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四诊法,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

用一贤人则贤人必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习主席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以及其他不同场合,对于考察任用干部的标准、理念、机制以及途径、方法等做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为我党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然而,在工作实践中,选错人、用错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通常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通过书面总结的形式看干部的工作实绩,导致干部个人总结写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理论造诣与实践成绩样样具备,但结果还是有部分干部出现了腐败等问题;二是采取“听”的方式对干部进行考察,坐听汇报,仅凭初步的主观印象对考察者作出判断,导致部分干部“带病提拔”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提高识人用人精准度,不妨借鉴中医诊断四诊法——望、闻、问、切。

望其表象视其里。才高未必德好、口利未必可信。人才的选拔任用,更多是通过基层逐级上报推荐。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情况又相对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方式。然而,不免存在部分被考察者涂了“化妆粉”、穿了“伪装衣”,导致选人用人失了真。中医望诊理论中讲道:“有诸于内,必形于外”。也就是说,掌握由外而“望”的能力,通晓其内在之变化。选人用人不仅要看其表象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还要透过现象状态看穿其内在本质。既看其显绩、又重其潜绩,既看其通过书面总结反映的工作实绩,又要学会运用大数据理念,综合绩效考核、日常考核综合分析判断其常态,形成对干部直观全面的了解与认知,才能避免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式悲剧的发生。

闻其所言听他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中医之闻道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综合分辨患者病情的寒热虚实,选人用人亦当如此。讷于言辞,不一定是庸才;能言善辩,不一定是人才。不能仅凭初步的主观印象或是仅听取考察者的一面之词便对其做出判断,而是要学会在倾听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打开耳朵广泛听,充分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及各部门单位的意见建议,综合分析、全盘考量,这样才能把握住人才的厚度,减少干部“带病提拔”现象发生。

问其政绩询思想。政绩是一个体现干部能力水平的有力凭证,但干部的选拔任用不应唯政绩论。宋朝名相寇准提拔才华横溢的丁渭担任参政知事,本以为才华横溢的丁渭能造福一方百姓,结果掌权后的丁渭却让人大失所望。由此可见,选人用人不能只问政绩、只看能力,还应当学会跳出政绩圈子看整体,结合能力看内核。《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这是中医寻根溯源的问诊理论要求,选人用人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剥丝抽茧问思想,把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品行端正放到考量中去,要多角度、立体式识别干部,形成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精准考察模式,把人选准。

切其脉象定其型。追根溯源“把准脉”,才能找到“病根”开药方。选人用人只有结合先前望、闻、问的分析考察,汇总筛选、去伪存真,才能把准脉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优势,把好干部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位置上,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