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起宋朝,所有人脑海中立即想到一个词,那就是“靖康之耻”。北宋军队的弱,确实是事实,有人云: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名相很多,比如司马光、文彦博等等,当然还包括变法失败的王安石,但名将很少,而南宋名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岳飞,但没有什么好的丞相,唯一一个独相十余年的秦桧还是个奸臣。

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北宋也有很多名将,比如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包括汴京之围不久前投降金国人的郭药师,主持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李纲,其实都可以算做名将之列。

这些人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名将,在宋金之间的战争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境遇,导致这些有胆魄、有经验之人最终没有办法挽狂澜于既倒?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

只知作战不懂政治——先降后叛的猛将郭药师

叛辽降宋的郭药师

政和六年(公元116年),辽国发生高永昌内乱,金国乘机将辽国东京一带收入囊中。辽国为了报仇,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号称“怨军”。怨军的士兵来自辽东地区,名称是向金国报仇的意思。郭药师是怨军的一名统帅。在这场叛乱中,郭药师和辽国朝廷站在了一起,将同伴镇压。

在辽国君臣讨论中,到底如何处理怨军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的两位大臣耶律余睹和萧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主张。耶律余睹担心怨军以后还会闹事提议将怨军解散,乘机杀光,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萧幹建议保留怨军,只是将它拆为四个营,分别由四人统领,郭药师是其中之一。

天锡帝耶律淳即位时,怨军改名为常胜军,郭药师部也调到了与宋军对垒的涿州。随着萧太后掌权,对汉人和非契丹人越来越不信任,作为汉人的郭药师决定投降宋朝。

九月,郭药师觉得事不宜迟,率领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与易州(有五千兵马)守将高凤一起投降了宋朝。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经过屡次败仗之后,北宋不费一兵一卒,突然获得了涿州和易州,这对徽宗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大喜的同时,皇帝立刻宣布发兵燕京,想依靠北宋自己的力量消灭残辽。郭药师这支生力军也被编入了刘延庆的部队,他们从雄州出发,前往新城。

事实证明,郭药师的常胜军战斗力比起宋军来强了很多,这个刚投诚的人一心想要立功表现,从来没有意识到,也不参与宋军的钩心斗角,一切只从战争的逻辑去考虑问题,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夺取燕京,就在北宋使者在与金人就燕京的归属周旋时,刘延庆、郭药师部队已经从新城出发前往涿州,另一支部队由刘光世(刘延庆之子)、杨可世率领,从安肃军出易州,与前军在涿州会合。

郭药师看到了辽军的问题:辽军一共不过一万人,倾巢而出与宋军对垒,这说明燕京城必然已经空了。他大胆提议亲率五千精兵,奇袭燕京城,同时请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作为后继。

刘延庆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派郭药师和大将高世宣、杨可世一同率领六千兵马,趁半夜渡过了卢沟河。到了天明,军马已经赶到了燕京城外,常胜军统帅甄五臣率领五千骑兵从迎春门夺门而入,郭药师也跟着进入燕京。他一边指挥巷战,一边派人找萧太后,让她投降。到这时,燕京城已经成了宋军的囊中之物。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但也是在同一天,由于刘光世的后继部队没有赶到,郭药师等人差点在燕京全军覆没。萧太后并没有投降,而是赶快找人通知萧斡,萧幹立刻派三千精兵赶回增援。高世宣死难,郭药师在损失了一大半人马后,与杨可世从城墙上吊绳逃走。第二天,萧幹又故意泄露消息给俘获的宋军士兵,说辽军有数倍于宋军的援军赶到,举火为号进攻。萧幹故意让这个宋军俘虏逃走,把消息传给刘延庆。这位宋军的最高统帅相信了。当看到火起,立刻烧营逃走,在百余里的逃亡之路上布满了宋军的尸体和盔甲。

在这次战争中,唯一问心无愧的是郭药师,他的一腔热情被宋军内部复杂的关系牵制,最终变成了泡影。就算是输了,他还是在尽心尽力地保卫北宋江山。萧幹击败了宋军后,再接再厉,于十一月二十七攻陷了属于涿州的安次、固安两个县。十二月初三,郭药师击败了萧幹,收复了两个县。如果没有郭药师宋军将崩溃得更加彻底。

