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導語: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由於開國之初,皇帝好戰,所以對於邊關的少數民族問題一般都採取了一味的"

武折"。然而漢朝建立之初,不僅因為經濟被戰爭破壞而導致國力不足,而且以匈奴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在這個時候又發展的過於強大,所以"武折"之路屢屢碰壁。因而邊關之患反而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漢武帝頒佈《輪臺罪已詔》,開始轉變對匈奴的政策。

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召開"鹽鐵會議",轉變對匈奴的政策。原本漢朝成立之初,國家之中就存在著"武折"與"德懷"兩種聲音。經過實踐,單一的"武折"自然是行不通的。而單一的"德懷"會讓國家表現的過於羸弱,難免被人輕視,所以從這兩位皇帝開始漢朝採取的就是一種"武折"與"德懷"相結合的政策。

一、漢初"武折"政策

1、"武折"受挫

匈奴問題並不是在漢朝開始出現,在秦朝是也出現過,秦始皇修築長城就有著這方面的原因。雖然這個時候匈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邊患問題,但是秦朝統一六國,實力何等強大,加上匈奴本身就還羽翼未豐,所以秦朝大將蒙恬輕而易舉的攻入匈奴居住地並且奪取了包括今河南在內的大片土地。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秦始皇

劉邦與項羽共同覆滅了強大的秦國,後來項羽戰敗,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原地區的動盪給匈奴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們抓住了這段時間努力的發展,因而匈奴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所以漢朝成立之初便遇到了非常嚴峻邊患問題。漢高祖劉邦並不瞭解匈奴發展的情況,只是鑑於秦朝能夠輕而易舉的擊敗並奪取其大面積的土地,從而放鬆了警惕。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

因此,在漢初,面對著這些少數民族,漢朝統治階級都認為如此蠻夷應該"以武力取之",因而對於匈奴的政策是以單一的"武折"。並且劉邦為此調動了大量的軍隊,甚至是御駕親征。按照劉邦的設想這一征程本還是無比的輕鬆,然而事實卻是劉邦遭遇"白登之圍",一世英名險些毀於一旦。

2、漢初"武折"實施的原因

對於漢初劉邦採取"武折"的政策其實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前面說過的秦王之鑑。劉邦本就不是王侯將相的後人,加上他早年不學無術,所以對於治國理政的許多大道理雖然知道一點,但並不深刻。所以就造成了漢朝成立之初,很多政策與措施就是模仿秦朝或者是根據秦朝滅亡的教訓得出。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白登之圍示意圖

雖然這種行為確實在一定程度避免了漢朝走彎路,但是對於這些政策認識不夠深刻顯然是容易造成更大的錯誤。所以面對少數民族的措施,劉邦就與秦始皇一樣採用"武折"。當然這其中也難免會有戰勝強敵項羽之後產生的自大在裡面。

除此之外,採取"武折"還是基於對匈奴的實力認識不夠。秦末到漢初這段時間是匈奴發展的黃金時段,匈奴的實力在這段時間增加了不知道多少。然而這段時間中原地區卻是戰亂不斷,先是推翻秦朝暴政,然後又是劉項爭霸。人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戰爭之上,哪裡會注意到匈奴。所以但匈奴入侵的時候,劉邦參考的就只有秦朝時候那個羽翼未豐的匈奴,自然而然的就採取了"武折"的政策。

3、對匈奴政策的徘徊

自劉邦御駕親征遭遇失敗之後,漢朝國內對於匈奴政策就出現了一些變化。雖然還是以"

武折"為主,然而在劉邦死後,匈奴問題卻是被人們拋到了腦後。雖然也有邊患得罪消息不斷傳來,但是中央對於其態度卻非常冷漠。由於有著秦長城作為屏障,所以呂后掌權時期,漢朝把這一問題有意識的忽略了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呂后

這其實也不能怪漢朝統治者不夠上心,而是自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對中央做了一系列的改動。

呂后的很多行為造成了中央政局的動盪,人們的關注點被強行拉到中央政權上來。特別還是關於呂后掌權之後,對於母族的偏護,不僅引起了大臣的不滿,甚至是皇族內部也有著不小的反對聲音。

因此,基於這種情況,匈奴問題一拖再拖。雖然"武折"為主的態度一直沒變,但是實際上這段時間,漢朝一直處於被動防守,有時候還會採用"和親"等"德懷"政策。可以說這段時期實際上就是漢朝對於匈奴政策的徘徊時期,從而導致邊患問題日益擴大。

