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识戴高乐,就称英雄也枉然(上)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法兰西是欧洲的中国。同样历史悠久,祖上曾经阔过,同样有韵味十足的文化和尝之难忘的美食,为周边所仰慕和效仿,而且法国旁边不幸有德国,而中国东邻很遗憾是日本,这种微妙的共同点实在是历史的巧合。

当然,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法国和中国还是大有不同的,在此就不必详列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像法国出了一位戴高乐,就是极有个性的领袖人物,这是别国所没有的。

为人不识戴高乐,就称英雄也枉然(上)

对于法国人来说,孤傲而自信的戴高乐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没有拿破仑,法兰西也许不会被历史铭记;没有戴高乐,法兰西则难以重放光彩。在形形色色的对手和盟友面前,他有时是独断冷酷的魔鬼,有时又是温和亲民的天使,就像法国美酒的配方一样,复杂、强烈而又令人难以捉摸。

1890年11月22日,夏尔·戴高乐生于法国里尔的小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曾在拿破仑大帝麾下作战,父亲是历史学和文学教授,戴高乐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看惊险故事书和写诗,对学校的功课却漠不关心。

13岁生日那天,戴高乐许愿说:“我将来准备报考圣西尔军校,当一名军人。”6年后,也就是1909年8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顺利地考入了圣西尔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这位记忆力惊人、喜欢运动的小伙子很快就在军校混出了名,由于他超人的身高(1米95),获得了“大芦笋”、“大鼻子”等绰号,自恋的戴高乐终生对自己的容貌不满,甚至到了都不愿照镜子的地步,对这些绰号更是深恶痛绝。

为人不识戴高乐,就称英雄也枉然(上)

戴高乐在圣西尔军校毕业后,加入了第33步兵团。就在这个团里,遇见了他一生中的伯乐——团长菲利普·贝当上校,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贝当元帅。56岁的贝当非常欣赏这个高个子、大嗓门的少尉,经常与他津津有味地探讨军事理论。

年轻气盛的戴高乐对军中那套繁文缛节极为不屑,惹了不少小麻烦,多亏了贝当帮他掩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戴高乐表现得非常英勇,多次负伤,晋升为上尉。1916年,他在惨烈的凡尔登战役中因毒气昏迷被德国人俘虏。贝当误以为他已“阵亡”,追授一枚最高荣誉十字勋章。

在德军战俘营里面度过的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戴高乐曾五次试图逃跑,都郁闷地宣告失败,这都是因为他那过分高大的身材,就像一群羚羊中的长颈鹿,德国看守实在不好意思视而不见。他在狱中没闲着,结识了沙俄军官、未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甚至还通过自学精通了德语。

一战后,戴高乐回到法军。1919年至1921年间他被派往波兰,支持波兰军队与苏联红军作战,对手正是当年的狱友图哈切夫斯基,苏军后来兵败华沙城下。

为人不识戴高乐,就称英雄也枉然(上)

戴高乐回国后先到母校圣西尔军校教书,不久进入法国军事学院深造,在此度过了不愉快的两年。由于他那自命不凡、坚执己见不顾别人感受的个性,特别是他关于现代战争的新颖观点,几乎得罪了包括院长在内的那些墨守成规的所有保守派教授,被指责为“举止俨然像个流亡的国王”。

这么一位优秀人物,毕业时差点被评为最低的“尚好”,幸亏在贝当元帅干涉下,才被勉强评为“良好”。之后,揣着一肚子怨气的戴高乐赴中东服役。

1932年,已晋升为少校的戴高乐服役期满后回到了法国。在贝当元帅的重用下,他被任命为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为了替戴高乐出口气,贝当安排他回到军事学院举行系列讲座,大谈领袖与新式战争,狠狠地羞辱了那些当年给他难堪的教授们。

尽管有贝当的保护,但此时的戴高乐仍然是怀才不遇,主要原因是树敌太多。他在1934年发表的《未来的陆军》一书,大批征兵制,提出建设坦克部队以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同时他还把军方当权派视为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贬的一钱不值。

因此,爱唱反调的戴高乐一直没有被重用,到1937年才是个“资深”上校,就连贝当元帅也无能为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在法国销量不佳,却在德国销量很好,大受军界青睐。没有证据表明希特勒读过此书,但后来德军的发展确实是朝这个路子走的。

为人不识戴高乐,就称英雄也枉然(上)

几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戴高乐所预见的大溃败出现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没有起到作用,德国纳粹的坦克势如破竹,席卷了法国北部。

国难当头,被吓尿的法军高层才想起了戴高乐。1940年5月,他奉命指挥第四装甲师,曾在阿布维尔阻断了德军进攻而受到部队嘉奖,但这些努力并没有阻止法国的沦陷。戴高乐被提拔为临时准将,还被当时的总理保罗·雷诺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然而,还没等到他在新的舞台一显身手,狼狈不堪的法国政府逃到波尔多已经开始请求停战,戴高乐一生中最尊崇的贝当元帅,居然成了投降派的代表。在贝当主持下,法国政府向纳粹俯首称臣,放弃了抵抗。戴高乐逃到了英国,从而揭开了他生命中新的篇章。(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