张觉事件

张觉,辽国时期的平州人,中过进士,在金国进攻辽国前后,担任辽兴军(即平州)节度副使。恰逢有人发动叛乱杀掉了节度使,作为节度副使的张觉被推举出来继任为节度使。辽国天锡帝耶律淳死时,张觉已经预感到辽国必败,所以准备起后路来。他召集了五万人和上千匹马,暗地里训练着。萧太后占据燕京时期曾经派一个叫作时立爱的人来替代他,被他拒之门外。

金国拿下了燕京。由于燕京要还给北宋,只有张觉所在的平州,以及附近的营州和滦州是金人一直不肯放弃的。这三个州还在辽国将领手中,而平州又是三州中最重要的一个,金国人决定招降张觉。于是金国任命张觉继续担任平州节度使。张觉决定投靠金国。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五月,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去世,张觉突然宣布反叛,营、平、滦三州纷纷脱离了金国的控制。张觉叛离金国后发现,残辽势力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强大,如果不想被金国击败,必须投靠更大的靠山。张觉派出了几位说客前往燕京长官王安中处,试图说服北宋接纳他。如果北宋接纳张觉,就意味着彻底背高了宋金和约中的规定,双方的疆界不得变更,也不得接纳对方的叛将。

可如果不接纳张觉,问题也很严重。因为他有着近十万兵马,处于山南的腹心之地,如果和北方的萧幹联合,就成了北宋的一大隐患。即便金国最终击败了张觉,那么平州依然是插入北宋腹地的一把尖刀,金国随时可以从这里进攻北宋。

就在北宋君臣摇摆不定的时候,金人突袭营、平、滦三州,击败了张觉,金军将营平滦三州都拿下之后,要求北宋将张觉等降将送还。北宋一开始送了个假首级给金军,被识破了,你来我往又拖了数月,才在九月份将张觉杀死,把首级用水银泡起来,送给了金国。

张觉事件影响最大的,是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的士气。张觉被金军驱赶时,是郭药师收留了他,给他改名为赵秀才,藏在了常胜军之中。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八月十五,郭药师收留张觉不久,就打了一个大胜仗。解决了辽国对北宋最后的威胁:自称大奚皇帝的萧幹。八月十五,郭药师率军在峰山大败萧幹,斩首三千人,俘虏数千人,将他逐回了卢龙岭,守住了山前地区。由于损失了大半兵力,从此以后,萧幹一蹶不振,于第二年初被部下所杀。

常胜军几乎是宋军之中唯一能够打仗的部队,却因张觉之死而人心涣散。王安中接受皇帝密旨,逼迫张觉自杀。张觉不肯屈服,王安中不得不将他行刑,整个过程都被常胜军将校看在眼里。郭药师甚至悲愤地说:“如果他们要的是我的头,又该怎样!”

此后常胜军也变得懒散了。

宋朝方面也知道常胜军不再可靠,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三月,在山西方向的宋军建立了另一支部队——义胜军,是为了防御常胜军而组建的。由于义胜军待遇更好,许多常胜军的士兵偷偷跑到义胜军去入伍。郭药师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开始用墨汁在士兵面上刺青,常胜军内部更加乱套了。

燕京之战

1125年8月, 金国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宋军统帅童贯逃回汴京,宋军军心涣散一发不可收。

就在童贯决定南逃的当天,东路的郭药师却和金人打了一场生死大战。由于金军已经获得了檀州和蓟州,距离燕京已经很近,郭药师屯兵燕京东郊已经二十余天。他在十二月初二准备出战,可宋军中有人对他不放心,让他不要单兵突进,等待另两位将军张令徽和刘舜仁,然后三军一起出击。

十二月初六,三路军马集结完毕,并前进到燕京东面的三河一带,三河附近有条河叫白河,宋军在西岸,金军在东岸。郭药师的兵马戈甲锃亮,队伍整肃连金军都感到有些发怵。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半夜里,郭药师率军渡过白河。金军立刻迎上,阻止他们继续前进。第二天一早宋军与金军摆开了战阵。宋军在西面,北翼是张令徽和刘舜仁的军队,南翼是郭药师。金军在东面,北翼是完颜宗望,南翼是其他人的部队。郭药师的军队不愧为常胜军,鏖战三十余里,将面前的金军击退,他们到达了金军的寨子,却发现没有带火种无法将对方的营垒烧毁。就在这时,传来了宋军北翼败退的消息。张令徽首先被击败逃走,接着刘舜仁也被击退了。郭药师听说后,只好率军撤回,失去了全胜的机会。

