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只用十几天的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打的落花流水?

进而读史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出动150万大军开进中国东北,在四千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攻击。



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短时间内就崩溃了。那么,日本关东军为何在苏联军队面前如此脆弱呢?


武器装备差距大

日军在亚洲来说还可以横行霸道一下,但是在世界范围来说,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来说算不上有多牛。和苏联比起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更是差距巨大,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正是因为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下,让日本关东军根本就无力抵抗。

日军无心恋战

1945年8月9日,此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所以说,日本关东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曾经的法西斯联盟也就剩下日本还在孤军奋战了。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日本士兵根本就无心恋战,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士气、战斗力与战争之初不能比。



总结

正因为这两大原因,面对实力强大的苏军,日本关东军一败涂地,战败投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作为日军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尚且如此,其他日军部队的情况就更甚了。


历史评说


二战中,远东地区最强悍的军队莫过于关东军了,多年时间,战功赫赫,侵华战争也是从关东军开始打响的。然而,这支军队,在1945年,十几天的时间内,一溃千里,被强大的苏军击溃。

关东军很强,但同样,苏军也不是软柿子。1945年的苏军,正处于巅峰时期,攻克柏林的荣耀笼罩着他们,而日本呢,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精锐消耗殆尽,濒临灭亡了。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主要是三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一个是战略上的差距,还有一个是兵员素质上的差距。这三方面的差距,根本就没法通过什么武士道去弥补,等待日军的,只有灭亡,而没有任何办法。


装备体现国力

苏军在整个二战中生产了六万多辆T34坦克,这个实力日本是远远比不起的,就他们那小豆坦克,根本就不是苏军任何坦克的对手,直接一炮就能打穿。苏军总共动用了5500多辆坦克、2万多门火炮,再加上3000多架飞机,共计150多万军队,实力非常强大,关东军几十万人,那点坦克飞机根本不够看。

而步兵的装备,差距同样明显,苏军那波波沙冲锋枪就像不要钱一样,几乎后期人手一把。而日军的三八大盖,射程什么的够用,但是你近战火力压根就跟不上。而离远了,苏军直接开炮了。这已经不是差距了,是有代差了。诺门罕战役时,德国人评价说,差距在五十年。而1939-1945,日本陆军武器装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苏联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战术思想上的差距

而战术思想上,苏日两国之间差距更为明显。日军,顶多是一战时期的一个加强版。而苏军不同,苏军已经将机械化普及,坦克玩的转,日军根本不知道坦克怎么用。苏军在玩纵深穿插的时候,日本还在玩堑壕战,苏联已经开始立体化作战了,日军玩的是万岁冲锋。

装备上体现的是国力,而战术思想决定于装备的运用。很明显,日军拿不出优秀的武器装备,先进的战术,不是不懂,而是压根就不敢想。

兵员素质,一大截差距

1945年的苏军,刚刚经历了整个卫国战争,都是老兵油子,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苏联对日作战的兵力都是从欧洲紧急调动过来的,苏联动用远东的铁路公路运输军队。苏军前期战斗力不咋地,这是事实,而经历了几年的战争,能活下来的,没有一个是弱者。

而日军不同,日军属于兵员全消耗没了,前期经验丰富的老兵被杀的一个不剩。后期补充进来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关东军呢,精锐都被调往前线,同样补充进来一堆炮灰。这些新兵,根本就不是苏军老兵油子们的对手。

苏军,巅峰状态,能和美国叫板,而日军呢,后期连国军都打不过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都差距明显。而且,苏军这次行动,就是带着尽快结束战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目的。斯大林就是要用最快速的方式去争夺胜利果实,目的就是赶紧把关东军打垮。


军武文斋


冯小刚拍的《紫日》看过的举手?在野战中进行防御的日军报告上司发现300辆苏军坦克,歪把子、九二重机枪打上去完全没什么卵用,少数几门战车防御炮刚刚开火,就被头顶上的“拉2”飞机炸得七零八落,日本兵只能绝望地使用“肉弹”战术进行攻击,身上绑着炸药冲向T34坦克群。



除了少数几人得逞外,大多数“肉弹”最后都被碾成“肉饼”,根本无法抵挡苏军的钢铁洪流。要说《紫日》的战争场面和武器道具未必是一流的,但粗犷反映出一个事实:日本关东军的装备和火力,与刚刚打败希特勒的苏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也就是关东军迅速崩溃的第一个原因:双方之间的硬件差距太大,远远超过了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