二、漢武帝對匈奴政策變化的原因

1、漢初"武折"與"和親"爭論的影響

之前提到過,漢初雖然對匈奴的政策以"武折"為主,但是也存在著如"和親"這樣的"德懷"政策。特別是在漢高祖劉邦經歷了白登之圍之後,漢朝統治者才真正認清了與匈奴的差距。這讓得一向輕視這些邊關蠻夷的人感到特別失落,所以從這時候開始雖然同樣以武力為主,但是也出現與匈奴"和親"的現象。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匈奴

而且漢初,剛剛經歷了多次戰爭的中原地區,經濟本來就受到極大的衝擊,根本無法支持漢朝再進行戰爭。而且國家內部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厭戰情緒,所以在漢高祖時期便有轉變"武折"政策的想法,"和親"政策便是初步的嘗試。然而,"和親"政策顯示出來的作用卻微乎其微,所以"武折"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

而後在呂后掌權時期,雖然有樊噲"願得十萬兵,橫行匈奴中"的武折觀點,但是對於還要恢復階段的漢朝來說這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有人就反對說"秦以事胡,陳勝等起。今瘡痍未繆,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可以看出,這個時期是存在了"武折"與"德懷"的爭論的,而這些爭論就成為了影響漢武帝政策的重要因素。

2、儒家思想的影響

漢初之時,由於要發展,所以國家之中黃老之學盛行。到了漢武帝時,漢朝之中經濟已經恢復,並且這種思想還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儒家在董仲舒的改進之下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成為正統思想。一時間,全國上下儒學盛行,漢武帝本人也對儒學之中的一些思想極為認可。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董仲舒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同時強調以和為貴,所以這對於漢武帝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匈奴問題他本就頭痛不已,朝中對於匈奴該實行何種政策又存在著非常多的爭議。經過漢高祖劉邦的實踐,單一的"武折"政策又行不通,所以儒家思想就給漢武帝提供了一條道路,"德懷"思想被漢武帝認可。

3、政局的影響

自劉邦分封諸侯開始就存在了和西周分封諸侯一樣的問題,雖然不久劉邦就陸續將異姓諸侯王處理了,但是由分封帶來的地方割據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漢朝休養生息發展的這段時間,諸侯王實力大幅度提升,隨之提升的就是他們的野心。顯然一個地方的諸侯之位已不再滿足這些諸侯的需求,從而造成了政局的動盪。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七王之亂

在漢武帝即位之前,就已經爆發過了嚴重的"七王之亂",這件事讓漢武帝深刻的認識到了漢朝的政局已經到了何等危急的時刻。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所以相對於匈奴問題,漢武帝更加看重國內的問題。所以當桑弘羊在《鹽鐵論·結和》中說:"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所聘遺單于者甚厚,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故廣將帥,招奮擊,以誅厥罪。"時,漢武帝就欣然接受了。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鹽鐵論·結和》

然後漢武帝就頒佈了"輪臺罪己詔",開始轉變與匈奴的政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漢武帝一直都有轉變對匈奴政策的想法,但是他在頒佈"輪臺罪己詔"之前,多次派遣軍隊對匈奴作戰,雙方戰事共延續了44年。經過這些殘酷的戰爭,漢武帝已經把匈奴的勢力被逐出河西、西域和漠南,可以說漢武帝之前還是堅定的實行"武折"政策的。

三、從輪臺詔到鹽鐵會議的轉變

1、漢武帝"德懷"受挫

前面說過在"輪臺詔"之前漢武帝對匈奴政策一直都是以"武折"為主,其中漠北之戰漢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匈奴被趕到今河南以北,由此,匈奴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勢力遭到了削弱。前面說過因為種種原因,漢武帝在此時轉變對匈奴政策,企圖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匈奴問題。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漢武帝

雖然漢武帝這種偏向和平的政策對於已經實力大損的匈奴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然而漢武帝卻不知道匈奴入侵的真正原因,還以為他們只是想奪取漢朝的政權,而不曾想過匈奴入侵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他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想要從外交之上打開局面。然而匈奴首領卻並不接受漢武帝的政策,儘管漠北戰後匈奴已經處於劣勢也是一樣。

顯然漢武帝的"德懷政策"失敗了,這對漢武帝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不過漢武帝還是沒有放棄,第一次外交失敗之後過了12年,漢武帝再次派遣王烏、楊信等人出使匈奴。希望匈奴能留臣服於漢朝,然而這次外交仍然以失敗告終。之後匈奴多次侵犯邊關,這標誌著漢武帝"德懷"政策的徹底失敗。

