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旅行家(排名)?你最喜歡哪個?

王超行俠仗義


張騫 ?-前114

張騫被譽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同匈奴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繫,欲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在此背景下,

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第一次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裡,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來,他終於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後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玄奘602~664

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三年秋八月(629年),當時有來自秦州的僧侶孝達在長安學涅槃經,學成返鄉,玄奘與孝達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後,又與人結伴到達蘭州。之後偶遇涼州人送官馬歸,玄奘一同去往涼州在涼州停留月餘後,玄奘繼晝伏夜行,至瓜州 ,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溼彌羅國,行程13800餘里。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後著述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我國和世界最早的國際新聞作品集。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年)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

鄭和 1371-1433

鄭和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徐霞客 1587-1641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縱觀中外,歷史上還有不少出名的旅行家,從純旅行家的角度,個人最喜歡徐霞客。從旅行這件事上,他是一個純粹的旅行家。


文史小觀


1.張騫

張騫前後歷時17年的時間,行程數萬裡,終開拓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未來,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他的偉大創舉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為我國多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鄭和

文武雙全,雙商奇高,宣德化而柔遠人,從永樂航行到宣德,帶回了斑馬長頸鹿,帶去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隨行人員裡帶的接生婆和採藥人,還有因地制宜的教授修梯田,織漁網技術。自衛反擊挑釁外,調解紛爭和衝突,宣揚大明的國威,更不忘體諒人間疾苦。

3.哥倫布

哥倫布,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他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歐洲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了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成就海上霸業。


我們的凡塵


其他人不清楚、只能說由於古代的沒有專門指旅行家的職業。我們只能說排一下旅行牛人。古代被稱為的旅行家:徐霞客

李白在旅行中寫了很多關於不同地方的詩

蘇軾寫了不少旅途的詞



異客


第一位:大禹

上榜理由:大禹治水,千古流傳。

治理洪水,走遍神州大地,將中國版圖劃分九州,並鑄造九鼎,上刻珍禽異獸,山川地理。

第二位:秦始皇

上榜理由: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秦始皇五次東巡,最後一次去了東海,天降隕石,上書:始皇死而地分。

當時熒惑守心,天子之劫,還是沒能躲過去,死在了半路上。

第三位 酈道元

上榜理由:家學淵源,著書立傳。

酈道元南北朝人,字善長。

酈道元幼時隨父訪求水道,博覽奇書。在遊歷的過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畢生心血,撰成《水經注》四十卷。

《水經注》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成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第四位 徐霞客

上榜理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遊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崑崙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餘里,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飛航談歷史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詹姆斯.庫克,發現澳洲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