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实验基础知识

01 实验中的6个“0”

(1)滴定管的“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部(但不是最上端),在量取液体的体积时,液面可调节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滴定管读数时,装液或放液后,需等1~2分钟后才能观察液面高度。

(2)量筒、量杯、容量瓶没有“0”刻度。

(3)温度计的“0”刻度在温度计的中下部。

(4)托盘天平中的“0”刻度在标尺的最左边,天平在使用时要调“0”,使用后要回“0”。

(5)实验记录中的一切非“0”数字均是有效数字。

(6)25 ℃,pH计测出溶液的pH=0指的是溶液中c(H+)=1.0 mol·L-1。

02

实验中的7个“标志”

(1)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内壁附有均匀水膜,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是滴入最后一滴液体后溶液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

(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是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按住瓶塞,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是平视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

(5)天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6)沉淀洗净的标志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沉淀所洗离子的沉淀剂,没有沉淀生成。

(7)沉淀完全的标志是静置,取上层清液(或向上层澄清液中)再滴加几滴沉淀剂,没有沉淀生成。

03

实验中的6个“上、下”

(1)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接近29的一般不用排空气法。

(2)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引流时,玻璃棒的上面不能靠在容量瓶口,而下端则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的内壁上(即下靠上不靠,下端靠线下)。

(4)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中水从下端口流入上端口流出(逆流原理)。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下,而测蒸气温度时,应在液面上或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6)制气体实验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下,而用分液漏斗加液时,漏斗下端不能插入液面下。

04

实验中的15个“数据”

(1)实验仪器的精确度

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

②10 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100 mL量筒的精确度为1 mL,无“0”刻度,小刻度在下方。

③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0”刻度在接近上口处。

④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线,只能读取一个值,该数为容量瓶的容量值,答题时应明确 mL容量瓶。

(2)实验操作时的有关数据标准

①试管在加热时所加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要与桌面约成45°角;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夹在离管口处。

②液体取用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③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为其容积的1/3~2/3。

④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体量均为容积的1/3~2/3,蒸发皿加热时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1/3。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烧杯和玻璃棒要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⑥用烧杯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时一般加到距离刻度线1~2 cm处要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⑦中和滴定实验时,酸碱指示剂的用量一般是2~3滴。

⑧在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使结晶水全部失去,实验中需加热、称量、再加热、再称量,直到最后两次称量值之差不超过0.1 g。

⑨当溶液中的某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说明该离子沉淀完全。

05

实验中5组特定“仪器组合”

①液体容纳:图甲、乙原理相同,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小,吸收液上升到漏斗或干燥管中,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干燥管脱离液面,吸收液受自身重力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

②安全瓶:如图丙所示,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进入安全瓶,从而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起到防倒吸作用。

③间接吸收:如图丁所示,NH3、HCl等易溶于水却不溶于CCl4的气体,在CCl4中形成气泡,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进行间接吸收,可以达到防倒吸的目的。

④气压平衡:如图戊所示,为防止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系统中连接一个与大气相通的液封玻璃管,保持瓶内压强等于大气压而防止倒吸。

(2)尾气处理防污染装置

①一般的有毒气体选择适当的吸收剂用吸收式Ⅰ进行尾气处理。

②易溶性有毒气体,如NH3、HCl、SO2用吸收式Ⅱ进行尾气处理。

③CO等不易被吸收的有害气体可用燃烧式或收集式处理。

(3)量气装置

装置D在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反应前后甲管中的液面差值即为气体体积。

(4)冷凝回流装置

06

实验操作中的7项“原则”

(1)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原则;拆卸装置与此相反。

(2)添加药品时应遵循“先放固体”“后加液体”的原则。因为固体加入液体中时会将液体溅出,为了实验安全,所以先加固体。

(3)塞子与烧瓶连接时要遵循先“塞”后“定”原则,即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装置在装入药品前遵循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原则。

(5)物质检验的“原则”,即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6)物质分离和提纯物质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易复。

(7)制备干燥纯净的气体时应遵循先除杂后干燥原则。

07

实验中的17个“先与后”

(1)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②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

③组装仪器顺序:先零后整,由低到高,由左至右,先里后外,拆卸装置与之顺序相反。

④称量药品时,先在两盘上各放一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性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再放药品。

(2)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①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②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导管后撤酒精灯。

③用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要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气体靠近试纸检验。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要先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少许,滴到放在表面皿中央的干燥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④中和滴定实验,用蒸馏水洗净的滴定管、移液管要先用待盛液洗涤2~3次后,再盛装试液。注入滴定管中的液体液面开始在“0”刻度以上,当赶走滴定管尖嘴部分的空气后,溶液液面应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

⑤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比如H2的爆炸极限是在与氧气混合4%到74.2%时,如果不验纯,就不知道集气瓶内有没有掺杂的氧气,点燃时就容易爆炸;净化气体时,应先净化后干燥。

⑥做焰色反应实验,每做一次,铂丝都应当先蘸取浓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后再做下一次。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先通过蓝色钴玻璃,再观察火焰颜色。

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的溶液应先冷却再移入容量瓶。

⑧浓酸或浓碱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NaHCO3溶液或硼酸溶液。

⑨检验蔗糖、淀粉水解程度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

08

实验基本操作中3类操作中的“不”

(1)药品的规范存放、取用和使用

①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②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③液态溴有毒且易挥发,应贮存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加水封,不能用橡胶塞;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应用橡胶塞。

④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2)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

①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②酒精灯的使用,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燃着时不可加酒精。

③烧瓶、烧杯、锥形瓶不能直接加热。

④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

⑤量筒不可用于配制溶液或作反应容器;不可用于加热。

⑥使用胶头滴管“四不能”:不能接触容器内壁,不能平放和倒拿,不能随意放置,未经清洗的滴管不能吸取别的试剂。

⑦锥形瓶在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不需干燥,不能用待装液润洗。

⑧酸式滴定管用来盛装酸性溶液,不能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用来盛装碱性溶液,不能盛装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⑨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加热,瓶塞不能混用。

(3)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①测反应混合液的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混合液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内壁;测蒸气的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以上,不能插入溶液中。

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③过滤时不能搅拌,否则会损坏滤纸;在蒸发浓缩结晶时不能将溶液蒸干(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否则有的物质温度过高时会受热分解。

④钠、钾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或水扑灭,应用干燥的沙土盖灭。

⑤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及具有还原性的气体,CaCl2不能干燥NH3。

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能再加蒸馏水。

⑦进行焰色反应时,选用的材料本身灼烧时不能带有颜色,最好选用铂丝或光洁无锈铁丝。

“八类”实验基础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