边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人或者后来的蒙古人。

要知道,历史上的匈奴人与蒙古人军事实力曾非常强大,总是给我国历朝历代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蒙古人更是曾一统中原建立刻我国的一个统一王朝——元朝。

后来到了明朝时期,虽然一次一次被打败,但是蒙古人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中原大地的侵犯,但是,因为中原王朝死死的握住了河西走廊,蒙古人根本根本没有可能再一次入主中原,就像是一处悬崖一样,将蒙古人挡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其实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想要扩大自己的疆域,向着西方扩张,都必须要牢牢把握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

为什么说想要向西扩张就必须要拥有河西走廊呢?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保全军队和疆域的战略要地,一旦成功向西扩张的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失败的话,还可以占据河西走廊抵御外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也正是这一处狭长的通道,让西域的各个少数民族很是无奈,同时也让中原王朝对西域有了足够的威慑力与控制力。

但是,在失去了河西走廊之后呢?我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那会是什么一番景象呢?自然就是相当于我国的西北门户打开了门让人家侵略。


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国力强大的时候,就把河西走廊作为一处向西北地区扩张的跳板,而在国力比较弱的时代,河西走廊就作为抵御外敌的一种战略要地,死死的将外敌卡在了河西走廊的西边。河西走廊经过了两千年的历史延续之后,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繁荣和衰败。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河西走廊带个我国古代的经济意义,既然作为我国西北的门户,拥有了战略意义之外,自然不可能不具备经济意义。

其实正是这条通道保证了我国和西域各国甚至是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因为它的存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在历史上才会那么频繁,我国的产品向外销售才会那么畅通容易,同理国外的很多先进文化和技术也得以比较轻松的传入中国。

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丝绸之路,但其实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丝绸之路就是在河西走廊的基础上开辟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也和河西走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当年没有河西走廊的畅通稳固为基础的话,丝绸之路估计早就消失了。


夏目历史君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核心区域为(河西五地)主要有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交通要道。


一、经济地位:河西走廊堪称路上马六甲海峡,从历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我国经济战略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通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原地区的经济意义甚至远超战略意义,自汉代开始至唐、宋、明、清的经济繁荣离不开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倡导构建亚欧大陆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河西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无可取代的重要节点,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

二、战略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各国的咽喉要道,国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河西走廊东西隔绝维回,南北隔绝藏蒙,是防止祖国分裂的前线,如今的战略意义大于经济价值。自汉武帝在山丹建立军马养殖基地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军区和西部战区的战略意义足以证明河西走廊的军事战略存在价值。

三、交通地位: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同时,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像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通过河西走廊把新疆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综述:河西走廊是连接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咽喉,地域虽小但经济、军事战略意义重大,是维护国内军事稳定,是维护维、蒙、藏、回民族团结稳定,是维护国家与亚欧各国军事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祁连山孕育滋养的五个城市繁荣发展,使得河西地区荒漠化进程逐步减少,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关系着国家军队运送,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运送,民族关系的融合,河西走廊的稳定繁荣发展关乎国家格局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其地位不容小觑。


叫啥不重要


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嘉峪关、肃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

  这个地方,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

  汉代以前,河西走廊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另外是,关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功绩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

  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

  即是河西走廊这一狭长的区域,在充当文化与经贸输血管的同时,也把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分成了一东一西两个部分,使他们相互得不到有效的联系互动,甚至将他们完全孤立了起来,从而减轻了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入侵压力。

  几乎是在刘邦建立汉帝国的同时,匈奴的冒顿关于也统一了中国北方草原。但是,当时的汉帝国根本没法与匈奴抗衡,在匈奴的入侵、骚扰下只能忍辱负重。

  为什么呢?连成一线的北方草原民族就是一个强大的整体,兵强马壮,来去自如,而汉朝则在建立之初,由于战乱等原因,不但在军事上,甚至在经济上也处于弱势

  刘邦原想定都 洛阳,后迁往长安,这就让匈奴对汉朝始终造成黑云压城之势,只要你惹他不高兴,他可以随时来攻,而且,只要一过今宁夏固原这个地方,到长安是数百公里的平原地带,无险可依,匈奴人打垮汉朝似乎也不需要多少力气。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也是一样的,丢掉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被分割,没有进军中原的能力。史实也是这样的。

  元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原地区,也是这么个道理,铁木真先是不惜一代价,打通了蒙古高原与西域,在中亚完成巨额的战争贮备,对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人进行了历时22年的战争,攻灭西夏,进而灭掉金朝,将中国北方“连”成一个整体,才进一步入侵中原的。所以河西走廊对中国封建王朝的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