根据统计,郭药师最核心的所谓“硬军”三百人,只剩下一百二十人活着回来。但不管怎么说,金军也损失惨重。这场战斗以双方势均力敌,各遭遇损失而告终。这至少表明,宋军的战斗力并不比金军差,只要组织得当,燕京是可以保住的。

走投无路的选择——郭药师投降了

郭药师的投降如果仔细复盘,会发现整个事件中,郭药师可以被人指责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是如果他不投降,就摆脱不了死于非命的命运,而且很可能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己方叛徒之手。就在战斗结束后的当天夜里,驻守燕京城东北门的守将决定投降。他想拿郭药师当作见面礼,还专门询问:“你们是要活的郭药师,还是死的郭药师?”这件事被郭药师发现了,他随后还发现,事情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城门官投降这么简单,背后的大头目实际上是当天吃了败仗的张令徽和刘舜仁。也就是说,当天的败仗是已经注定的,不管常胜军死多少人,花多少力气,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宋军中复杂的关系让这个只懂打仗的汉子感到无助。他的性格的确有很多问题,比如过于纵容他的军队;与别人无法相处;然投降北宋,却保留了很多辽国的习气,不肯被宋军同化,等等,但他在投降之前,至少打仗从来没有怂。可是从北宋的皇帝到将军,却无一不对他充满了防范,担心他搞叛乱。即便这样,他还是在尽全力与金人打仗。

当宋军内的叛军要将他的人头送给金人时,事情终于起了变化。郭药师决定,与其让别人将自己的人头送过去,不如自己将个人和整支军队都送过去。他给金人写了降表,又召集燕京城的官员蔡靖、吕颐浩、李兴权、沈琯在家开会,人来后,他宣布投降,将众人软禁。蔡靖想要自杀,被人拦下。郭药师表示投降实在是迫不得已,不能和在座之人一样保全节操了,说完痛哭流涕。当晚,燕京四处起火,士兵们开始劫掠。这座以巨大代价换回的城池,在宋军手中只保留了两年,就再次,也是永久性易主了。

第三天,金军进入燕京城,在休息四日后,完颜宗望离开燕京,继续南进。郭药师也率军跟随完颜宗望离开,成了金军入侵的帮手。

而且当金军打到汴京城下时,正是在郭药师的带领下金军才将北宋的皇家马匹一网打尽。完颜宗翰兴奋地对带路的宋降臣沈琯说:“南朝真是没有人,如果他们有一两千人守卫黄河,都不可能放我们过来。”

坚强的“防火墙”却变成了“带路党”,燕京的失守打开了靖康之难的大门。

第一次汴京之围的功臣——李纲

就在金国人向汴京城杀来之时,宋徽宗封他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在宋代,开封牧是一个不常封的职位,宋代早期的太宗、真宗都曾经当过开封牧,之后就长期空缺了。首都行政职能归于一个叫作开封知府的职位,即便是知府,也必须加一个“权”字,称为开封权知府,也就是暂且充任知府的意思。宋徽宗这次拾起开封牧的职位,实际上是想让他的儿子赵桓守卫汴京,自己已经做好了溜走的准备。

如果皇帝溜走,把守卫首都的重任留给太子,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恐慌,也向人们表明朝廷并没有信心守住这里。这等于是在金军没有到来之前就扰乱了军心。

此时,一位叫李纲的人出场了。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李纲在汴京保卫战之前并不出名,由于性格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还曾因言论被贬七年。宋徽宗封儿子为开封牧时,李纲的职位是太常少卿。他在拜访给事中吴敏时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皇帝走了,事情就麻烦了。当然,皇帝要走,别人是拦不住的,唯一的机会就是他离开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而不仅仅是让太子当开封牧。这就像当年唐明皇被安禄山逼到了四川,太子却北上灵武继续抗战。唐明皇退位给太子,让他有了足够的号召力,否则,仅仅以太子的身份,是不足以让天下感到安心的。”

