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環境》

(播發2020年03月20日16:30)《環境》總第1083期

(資訊)新疆且末縣:又到沙漠植綠時

(資訊)河南焦作:傳承愛樹情懷 感受生態文明

(資訊)種樹賣空氣!生態脫貧兩不誤

(資訊)草棉輪作“黑科技” 收成一茬變兩茬

(資訊)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資訊)海南儋州:加強草地貪夜蛾防控研究保豐收

(聚焦)太行新愚公“搬窮”記

(風景)河南新縣:漫山櫻花春似錦

******以下文稿******

(資訊)新疆且末縣:又到沙漠植綠時

解說: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新疆且末縣又到了植樹防沙的時節。

新疆且末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這個小縣城人口只有10萬,卻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縣。全縣三分之二的面積為沙化土地,車爾臣河東岸的流動沙漠與縣城僅一河之隔,距縣城中心不足2公里。在黃沙的包圍中,且末縣猶如一座“孤島”,隨時都有被淹沒的危險。

從1998年開始,且末縣打響了防風治沙的“家園保衛戰”,連續20多年堅持植樹造林,在車爾臣河以東的沙漠中,成功地栽下一條長20多公里,寬7.5公里的防護林帶,生態林面積達到11.5萬畝。

新華社記者宿傳義,報道員倪菁菁、劉雨珊、熱西提·依敏、麥爾旦新疆且末縣報道。(完)

(資訊)河南焦作:傳承愛樹情懷 感受生態文明

解說:從“黑色印象”變成“綠色主題”的河南省焦作市,這幾年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把綠色打底為焦作的底色。而在滿眼皆綠的城市中,古樹名木是那道靚麗的綠,也是鄉愁的寄託。焦作市在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中不遺餘力,讓古樹名木煥發新的生機。

據瞭解,焦作市現有古樹名木1035株,其中一級保護201株,二級保護213株,三級保護621株。此外,為加大保護力度,近年來焦作市先後對古樹名木進行了4次較大規模的普查、核對、補充,按照一樹一檔案、一樹四照片的標準,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檔案資料。在此基礎上,出臺相關法律條例,不斷完善管理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適時對古樹名木進行復壯、施肥、防治病蟲害、摘除寄生物等工作。同時,積極營造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的氛圍。

新華社記者張彩霞、楊靜,攝像李明河南焦作報道。(完)

(資訊)種樹賣空氣!生態脫貧兩不誤

解說:近年來,貴州利用本地區豐富的林業碳匯資源,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工作,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助力貴州扶貧工作和生態建設。這些樹可以通過碳匯交易來增加收入,農民們幽默地稱之為“種樹賣空氣”。

根據單株碳匯精準扶貧模式,人們選擇深度貧困村地塊較好的人工營造林,給樹木編上唯一的“身份”號碼,然後拍照上傳到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平臺。平臺面向全世界致力於低碳發展的個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進行銷售,購碳資金全額進入貧困農民的個人賬戶,以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新華社記者劉勤兵貴州貴陽報道。(完)

(資訊)草棉輪作“黑科技” 收成一茬變兩茬

解說:近日,山東濱州無棣縣首次進行了“草棉輪作”作業。“草棉輪作”將冬閒田、春閒田充分利用起來,把單一的春棉種植變為牧草、棉花兩茬種植,不僅每畝地能增收千元,還可以改善土壤環境。

“草棉輪作”是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山東省農科院共同推行的項目,分為“燕麥+短季棉”和“黑麥草+短季棉”兩種模式。燕麥每年3月前後播種,5月收穫;黑麥每年10月播種,次年5月收穫。比起之前只種一季春棉,“燕麥+短季棉”模式可多收穫一茬燕麥,而且可以留足時間冬前整地、冬灌造墒。

新華社記者王歡、從然然(報道員)、楊寶勇(報道員)、趙延順(報道員) 山東濟南報道。(完)

(資訊)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解說: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

新華社記者王珏玢、林凱、李世傑(實習)江蘇南京報道。(完)

