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張岱


真相


1644年,清兵入關,大明王朝傾覆了。此時的張岱年四十八,人生已過半,從這一年開始,張岱的人生被切開了兩半,前半生聲色犬馬,閱盡繁華;後半生歸隱山林,潛心著述。


晚年的張岱,在山中破屋裡獨坐,屋內,僅有一張破床,邊上殘桌上躺著一張舊琴,一方殘硯,幾卷殘書。腦中,浮現的是少時鮮花駿馬,燈紅酒綠,那一切已然成為過往雲煙。思定,張岱用殘硯磨墨,提筆寫下: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青羊拍攝


這是《陶庵夢憶》的序。步入晚景的張岱經歷了國破家亡,前途幻滅,友人多離世,從繁華跌入蕭瑟,回憶成了對付無情命運最痛的回擊。張岱寫書著史,收穫頗豐,不僅用人生經歷,更用人生感悟,為後世留下諸多不朽著作。


從不同側面切入,我們可以認識到作為史學家的張岱,留下了《石匱書》這樣史論鉅著,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浙東四大史家";還可以認識到作為文學家的張岱,留下了《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諸多散文名篇,是明末小品的集大成者。


在動盪的年代裡,張岱尋求突圍,不僅是思想的突圍,更有文學創作上的突圍,這二者,都需要我們回到他的所處年代,一探真相。


繁華


1597年,張岱出生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家境殷實,其高祖、祖父、父親皆為官,結交甚廣,張岱年少時便飽讀詩書,才智過人。


其《自為墓誌銘》中有一個小故事可做印證,六歲時,其祖父帶著張岱到杭州遊玩,遇到了錢塘遊客眉公先生陳繼儒,騎著馴鹿到處遊玩,陳繼儒對張岱祖父說,"早就聽說你孫子擅長對對子,我今天考考他。"說完便指著屏風上一幅《李白騎鯨圖》,對張岱出了上聯,"太白騎鯨,採石江邊撈夜月。"張岱很快對出下聯,"眉公跨鹿,錢塘縣裡打秋風。"惹得陳繼儒哈哈大笑,從馴鹿上跳下,抱著張岱說,"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


六歲就被名士引為忘年之交,可見張岱的才華廣受認可。隨著年歲的增長,張岱開始了遊歷山水,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愛的是哪些?"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青羊拍攝


可見有錢人家的孩子大抵如此,聲色犬馬,燈紅酒綠,好在張岱不僅僅是紈絝子弟,他更愛博覽群書,家中藏書三萬,也愛遊山玩水,晚年所寫《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大多是回憶早年遊歷的故事。其中不乏名篇,廣為傳頌。


張岱好交友,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陶庵夢憶·祁止祥癖》)書中多有癖好友的記載,讀來十分有趣。


歷事


崇禎八年(1635年),張岱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按照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參加鄉試之前,要先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的考核,鄉試由各省統一組織,考過取得舉人身份,才具備選官資格。因此,鄉試不第,意味著無法入仕為官,張岱此後不再熱衷考取功名,那樣的路畢竟不適合他,八股文太限制他的才華發揮了,更重要的是,明末朝政動盪,社會黑暗,讓他徹底失望了。


倒不如寄情山水來得悠然自得,張岱在《陶庵夢憶》裡寫下好多這段時間的經歷,他學琴,先後拜師王侶鵝、王本吾,學會彈奏《漁樵問答》、《列子御風》、《雁落平沙》、《漢宮秋》等曲、《胡笳十八拍》等名曲,學琴日久,感悟頗深,曾提出"練熟還生"的觀點。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青羊拍攝


他好飲茶,追慕古風,對泉水十分挑剔,《陶庵夢憶》裡多有提及。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張岱在斑竹庵的水井中飲水,發現井水口感甚佳,"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為白;又如輕嵐出岫,繚松迷石,淡淡欲散。"