宋钦宗上台之后,任命了吴敏担任门下侍郎,让他和宇文虚中共同负责召集勤王军队,又由于吴敏与李纲的关系较好,他向皇帝推荐了李纲。这就给后来李纲的上台打下了基础。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宋钦宗在吴敏的推荐下见到了李纲。在奏对中,李纲总结了金军出兵的五大欲求,认为他们的军事行动要达到的目的是:第一,称尊号,获得北宋的尊重;第二,索还逃亡者,加强人口;第三,要求增加岁币,获得更多收入;第四,要求犒师,即一次性的物资赔偿;第五,割地。他认为第一、第二项,对于北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应该满足对方,第四项一次性赔偿,对北宋来说只是一次性支出,也可以尽量满足对方。但第三项,由于宋徽宗许诺的岁币已经很高,加上是持续性支出,每年都要交,所以不能轻易许诺再增加岁币。至于第五项,更是万万不可,这不仅是土地丢失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北宋将失去屏障,未来守不住。

李纲建议皇帝在这个指导原则下与金军展开较量,同时不要懈怠军事上的准备。

第二天,宋钦宗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这是李纲第一次跻身于北宋重要官僚行列,但仍然不算是最高的宰执级官员,没有资格参加国务会议。宋代官阶最高的几位官员称宰相,还有几个副宰相称为执政,共同组成最高官员群体。正月初四,金军正在渡河的消息传到京城,宋徽宗已经离开,宰执级的官员都在劝说宋钦宗赶快逃走。李纲作为兵部侍郎,在宰执们开会时并没有资格参加。但他越级来到了开会现场与宰执们辩论。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皇帝逃走,整个大宋江山也就完蛋了。在他的鼓励下,皇帝终于决定留下。恰好尚书右丞有缺,皇帝就现场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尚书右丞虽是执政级官员的最低一档,却让李纲有权参加国务会议了。

直到正月初五,皇帝仍然处于摇摆之中。他的日常用品甚至都已经装车。李纲说服了禁卫军,让他们表示坚决不走,再以此胁迫皇帝,让他明白即便上了路,也有可能被军队抛弃。皇帝决定不走之后,李纲又用皇帝的名义去强迫大臣留下。他几乎是凭借个人的力量威逼利诱,才将整个朝廷留在了京城。当天,皇帝在李纲的半强迫半说服下来到了宣德门慰问士兵。皇帝只是象征性地露一下面,李纲与吴敏却借机大做文章。他们在士兵面前大声朗读着事先准备的檄文,每读一句,下面都激动地应和着,直到所有人感慨泪下。汴京被弃城的危险暂时过去了,但接下来,是怎么守城的问题。

从正月初五皇帝决定留守,到正月初八金军到来的这几天,成了李纲唯一能利用的空档期。他立刻将全城动员起来,由于汴京已经一百多年没有遇到过战争,市民早已适应了和平的生活,动员起来可以,但要教会他们干什么,却并不容易。在人员上,李纲给每一面城墙配备了一万两千名正规军,同时有大量的保甲、居民和厢兵来为正规军服务。正规军按照每百步配置在城墙上。为了避免人多杂乱,他还专门安排了宗室、武臣、从官等为提举官,负责协调指挥,避免混乱。由于城门是最难防守的地方,就由中贵、大小使臣分别领兵把守。由于防御器械缺乏,制造器械也成了重要工作,汴京城准备的器械包括多种,除了马面上的战棚之外,还有保护城墙的毯子,重新给城墙装上大炮和弓弩,运送大量的砖石做炮弹,砖石也可以用于修补城墙缺口。当敌人爬墙时,必须放下檑木将他们滚下地面,同时还要预备火油和火炬烧他们的云梯。除了城墙防御系统,李纲又准备了四万兵马分成前后左右中五个军,每军八千人。军队内部设立大小官员(统制、统领、将领、步队将),层层负责,抓好部队的训练工作。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正月初七,金人已经来到了汴京城外,首先被进攻的是位于西面的水门宣泽门,俗称西水门。如果外面进攻的人能将水闸破坏掉,就可以通过水道入城了。针对宣泽门,金军派出了数十艘小船,顺着汴河水而下,在船上放火,试图将闸门烧毁。李纲听说后,立刻派遣了两千人的敢死队,登上拐子城,一旦火船顺流来到拐子城区域,士兵就用长钩把火船钩到岸上,再用石头将船砸毁避免它们靠近水闸。