2、"輪臺罪己之詔"

這個詔書是漢武帝頒佈的,雖然當時漢武帝"德懷"政策是失敗了,但是他並沒有但是這一政策,只不過他認識到,在實行"德懷"的同時,一定的"武折"是必不可少的。詔書之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漢武帝不再向匈奴出兵,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以"輪臺罪己之詔"說明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正式轉變的原因。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輪臺罪己之詔》

在詔書頒佈之後幾年,雖然匈奴拒絕向漢朝稱臣,但是他們懾於漢朝強大的武力,並不敢輕易來犯。而漢朝本就是頒佈了詔書不對匈奴出兵,加上國內的政局也需要解決,所以兩者一定時間內迎來了難得的和平。

3、鹽鐵會議的召開

由於輪臺詔頒佈後,沒有幾年漢武帝便去世了,所以對於這個政策是否延續就成為了大臣們討論的一個焦點。尤其是漢武帝去世前後,許多支持的大臣也相繼去世,而即位的漢昭帝才八歲,所以對於匈奴的政策廢存問題就落到了掌握實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領霍光手裡。只不過霍光熱衷於與外朝爭權,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下來。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霍光

而且朝中大臣對於漢武帝頒佈這這一政策是否完全貫徹都有著不同的意見,所以為了徹底解決這件事,鹽鐵會議就召開了。鹽鐵會議的真正策劃者雖然是霍光,但是參與者並不全是他的親信,也有許多反對他的勢力。這個會議並不是直接討論對匈奴政策問題,而是鹽鐵官營問題。

從表面來看,支持和反對霍光政策的人是對鹽鐵官營問題的意見差異而召開論述,實際上會議之中真正論述的卻是對匈奴的政策。通過激烈的討論,最終對匈奴的政策被確定下來。大臣鑑於單一的"武折"與"德懷"政策都失敗了,於是就採用儒家的中庸之法,各取一半。讓"武折"與"懷德"並立。隨後從鹽鐵會議產生的《鹽鐵論》的頒佈,標誌著西漢中後期民族政策的再一次轉變。

四、漢朝再次轉變政策的必要性

1、"武折"與"德懷"的爭論

雖然關於對匈奴政策是"武折"還是"德懷"的爭論在漢昭帝時的鹽鐵會議之上,但是這種爭論並不是開始出現在這裡。自漢高祖劉邦開始,這種爭論就已經出現。因為根據但是的情況,大臣們對於國情的看法角度不一樣,所以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只不過因為當時劉邦奉行"武折",所以這種爭論並沒有如何突出。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匈奴

然而隨著劉邦"武折"政策的失敗,這種爭論的聲音也越來越強。如"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災,散中國肥饒之餘,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中國安則晏然無事。"就是典型的"武折"觀點。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德懷"政策的失利,大臣們一時間先去迷茫之中。但是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無論是"武折"和"德懷"都存在著失敗的例子,所以一時間大臣爭論更為激烈。而這種爭論也引發了統治者對現有政策的思考,最終使得轉變政策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任務。

2、時代發展的要求

從"武折"到"德懷

"再到二者相結合,我們從這些政策的轉變之中,看見的是時代變化之下,漢朝與匈奴實力的變化。每一次的轉變其實都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之下,現實要求漢朝不得不這樣做。

強橫的實力帶來的自信,漢中後期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

劉邦

如漢初,匈奴入侵,為了皇家的顏面和穩定國內外局勢,劉邦不得不採取"武折

"政策。"和親"政策的失敗表明這個時代如果採用"德懷"政策去解決匈奴問題,不僅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讓匈奴更加猖狂。所以漢朝採取的政策無不與時代需求掛鉤,無不是受時代發展要求的驅使。

結語:從"白登之圍"後,漢朝對於匈奴的政策就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漢高祖劉邦以"武折"為主,到呂后的以"德懷"為主,雖然二者的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對於現實問題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因此,漢武帝再興"武折",並且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將匈奴打敗。隨後頒佈《輪臺罪已詔》,企圖在以"德懷"政策是匈奴臣服。

然而,漢武帝卻以接連兩次失敗告終。當到了漢昭帝時,通過一場"鹽鐵會議"最終將對匈奴政策最終確立為"

武折"與"德懷"相結合。這種政策的變化過程,不僅體現統治者觀念的變化,同時也是體現出漢朝文化的一個變化,同時也是古代統治者對與少數民族政策的一個縮影,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匈奴傳》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班固:《漢書·昭帝紀》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季氏》

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史》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