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睡眠日,你睡的好嗎?】專家教你如何睡個好覺

寧神氣,慎起居,良好睡眠保健康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國人民團結協作,積極配合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發生後,不少人產生應激反應,出現心理、睡眠等問題。一方面,作為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公安民警等一線人員,持續作戰,長期加班導致人的睡眠質量明顯下降,甚至不得不依靠安定藥物維持;而居家隔離的普通民眾頻繁地使用手機,出現疑病情緒;又或者因為擔心患病親屬緊張焦慮,夜不能眠;又或過度放縱,晝夜顛倒,導致睡眠時間過長,節律紊亂。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的說法,《黃帝內經》也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於我們提高免疫力,也幫助我們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內外刺激的能動反應,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表現,有益身心健康。但七情太過,可傷神,傷髒,傷氣,傷形,導致氣機失常,臟腑紊亂,引起失眠、健忘等疾病。而失眠作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也可由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等導致。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患者失眠發生率高達71.2%。恰逢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20年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是“良好睡眠,健康中國”。現針對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提出一些自我調攝的建議,旨在幫助大家平穩度過這個時期。

1. 處變不驚,婉然從物

《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疫情期間最常見的情志異常表現是恐懼、悲傷、憂慮。腎在志為恐,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這些不良情緒長期無法宣洩會導致肝氣上逆,腎氣下陷,脾氣不運。心、肝、腎三髒相生相剋,最終會導致心肝火旺,心腎不交,出現失眠、煩躁、易怒的表現;脾虛不運進一步加重可導致心脾兩虛出現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表現。面對不良情緒的干擾,我們需要積極地自我干預。《靈樞·通天》言:“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婉然從物要求我們面對疫情應當心安意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應外物,沉著應對。

通過中醫心理治療干預,包括情志相勝法、移情易性法、順情從欲法等,可以幫助我們緩解不良情緒。當情緒低沉時,通過聽歡快音樂,觀看喜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以喜勝悲;或者進行精神轉移,積極調整認知,與家人朋友聊天,或者選擇閱讀、書法、遊戲等活動放鬆;或者從他人得到理解和鼓勵,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滿足心理需求,獲得肯定和認同,建立面對生活的自信。當出現持續性心理應激障礙時,應該在心理醫生幫助下進行專業治療。

2. 胃不和則臥不安

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健康飲食。當人在進食中,會讓情緒放鬆,併產生欣快感。而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等會加重胃腸負擔,導致失眠,即中醫所言“胃不和則臥不安”。近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現一種3型先天淋巴樣細胞(ILC3),負責保持腸道健康。而負責調節晝夜節律的時鐘基因在這些細胞中非常活躍。他們還指出,針對生物鐘的基因可以影響免疫細胞,並有助於抵消與腸道疾病相關的睡眠不規律的負面影響。

維持健康飲食需要做到全面均衡,飲食規律。《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日常飲食應當保證瓜果蔬菜、肉蛋米麵均衡攝入,不偏食,偏嗜。同時,要飲食規律,定時就餐,避免飢飽失調。當前驚蟄已過,“春三月,此謂發陳”,飲食中可以順應春季肝升發之特性,吃春菜,蒸春餅。李時珍曾言“韭乃肝之菜”,韭菜能溫腎助陽,健脾養胃,適當食用,大有裨益。最後,中醫強調“藥食同源”,食用大棗、龍眼肉、枸杞、茯苓、小麥、核桃、蓮子、山藥等可以有助眠的作用。推薦幾款常用食療方如下:(1)百合粥,幹百合30g、粳米60g、紅棗10個,煮粥食用,可潤肺止咳,養心安神;(2)枸杞山藥粥,枸杞20g,山藥20g,粳米100g,煮粥食用,可補脾益腎,養心安神;(3)蓮子桂花湯,蓮子120g,桂花20g,冰糖100g,煎湯,早晚服用,能夠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3. 無失天信,無逆氣宜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即告訴我們不要違背氣候常識,六氣變化,要順勢而為,這也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思想。人與天氣相應,順應自然、作息規律是健康的前提。其中,三因制宜作為中醫治療的重要原則之一,告訴我們針對身體出現的異常反應,應當根據個人體質、當地氣候特點等進行個性化治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如春季多風,夏季多溼,秋季多燥,冬季多寒,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清代醫家張志聰雲:“治病之法,各有異同。五方之民,居處衣食,受病治療,各有所宜。”不同地區、不同飲食習慣的人,採用的藥物、針灸、推拿、導引等方法也有差異。非藥物療法易於操作,便捷有效,適合疫情期間使用,現推薦部分以供參考。