为了进一步减缓火船的速度,他们还在水中安置了权木,火船受权木阻挡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如果火船能够突破权木,又避开了长钩,阻拦它们的最后一道关卡是——蔡京家的假山。由于缺乏石头,李纲下令将蔡京家的假山都搬来,扔在水门前的水里,作为最后的阻挡。火船撞到假山上,就无法靠近闸门了。

经过李纲的固守,金军损失了百余人,却无法攻克水门。

但敌人的撤退只是暂时的。正月初九那一天,李纲去向宋钦宗汇报时,突然又传来金军进攻北面四门的消息。当天早上六七点钟,敌人就开始集结,发动进攻,其中酸枣门受到的攻击是最多的。

李纲立刻向皇帝请求再派一些禁卫军中的神射手,跟随他一同去守城。由于汴京太庞大,从大内到酸枣门,竟然有近二十里,路上街巷纵横,李纲生怕自己还没有赶到,城门就已经失陷。所幸当他赶到时,金军刚渡过护城河,用云梯攻城。李纲立刻命令援军上城,用弓弩射杀攻城者。

当他在酸枣门内时,突然发生了一幕令人恐慌的情景。从城门楼上突然间扔下了六七颗人头,这些人头都是宋军的,不是进攻的金军的。李纲立刻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些人都是奸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指挥官,会认为杀得好,但李纲却敏锐地意识到坏事了。城内的守军开始滥杀,往往不是真的有奸细,而是恐慌的表现。战争中,士兵们往往也非常害怕,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开始防范一切人,由于过分疑神疑鬼到最后会对身边的人都信不过,将杀戮扩大化。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谣言很快就会散布开来,人们会以为处处都是奸细,那时就要开始逃跑了。到了这一步,事情就必然失控,也意味着城池无法守住。

幸亏李纲知道这个道理,他上了城门,将几个杀人的士兵抓住斩首,并下令:凡是声称抓到奸细的,必须亲自带着人到长官处,说清楚为什么指证他是奸细如果不经过程序,擅自杀人,,就是滥杀无辜,要立刻斩首。

控制住了守城者的恐慌,李纲率领官属登城管战,激励将士。此时宋军士兵的士气已经扭转,越战越勇。针对攻城者的不同手段,守军也采取了不同的防御层次,分成远、中、近三个层次。对远方的金军,用威力巨大的床子弩和坐炮对付;对中间的金军,用神臂弓和强弩射击;已经开始登城的,用普通的手炮和榴木将他们滚下。

进攻持续到下午五点多,金军死亡数千人,才陆续撒了回去。酸枣门已经被射成了刺猬,守城的士兵也有伤亡。

经过这次战斗,防守一方的信心大大增强。金军号称三十万人,但根据宋军的估计,最多也就六万人,其中一半左右还是其他部族的友军,女真军队不超过三万。按照这样的消耗,对方是不可能支撑长久的。同时,各地勤王的部队迟早会赶来,也就是说,只要再支撑一两个月,金军就必然要撤退。当晚,皇帝大行犒赏,从内库中送来酒、绢、银等物品,受伤的人赏赐更加丰厚。守城者的士气已经达到了最高。

但就在这时,战争却戛然而止,原来,战争只是让金军军感到了困顿,却让宋钦宗感到了恐慌。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议和,于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汴京围城战最后变成了一场交运动。

“战”与“和”的斗争——李纲的黯然下台

李纲在围城战时期依靠满腔热血临时担任了指挥角色。按照他的本意,知道自己不善于带兵,一旦军人接手防务,自己就退出武职。

但耿南仲等主和派担心李纲这个主战派干扰他们的主和大计,所以对皇帝建议任命李纲担任两河宣抚使,去防御北方,以达到将其驱离权利中心的目的。

李纲知道自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是政治对手要将他清洗出京都的策略,所以才想出这样的办法。在争辩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上任。他上任时,宋军已经越来越混乱。李纲作为文人在首都有很高的威望,但在军队中却说不上话。更复杂的是,宋钦宗曾经信誓旦旦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但现在皇帝在耿南仲等主和集团的劝说下,又没有那么坚决了。他让李纲上任,并不是信任李纲,而是让李纲尝试最后一次武力保卫北方三镇,如果还不行,就要彻底倒向主和派了。

朝廷中的主和派虽然暂时不敢完全反对武力,却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全军上下都知道朝廷的情况,对李纲等人更是阳奉阴违,使得军队指挥彻底失控了,这一切,就注定了李纲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任务就是战败并退出政治舞台,他的战败会被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主和派屡屡提及,成为必须寻求和平的证据。