在仔細查看後,張岱在水井旁的草叢裡發現了石刻,上書"禊泉",王羲之筆法,張岱取水煮茶,發現茶香更甚。禊泉水出名後,來取水者絡繹不絕,有直接賣水的,開茶館的,有取水釀酒的。當地官員擔心水源枯盡,封鎖了禊泉,禊泉因此更加出名。


紈絝子弟愛的,張岱一樣不落下,明朝風行鬥雞,張岱也擅於此道,常常鬥而忘返,甚至自己當起了組織者,組建鬥雞社,邀請友人前來鬥雞,後來,張岱在野史中獲知唐玄宗跟他一樣是酉年酉月酉日生,後鬥雞險亡國,從此不再鬥雞。


浮沉


遊山玩水的精髓在於興之所至,有一次張岱帶著一眾友人、伶人登山看雪,途中夜宿寺廟,幾人竟在月下著服唱曲,寺中僧人驚醒,朦朧中以為仙人下凡。這樣的誤會在張岱遊山玩水中不止一次,另一次,張岱約同友人登山看日落,後又繼續賞月,僕人見他們久而未返,恐出事,眾人舉火把沿山路尋找,一路尋找一路呼喊,山下村民誤以為土匪過境。


少時的閒然自得,很快就化為夢幻泡影,隨著明亡,文人們面臨著痛苦的抉擇,有積極反清復明的,有歸隱山林的,或者先反清,失敗後歸隱山林著述的。張岱選擇了避兵歸隱,1646年,他的"山水知己"王思任殉節而亡,張岱曾寫詩吐露心聲,原想一同殉節,因《石匱書》未完,因而忍痛作罷。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青羊拍攝


往後,張岱"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為墓誌銘》)在山中,張岱窮困潦倒,憑藉過人才氣和驚人毅力潛心著述數十載,最終多部作品傳世。


其中,他將小品文推至巔峰,此後難有企及者。


突圍


1632年12月,張岱住在西湖邊上,大雪三日後,湖中萬籟俱寂,張岱帶上火爐撐船前往西湖看雪,到達湖心亭時,竟然發現亭中有人對坐煮酒,頗為詫異,亭中人見到張岱,十分高興,邀請他同飲。


張岱回憶這件往事,寫下了《湖心亭看雪》,全文百餘字,所述之事極為尋常,但從小處著眼,情景交融,意味深遠,是明清小品文的典範。晚明小品文在時代鉅變中,開始走向生活化、個人化,顯示了文人們在思想領域的突圍。


張岱的突圍:從《陶庵夢憶》看晚明文人的悲情與榮耀

青羊抄錄並拍攝


每一個時代,文人的創作都在摸索中前進,一種文體文風的形成,都是從無到有,再到成熟,這一過程,是規則越來越多的過程,同時,也是弊端越來越多的過程,到達巔峰,突破口越來越少,需要突圍,方能進入下一階段,盛極必衰,是至理。


晚明的小品文越來越趨向於生活化,多描寫日常生活小事,在小事中展現生活情趣和審美意趣。早些時候,小品文多以寓言為主,針砭時弊,揭露黑暗,鋒利遒勁而又蘊含深沉,然而,隨著背景發生變化,明清多興文字獄,寓言小品文逐漸失去了鋒芒。


明末社會動盪,人們渴望個體精神解放,以王艮、李贄為代表的王學左派,公開標榜利慾、情慾為人之本性,反對理學家的矯情飾性,主張童心本真,率性而行。"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已不適用於社會發展,文人尋歡作樂,縱情山水,如同魏晉名士,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其內核,都是尋求個體解放。


張岱的出現,將小品文推向新的高峰,身世浮沉,繁華閱盡,身體的突圍已然完成,如今在文學創作上,他將再一次完成突圍。他的小品文,後人評說"不事鋪張,不事雕繪。意隨景到,筆借目傳。如閒中花鳥,意外菸雲,真有一種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妙。"(《跋寓山注二則》)


1689年,此時已是康熙年間,張岱在山中與世長辭,走完了九十三年漫長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