(1)按摩療法:頭部穴位可採用一指禪推法、揉法、抹法、按法、掃散法、拿法;腹部多采用摩法、按法、揉法;背部可沿脊柱兩側滾、揉或直擦、橫擦,重點揉按背俞穴;四肢穴位多用按、揉手法。可以自己或是他人按摩印堂、攢竹、太陽、安眠、率谷、內關、神門、三陰交、申脈等穴位,可以舒通經脈、緩急止痛,同時也有助於改善睡眠。按摩時力量適度,以痛為標準,有壓痛點可以增加按壓時間,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2)芳香療法:助眠香囊選用薰衣草120g,小茉莉花100g,柏子仁100g,遠志100g,曬乾搗碎後,分裝放入香囊中,隨身佩戴。助眠藥枕選用夜交藤200g、合歡花60g,玫瑰花60g,研末裝袋,放置枕內;或取粉碎成砂的磁石1000 g裝袋,置於枕內,可以鎮靜催眠。助眠精油選擇3滴薰衣草+3滴佛手柑,或3滴廣藿香+3滴檀香,或3滴薰衣草+3滴巖蘭草,加入水中,沐浴泡澡,或燻蒸。

(3)敷貼療法:(一)交芷膏,夜交藤15g,白芷12g,敗醬草10g,調製後貼敷於太陽穴、神門、湧泉穴,次日清晨取下;(二)靈脂參歸膏,五靈脂10g,川芎、當歸、丹參各15g,冰片1g,凡士林適量,調製後敷於雙側湧泉穴,次日清晨取下;(三)六味安神膏,丹參、白芍、夜交藤各15g,硃砂8g,酸棗仁、遠志各10g。調製後貼敷於神闕穴,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4)足浴療法:(一)吳茱萸40g,米醋適量。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米醋,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二)磁石60g、菊花20g、黃芩15g、夜交藤30g,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合適後泡腳;(三)丹參20g、遠志20g、石菖蒲20g、珍珠母30g、酸棗仁(打碎)20g、黃連10g、白芍20g,紗布包裹煎煮待水溫合適浸泡30分鐘。泡腳要避免過飽或過飢,防止出現頭暈不適等情況。以感覺微微出汗為宜,防止水分丟失過多。

4.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

《莊子·刻意》雲:“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己矣。”運動養生一直被認為是健身、防病的重要方式,古人創造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六字訣等傳統養生功法一直沿用至今。《呂氏春秋》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更進一步強調適度鍛鍊,可使氣血流通,百脈流暢,形神兼養,陰平陽秘。現推薦部分養生功法參考。

太極拳作為傳統功法代表,藉助太極圖“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互為其根,此消彼長”之義,動作連綿起伏,圓活連貫,運以周身,變幻無窮,內可流通氣血、調和營衛,外可活動筋骨,舒展四肢。推薦初學者學習24式太極拳,動作簡單,招式基礎。鍛鍊循序漸進,每次半小時為宜,每週3~5次。

八段錦拳法鬆緊結合,張弛有度。此功法分為立功、坐功兩部分,行動不便者推薦坐式八段錦,其餘推薦站式八段錦。經常鍛鍊可以調和陰陽,通理三焦,和暢氣血,充實五臟。由於此法動作簡單,因此男、女、老、少皆宜。運動強度自行掌握,建議每次以微微出汗為宜,每次半小時,每週3~5次。

五禽戲由華佗編創,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五種仿生導引術,動作柔和。功法包括起勢、收功共12個動作。雖然動作相對簡單,但需要注意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掌握。鍛鍊時要因人而異,中老年人根據自身狀態量力而行,包括動作的速度、幅度、時間、次數等都要嚴格把握。以練功後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肌肉略酸脹,不妨礙正常生活為原則。

綜上所述,在疫情防控期間,保持平穩情緒,重視飲食起居,適度體育鍛煉,維持良好睡眠對於健康至關重要。此刻,春天已至,鶯飛草長,疫情終將過去,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本草中國》特約作者:湖北中醫藥大學王平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