在战争准备方面,李纲进行得并不顺利。皇帝让他担任宣抚使,是想让他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解太原之围;第二,守住北方防线。皇帝的目标明确,可是又给了李纲多少资源呢?
首先,在李纲没有离开汴京时,皇帝给他招募了两万兵,但由于金人已经将马匹掳掠殆尽,士兵没有马可以骑。李纲请求皇帝从民众手中买马,估计可以搞到几千匹,但刚发出文告,开封府就以骚扰民间为由请求终止了。李纲将两万人分成五支军队,每军四千人,恰好河北发生了叛乱,于是派左军去镇压。最后给李纲剩下的只有一万两千人。出征前,李纲请求银、绢、钱各百万作为军费,朝廷最后总共只给了二十万。

原本定在六月二十二出发,但由于事情过于仓促,李纲请求延期。这被当作他害怕了的表现,于是,他只好仓促于六月二十五出发。七月初,李纲来到了河阳。河阳是连接山西和洛阳的黄河渡口,也是西路防卫的最关键地点之一。他在河阳停留了十余日,为的是训练士兵,让这支仓促组建的队伍有战斗能力。另外,由于宋军军纪败坏,有逃跑的,有抢劫的,有偷窃的,李纲都采取严格的军法加以惩戒,从而提高了士气。

接着他进入怀州。怀州夹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战略地位更是无可置疑。在怀州,李纲要解决的是缺马问题。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再高的士气也无法代替马匹。这时有一个人叫张行忠,他提议说,整个国家都没有马了,但还有另个办法:人怕马,但马怕车。他设计了一种战车来对抗金军的骑兵。每一辆车由二十五人操控,配备有弓弩、刺枪和盾牌,组成车阵可以抵御马匹的冲击。李纲非常感兴趣,叫人造了千余辆车,在怀州练兵。李纲造车之举是值得商榷的事件,这说明他知道宋军的弱点在哪里,也想去解决,但他的做法是否能解决,却没有结论。在大敌当前时,大规模推广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笨重器械,并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方法。

李纲造车的行为引起了皇帝极大的不满,宋钦宗想要的是尽快解太原之围,而李纲反而在后方迟迟不进。皇帝下诏将招募的士兵全部解散了。也就是说,李纲花费的所有心血都归于流水。失去这支一万两千人的小军队后,他成了个没有兵的统帅,实际上被架空了,随后被免职。

李纲走上了他漫漫的贬职之路。他先是被封为扬州知州,但随后又被安置到了建昌郡(现江西省南城县),还没有走到地方,又被发配到了更远的宁江(现重庆市奉节县)。当“靖康之耻”最后结局来临之时,他已经脱离了舞台的中央,无法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了。

李纲是有一定优势的,他擅于鼓动士气,并有着坚决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肯和金军妥协。他在第一次汴京围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个作用又存在着一定的夸大。事实上,他只率军抵抗了两天,宋钦宗就和金军讲和了,并做出了无法挽回的巨大让步。李纲既没有机会继续与金军作战,也没有机会阻止皇帝让步。后期等种师道等勤王军到来后,李纲就被边缘化了,起到的作用更加有限。

李纲在人民中间有极高的威信,但在军人中间却一直被看成是外来的生手。在宋代的军事体制下,李纲不可能找到施展的舞台。更何况他坚决主战的态度也让许多主和派看不惯,于是,主和派和军人集团都不喜欢他,集体排斥他。他的离开是必然的,即便留下也会毫无作为。

力战而死的种师中

第一次汴京之围撤围后,金军并未完全撤离,而是加紧了对太原的进攻,其实正是由于太原的坚守,拖住了完颜宗翰,才使金国的两路大军无法对汴京实施合围,所以金军一退去,对太原的解围就迫在眉睫了。

北宋大将种师中率军“护送”完颜宗望离境之后,大军停留在河北地区的大名府附近,皇帝给他的新任务是从河北穿越太行山的井陉关进入山西境内,从东南方进军,与姚古的部队形成钳形攻势,夹攻太原外的金军,将他们赶走。种师中穿越井陉后,到达了平定军(现山西省平定县),接着又克复了寿阳县(现山西省寿阳县)、榆次县(现山西省晋中市),距离太原已经是咫尺之遥了。