为了准备所谓的“本土决战”,关东军绝大多数重炮和超过三分之一的战略物资已经转运回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师团连步枪等轻武器都深感不足。同时,关东军所辖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撤至半岛或国内机场,也就是说,面对苏军的现代化、机械化作战,日军在东北上空完全丧失了制空权,遂行大兵团作战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兵力对比悬殊,关东军实力最强的是1941年“关特演”到1942年升格为“总军”期间,大约拥兵31个师团85万余人,并且多数为精锐师团,作战序列内有“机甲军”和“第二航空军”等装甲和空中力量。老实说,这个兵力和火力配置还能跟1945年的苏军撕扯一番,然而日本军部不断的调出部队,事实上已经抽断了这支“皇军之花”的脊梁。

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大本营陆续从关东军抽调部队尤其是重装备师团(这里没有甲种师团的称谓),分赴太平洋战场的各岛送死。1944年关内战场豫湘桂战役也抽出一部分,而仅1945年1月就调出13个师团和机甲军全部(部分调回本土),到4月间随着冲绳战役的结束,关东军又被调走7个师团,前前后后弄走不少于24个师团。



精锐部队都调出了,对“伪满洲国”的军事占领还得维持,于是再把若干国内新编师团派过来充数,这都是番号在100以外由老弱士兵组建的师团,战斗力连三流都不算。同时征召了25万名在东北的“侨民”,新编了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坦克师团和5个炮兵联队,如此拼凑下来的关东军,虽然尚有24个师团约70万人的兵力,但此关东军已非“彼关东军”。

日本人自己心里有数,他们根据武器装备和战斗素质的核算结果是,1945年7月关东军的战斗力,只相当于1942年的8个半师团,大约是四分之一强的比例。而苏军出动的则是从欧洲战场转调回来的150万百战之师,不计空中力量,即便按诺门坎战役1:1的战力比,苏军至少占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不能简单数人头)。



其实还有重要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日本人对于对手现代化战争能力的低估,以及铁路保障能力的误判。在他们看来,苏军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之内,不可能对东北发动大规模攻势,关东军设想的“决战时间”居然是1946年(日苏中立条约1946年4月到期)!期间日本人甚至还寄希望由苏联调停、达成日本与美英盟国“体面的停战”,所以关东军上下对苏军的进攻缺乏必要的准备。

就战役战术而言的第四个原因,是关东军不相信对手在复杂地形上的通过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以重兵置于北满和东满依托筑垒地域顽抗。而苏军的外贝加尔方面军却是从西满突入,越过大兴安岭直插东北腹地,其装甲矛头第6坦克集团军的战斗损失,甚至还没有在大兴安岭翻山的多,如此,关东军在东北的防御体系被拦腰截断,很难组织其像样的大兵团抵抗了。



不过,疯狂的鬼子们仍然各自为战,在北方筑垒地域的要塞区死守不降,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终究于事无补,因为大势已去。吉林和辽宁境内的关东军已经撒丫子向半岛逃命,要塞区得不到任何增援,被消灭是早晚的事。苏军于8月9日凌晨发起进攻,仅仅一天之后,日军大本营就通知关东军:必要时可以放弃东北退入半岛,就是说日本人自己都心里没底。

1945年8月15日,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关东军则是8月16日下午四时接到了参谋本部的投降命令,次日派参谋长秦彦三郎飞哈尔滨接洽投降。



但是苏军总参谋部以日军还在抵抗为理由继续武装推进,直到彻底控制局势后,才回复关东军:“建议从8月20日12时起,在整个战线停止对苏军的一起战斗行动,缴械投降”。

所以这也是最后一个原因,打到第十二天头上,关东军已经决定全面投降,总共有64万名日军官兵和148名将军成为了苏军战俘,被毙伤的8万多人只占部队总数的九分之一,说落花流水也好,土崩瓦解也罢,总之哪里来的什么“玉碎”?


度度狼gg


来看看苏军如何把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

1、苏军174.74万VS关东军70万,苏军2.93万门火炮VS关东军5360门火炮,苏军5250辆坦克VS关东军1155辆坦克,苏军5171架飞机VS关东军1800架飞机,战果是:苏军伤亡3.2万,关东军战死8.3万(日本官方为2.1万死亡),伤亡率:苏军1.8%、关东军11.8%(日本官方伤亡数字:3%)。

由于有确实史料正式苏军将中国人、朝鲜人的战死列入日军伤亡数据,因此真正关东军的战死肯定低于8.3万人。

2、在8月18日关东军投降前,苏军没有占领任何一种中等以上的城市。8月19日苏军以空降兵占领长春、沈阳;8月20日占领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等;8月22日占领旅顺大连、平壤、开城;8月26日和外界断绝联系的虎头要塞才被苏军攻克。

