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股神巴菲特手把手教你做投資

《巴菲特之道》會告訴你,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是如何做投資的。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哈格斯特朗,他是美國以寫作巴菲特思想而著稱的作家。


巴菲特11歲時第一次買股票,25歲時,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公司初始金額只有10.5萬美金;到了2018年時,這筆財富已經達到84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不過,巴菲特成為“股票之神”,可不僅僅是因為有錢,他還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投資哲學,並且分享出來,讓無數投資者收益。


第一,巴菲特選擇股票的“十二條標準”是什麼?


本書作者提煉了巴菲特選擇股票的“十二條標準”,並把這些標準分為企業、管理、財務、市場四個類別。

先來看“企業”這一類, 它包括三條判斷原則:

第一,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第二,企業是否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第三, 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股神把企業分成兩種:一部分是“有護城河”的偉大的企業;另一部分,是佔市場大多數的普通企業。


他認為有“護城河”的企業前景會更好,因為這些企業有共同的特點:他們被需要或渴望,同時又無可替代。這些特點讓這些公司能保持售價,偶爾還能提高售價,卻不用擔心因此失去市場份額。比如,在巴菲特看來,可口可樂就是這樣的公司。人們都愛喝可樂,而可口可樂配方獨特,也能已經具備了品牌效應,很難替代。


在考察完企業本身以後,第二類原則是看管理,包括:管理層是否理性,是否坦誠,能否抗拒慣性的驅使?

許多人在投資時,很少考慮管理的因素,但巴菲特明確提出,僅僅看企業是不牢靠的,管理層非常重要。他投資的企業,必須由他欣賞、信任和具有競爭力的管理層來管理。


瞭解管理層以後,還要看企業的財務狀況。在這方面,巴菲特側重於修正人們常用的財務指標,將複雜的公司財務歸納為比較簡單的投資原則,這方面有四條標準:

第一條,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重視淨資產回報率這個指標,而不是每股盈利。


財務標準的第二條,是計算真正的“股東盈餘”。一般來說,投資人都會看公司的淨利潤來判斷運營狀況。但巴菲特認為,在淨利潤的基礎上,有必要減去企業的資本支出,得到股東盈餘這個指標,才是更準確的。


財務標準的第三條,是尋找具有高利潤率的企業。


財務標準的第四條,是“一美元原則”,也就是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潤,至少要創造一美元的市值。如果公司不向股東分紅,而是將利潤留下來做進一步的投入,那麼,至少要保證產生的市值比投入的成本多。


對財務做了進一步瞭解以後,要從市場角度來考慮一家公司的股票。具體來說,有兩項標準。

市場標準的第一條是,要確定企業在市場上的價值。

市場標準的第二條,是指與企業的價值相比,能否以折扣價格購買到?


第二,巴菲特如何建立投資組合?


巴菲特提出了一種投資組合管理法——集中投資。意思就是,挑選幾隻長期能產生超越平均水平回報的股票,將資金大量投資在它們身上,在遭遇短期市場波動時,忍耐堅持。


這套方法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計算跑贏市場的概率。


第二步,是等待時機:到你喜歡的股票,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時,就是買入的信號。


第三個步驟:根據信息及時調整組合。當你投資了幾隻股票以後,你需要對這些公司保持長期關注,要謹慎地觀測公司本身發生的情況。


集中投資的第三個步驟:根據信息及時調整組合。當你投資了幾隻股票以後,你需要對這些公司保持長期關注,要謹慎地觀測公司本身發生的情況。


第三,如何培養投資者的必備品質?


巴菲特認為,成功的投資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但要有理性的性格。具體來說,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抉擇的能力。


不過,要保持理性,並不容易。因為人天生就具有許多心理上的偏誤。這些偏誤,很容易讓我們在投資中犯錯。因此,要做好投資,就需要學一些心理學知識,克服這些心理偏誤。


人類天生有四種常見的“心理偏誤”,只有克服它們,才能成為理性的投資者。


第一種偏誤,是過度自信。心理學家做過許多調查,請被調查者描述一下自己的駕車水平,結果,絕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的水平超越平均。


第二種心理偏誤,是過度反應偏差。科學家的研究指出,人們往往對於壞消息反映過度,對於好消息反應遲鈍。因此,如果短期的財務表現不佳,人們會不經過仔細考慮,就快速做出過度反應,由此,股價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第三種心理偏誤,是厭惡損失。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於同等數量的損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盈利帶來的喜悅的兩倍到兩倍半。


第四種心理偏誤,是從眾效應。許多人喜歡跟風,看到別人在買什麼股票,或者聽到一些小道消息,就盲目投資。這樣做投資,虧損是不可避免的。

在投資中,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克服以上四種心理偏誤,這樣才能成為理性的投資者。


在理性之外,投資者還應當培養耐心。根據諾獎得主卡尼曼的研究,人類的思考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要想在投資中保持耐心,就要擯棄“快思考”,養成“慢思考”的習慣。


慢思考,是指對事實、知識反覆考察,經過周密研究,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一般來說,慢思考需要較長的時間,比如幾天、幾周、甚至好幾年。當投資者慢思考時,他會沉下心來了解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競爭優勢、管理層理性配置資產的能力、公司的真正市場價值等等,甚至要實地調研企業,瞭解消費者、競爭對手的看法。為了讓慢思考達到最佳狀態,必須花時間去推敲,甚至沉思、冥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