种师中先到了寿阳县境内一个叫作石坑的地方,遭到了金将完颜活女的袭击。事实证明,金军主力北归的消息是错误的,他们留了足够的人马在南方,只是隐藏了起来,好吸引宋军进攻,进行伏击。

种师中与完颜活女打了五仗,其中赢了三场,败了两场。他突破了金军,继续经过榆次来到了距离太原只有百里之遥的杀熊岭。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按照军事规划,当种师中来到榆次时,姚古也应该率领军队来到太原附近,双方建立联系后共同进攻太原。但姚古手下有一位叫作焦安杰的统制,宣称完颜宗翰从北方回来了,进攻太原已经不可能了。听到这个消息,姚古选择了按兵不动,因此并没有与种师中合兵。到这时,就只剩下种师中孤军奋战了。

更麻烦的是,出于速度的需要,种师中并没有携带足够的粮草,队内已经发生了饥荒,每天每人只能分得一勺豆子,这样持续了三天。五月十二,金军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刻展开了进攻。

金军首先进攻种师中右军,将其击溃,前军也跟着逃走。种师中率领中军奋战,用神臂弓将敌人击退。到这时,种师中还能稳住阵脚。

北宋的军队有一个习俗,打仗时为了让士兵卖命,必须当场给予丰厚的赏赐。弓箭手击退金军后,向种师中要赏赐。但库吏却告诉种师中,由于轻装上阵,没有带奖励士兵的物品,数来数去,只有十几个银碗,显然不够用的。战士们听说这个消息,意识到宋军已经既无粮草,也无财富,继续打下去除了死亡什么也得不到。他们纷纷逃走,将种师中抛弃了。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战斗打了一上午,最后只有百人左右的团队跟随着种师中,直到战死。在死前,还有人劝说他突围而去,但他拒绝了,力战而死,时年六十八岁。种师中死后,金军继续进攻姚古的部队,将姚古击回了隆德府。

这场战役以北宋损失一员大将、太原解围失败告终。

北宋弱就弱在军事协调机制,亡就亡在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

在靖康之难中,北宋后期,常常由主战派主持政局。在和平时代最大的智慧是如何避免战争,但这个智慧是主战派没有的,他们总是不断试图把和平的国家拉入到战争轨道,并导致了与北方的冲突。可一旦战争爆发,北宋的军队总是无法获胜。一两个败仗之后,主战派下台,换成了主和派。不幸的是,当主和派上台时,却往往是战争的硝烟已经升起,必须依靠军队去保卫国家的时候。到了这时,最大的智慧是如何全面调动军事力量打胜仗,可这个智慧是主和派缺乏的,他们不仅不加强防御,还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拖前方将士的后腿,造成军队更加被动。

对于任何国家,军事行动的原则都应该是:不轻易言战,战则必死战。但北宋却正好相反,最需要和平时主政的是鹰派,最需要抵抗时,在台上的却是鸽派,这种错位让北宋无力应付一场全局性冲突。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并非事实,聊一聊靖康之难中的北宋名将

北宋军事弱就弱在指挥系统的紊乱,而且严重重文抑武,由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将军们很难有权力调动起全局资源,来组织一场战争。金军的行动指挥由两路元帅全权负责,他们可以调动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但宋军调动资源要得到皇帝的允许,而皇帝又是受身边的宰执控制的,宰执还包括主战派和主和派,在一系列的扯皮中,几乎不可能做出及时的决策。在战争中,每一位将军都只是一路兵马的将领,指挥不动其他的兵马。就算设立了一个更高级的统帅,几乎所有的下级将军也不把这个统帅当回事,因为他们除了受这个统帅领导之外,还有无数层级领导的节制。

一旦将军打了败仗,宋朝的言官立刻发动弹劾,不惜把他们逼上绝路。言官无罪,将军不赦。当将军打了胜仗,宋朝的宰执立刻考虑通过升官将他们的带兵权剥夺掉,到最后仍然是树大招风难以自保。

另一方面则是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割据,只是在战时才组织一队兵马,临时安排一个将军带队出征,这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场只能靠物质激励提振士气,一旦没有了物质激励,宋军立即作鸟兽散,种师中的悲剧的因即种于此。

总之,宋太祖设计的这个系统曾经和平运行了一百多年,直到遇到了金军这个克星,其中隐藏的千疮百孔突然就暴露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