3、关东军70万,投降59.4万,战死8.3万,不能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吧?主力基本上都在长春、沈阳。

关东军在苏日战争失利的原因

1、关东军主力早被抽调,基本都是临时征召新兵。表面看起来关东军人数为70万,但主力早就被抽调差不多:

1943年开始关东军主力就开始被抽调到太平洋战争;1945年,关东军13个师团再次被抽调;美军占领冲绳后,关东军7个师团和30%的战略物资被抽调会本土。

在1945年8月时,70万关东军里只有8个师团是原关东军——估计还是驻防在长春和沈阳。

2、日本大本营计划是在沈阳、长春等地和苏军决战。苏联8月9日到8月15日这几天所遭遇的只是关东军的边境部队和满洲国部队,战力并不强。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打断了关东军准备在沈阳决战的准备。

所谓苏联俘虏60万关东军,不过是关东军奉命投降。

3、苏联8月9日进攻是对关东军的突袭。关东军原本预计是45年秋季或46年春苏联才可能进攻。

1945年苏日战争,严格来说,只打了6天(从8月9日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联在8月18日关东军投降后到9月2日的军事行动,不能算是战争——日本都投降了,你苏联和谁打?

其次,东北战场,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关东军,而是后勤运输。关东军如果死守长春、沈阳3-6个月,苏军只能后退——因为远东地区没有办法提供170万苏军的物资,苏联的铁路也无法及时送来这么多的物资。

向中国求援?中国自己还没有呢,怎么给?

美国嘛,当然是不会支援苏联。

苏联欧洲部分也是刚刚结束欧战,也不会有过多的物资支援。

因此,与其说是苏军击败了关东军,不如说是关东军奉令投降。日苏战争从8月9日到9月2日持续23天,真正的战争状态只有6天,剩下18天都算是苏联一个人在战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事实上,从军事角度来看,苏军和关东军在七天的短暂对战中并没有决出胜负,关东军也远没有到被打败的境地。关东军一直在做有组织的战略撤退以在他们计划中的战线上(朝鲜半岛)和苏军做最后的大战,只不过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关东军也就不得不停止抵抗了,否则双方的对决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付出更大的伤亡,苏军要想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关东军绝非易事。



经过七天的激烈作战,日本关东军的主力并没有被苏军歼灭,甚至可以说是保存的较为完整,只有第1方面军的主力和第4军的一部和苏军交战,其他部队(第3方面军全部和第4军大部)都集结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他们将按照计划继续向朝鲜撤退,以期在狭长的朝鲜半岛阻止住苏军的进攻。苏军没有歼灭一个日军师团,仅仅是击溃了3个师团,重创5个师团和2个旅团,对于拥有24个师团的关东军来说,这些损失实在算不上是伤筋动骨,关东军仍旧保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实力。


此外,关东军的坦克和航空主力都还没有投入使用,仍旧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虽然日本坦克部队完全不能和苏军的坦克部队相提并论,但是聊胜于无。而且多达1000多架的日本航空兵部队对于苏军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虽然苏联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由于来不及建立前进机场,实际在前线日军的飞机反而占据的优势,他们在东北有着完备的航空基地,当时已经开始对苏军的机械化纵队展开空袭了,苏联空军难以遏制,在战后苏联的官方战史中也明确批评了苏联空军第12集团军在远东战役中表现太差,根本没有完成赋予其的任务。另外关东军还有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尤其是重炮以及许多高射炮群,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作战,炮兵的作用将得到突显,对苏军造成严重威胁。


当然,无论如何由于苏军占据着兵力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击败关东军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如果仅限于军事上的解决,显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战略上来看,由于苏军后勤补给的乏力,地面部队挺进速度受挫,加上日军及时的撤退行动,苏军已经无法做到计划中那样在东北合围歼灭关东军主力。关东军主力将撤入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在那里进行坚守,双方还要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决战,无论如何,双方都会遭受惨重的伤亡。


战略论


我们先来看时间点!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苏联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9日进攻关东军!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对日宣战?说白了,就是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觊觎东三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笑的是很多国人对苏联进攻东三省的行为居然感恩戴德!苏联军队面对的是已经失去斗志即将投降的日军,他为什么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刻不宣战?这其实要从满清时期的日俄战争说起!

日俄为了争夺中国的东三省,大打出手,最后以日本胜利结束,俄国人撤出东三省,日本派军队驻守,以维护日本在东北的经济利益,这支军队就是关东军!俄国后来革命成功成立了苏联,为了一心对付德国,跟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知道吧,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是在撕毁条约的前提下,抢夺胜利果实的卑鄙行为!他如果不进入东北,日本一样会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东三省一样是中国的领土!