(資訊)海南儋州:加強草地貪夜蛾防控研究保豐收

解說: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害蟲,具有“特能吃”“特能生”“特能飛”等特點,繁衍能力強,遷飛擴散快,嚴重危害玉米等農作物生長。2019年,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

為探索有效防控手段,位於海南省儋州市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加大對草地貪夜蛾的監測和防控技術的研究力度。

新華社記者王軍鋒海口報道。(完)

(聚焦)太行新愚公“搬窮”記

【導視】百餘留守老人,用雙手鑿出一條“愚公路”;荒山禿嶺變成“綠色銀行”,鑿出“愚公路”,開啟“幸福門”。共同聚焦《太行新愚公“搬窮”記》。

現場:大家注意啦!誰有空,就趕緊上山修路走啦!

解說:三年前,也許沒人能相信,這個太行山深處的貧困山村,會因為這樣一雙雙手而改變……

河北涉縣是革命老區,劉鄧大軍曾長期在這裡駐紮。地處涉縣東南的後池村自然條件惡劣,自古有“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之說,騾驢一直是耕種的腳力。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支部書記 劉留根

原來都靠人,肩挑背扛,和牲口馱,上去種地的時候也是靠牲口往回馱莊稼。

解說:近些年,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幾百年辛苦開墾的梯田大量撂荒。2014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擺脫貧困奔小康更是遙不可及。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支部書記 劉留根

(村裡)光丟老人和婦女種不了地了,路也不好走,老年人又走不動,所以說小路兩邊,只是種很少一部分。

解說:不能再等了!2015年冬天,趁著農閒,村支書劉留根和村幹部號召村民們開始修路,沒想到一呼百應。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支部書記 劉留根

當時修路(人裡)最小的年齡55歲,大部分在65歲左右,最大的是78歲。

解說:不強制、純義務,數九寒天裡,這些60多歲的老人們就是靠著這些簡單的工具開始了這場“修路戰役”。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修路村民 趙樹斌

就在那個嚴寒的冬天,男女老少都是在早上5點到6點就揹著钁頭上山修路。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修路村民 劉社會

稍微一動,手就崩口子。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修路村民 趙樹斌

甚至都把手那個人都是鮮血直流。鞋,破的不能穿,鞋蹬壞了,就拿鐵絲把鞋拴起來。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支部書記 劉留根

最原始工具,鐵鍬、鐵鎬,有那大石塊我們都是兩個人用槓子鐵柵子抬起來,小點的就是人背,用肩膀背起來。

解說:經過大家幾個月的共同努力,這條蜿蜒山間的路,勝利竣工,人們叫它愚公路。

同期:新愚公希望小學六年級學生 劉毅讀作文《新愚公精神》

古有愚公移山,鍥而不捨;今有後池修路、自力更生;我的爺爺、叔叔們用雙手修出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平坦大道……

字幕:新愚公希望小學孩子們上演《愚公移山》的話劇。

解說:路通了,荒山也逐漸變成了綠嶺。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村支部書記 劉留根

我們修成路以後,來我們這的遊客多了,也帶動了我們很多的致富門路,十幾家農家樂,每年收入能達到10萬塊錢以上。農產品原來是賣不出去的,現在我們是供不應求。

同期:河北涉縣後池川味農家樂老闆 王永梅

現在我們後池會越來越好,山上也逐漸打造得越來越好了,遊客也比去年多了,從我開這個農家樂,2017年開始開的,剛開始的生意還不怎麼樣了,但是今年(2019年)就比去年好多了,我還想著把農家樂一再地提升一下,打造一下,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

字幕:在後池精神的感召下,2017年,涉縣千里鄉村振興路建成通車。

2018年,太行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字幕: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初心如炬,光耀四方。

新華社記者孫杰、張濤、李佳琳、嶽文婷河北報道。(完)

(片花)

(風景)河南新縣:漫山櫻花春似錦

字幕:陽春三月,河南新縣王母觀風景區的櫻花競相綻放在山林之間。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櫻桃層層疊疊,各色櫻花,競相綻放。陣風吹過,片片花瓣隨風散落,漫天飛舞,好一幅喧鬧的春意圖,山間處處瀰漫著春的氣息。

新華社記者姜亮河南新縣報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