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多縣“三個轉變”打好抓黨建穩固脫貧成效組合拳

持續增收是穩定脫貧的前提,而產業興旺又是穩定增收的保證。然而,投資週期長、產出風險大、見效慢、收益低卻成了村民產業化發展的“軟肋”。稱多縣積極順應農村改革創新趨勢,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發展,將合作社建設與各村地域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通過制度規範和股份制等方式,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致富門路,盤活銷售出路,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合作社規範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激發活力,實現“扶貧”向“扶志”轉變。稱多縣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加大勤勞致富宣傳教育,營造自主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教育和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依賴心理,樹立“主體地位”觀念,引導群眾在思想上、行動上主動鞏固現有脫貧成效;堅持規範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繼續健全完善傳幫帶機制,深入結對貧困戶“點對點”謀實招,制定幫扶措施,有效激發困難群眾致富願望,鼓勵其依靠惠民政策和富民產業,自力更生、勤勞致富。

盤實資本,實現“輸血”向“造血”轉變。稱多縣通過“黨建+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架起扶貧“連心橋”,統籌謀劃,整合資源,著力改變長期依靠扶持資金推進產業發展的局面,努力構建新型畜牧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逐步轉變。稱多縣57個村不斷打破傳統經營模式,通過“牲畜、草山、勞力以及現金”入股的形式,形成了由傳統的“保底分增”向“股份制”轉變的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出一條具有稱多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逐步走向“造血”式的康莊大道。

盤活出路,實現“單一”向“多元”轉變。為打破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的侷限性和現實瓶頸,進一步推動生態畜牧業“破局”發展,加快產業資源向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稱多縣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建立對接平臺,縣委書記尼瑪才仁同志多次赴北京市、海西州、湟中縣等地就畜牧業產業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進行商洽,建立了與多地良好的合作基礎,為拓寬“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及促進全縣農牧業可持續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全縣鞏固脫貧成效,引領農牧民“抱團”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