后来,反而是中国政府一再要求苏联撤出,美国施压,苏联军队才在抢掠一空,搬走工业机械设备,很不情愿的撤出了东三省....当然,走之前还使了手段,那都是后话....

所以,苏联进攻关东军,不过是一次投机取巧卑鄙无耻的投机行为!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中国人没必要再自作多情的感恩戴德歌功颂德了!


伏羊罗汉


真正的历史都活在历史的尘埃里,真正的强大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靠“嘴”吹出来的。且看惜花一一道来。

一、吹牛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信了

日本关东军的强大在惜花查阅的各类历史,没有得到太多的信息。除了欺负一些工业实力较弱的国家外,在面对西方的列强面前时候,连给人提鞋都不配,真不知是怎么被吹嘘为“皇军之花”。与其交手的对象有旧中国、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等等,这些曾经都是曾经被西方列强侵略的都不行不行的。如:旧中国在清王朝时期一场鸦片战争就被西方列强打的找不到北,而那些东南亚国家更是不堪。而日本法西斯关东军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工业国家面前,一个诺门坎战役让日本关东军几个师团全军覆没,在面对美军的时候,就只能靠着出卖国家的女性,来安慰美军。真是垃圾到不行不行的。如:曾经童话故事里“爱吹牛的青蛙”一样。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吹自己的强大。

二、第一个打进德国首都的国家

二战苏联红军面对的是从装备、军队素养、工业实力、指挥将领、国内情况等强大好多倍的法西斯德国。想想法西斯德国的战绩真的是打遍欧洲无敌手,那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更是在战前将战火烧到了苏联红军的首都莫斯科城下,可想法西斯德军是多么的强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没有将苏联红军打败。苏联红军却在经历无数的失败中变得越挫越勇,越来越强。最终,反攻进来法西斯德国的首都。用着实力碾压了所有的对手。而当时日本法西斯哪一个军队有着可以比肩法西斯德国的陆军呢?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寻遍日本法西斯所以军队没有一支这样的军队。在面对从东线战场下来的百战精兵的苏联红军,与靠着吹牛而强大日本法西斯关东军。是多么的垃圾与脆弱。


惜花公子


苏军对关东军的这场战役苏军称之为满洲进攻战役。

苏军为了此次战役进行了精心准备,除了原先的远东部队外还从结束的苏德战场抽调了40余万人、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及21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样使得参战总兵力达到174.7万余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98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辆、作战飞机5171架、主要作战舰艇93艘。

此时,日本的关东军以及在朝鲜的第17方面军(共2个军9个师团又3个旅团,日军大本营7月15日规定,北方一旦有事,归属关东军指挥) 共有3个方面军7个军31个师团又14个旅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和1个机动旅团)。在这些部队中,第17方面军的第58军(3个师团又1个旅团)驻防济州岛和独立混成第127旅团驻防釜山,属于美军作战区域。

除此之外,苏军战役作战区域的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的日军第88-9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29旅团属于第5方面军(总部北海道札幌)建制,除了第91师团1944年组建外,其余都是1945年组建部队;而在张北方向有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参战。

综上所述,日军实际参战兵力为31个师团又15个师团。日军作战主力关东军早已不是“皇军之花”,主力基本在太平洋战场消耗掉,仅有3个师团是在1944年前组建的第39、59、63师团分别编成于1939、1942、1943年)。日军参战总兵力加上伪军约100万人,装备坦克近千辆、火炮5000门、飞机千余架。

从实际情况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9日-8月15日。在此期间,与苏军实际交战的日本陆军部队(独立旅团以上)有:东线第1方面军第124、126、135、122、79、112、127、128师团、独立混成第132旅团、第1机动旅团;西线第3方面军第107、119师团,独立混成第80旅团;北线第4军第123师团,独立混成第135旅团;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第5方面军第88、91师团。苏军在此阶段击溃了日军。具体进展为

后贝加尔方面军左翼突破日军在满洲里等地筑垒地域抵抗,主力逼近博客图;右翼越过沙漠,占领化德,逼近多伦;中路占领突泉,进入东北平原。至此6天该方面军前进500千米

远东第1方面军以若干个加强营迂回日军筑垒地域,随后主力开始进攻,先后攻占密山、林口等地,在牡丹江遭遇日军顽强抵抗。左翼则在海军协同下,在朝鲜东部登陆,占领了雄基。至此6天前进170千米。

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同下,沿松花江南下,攻占同江、富锦,逼近佳木斯。左翼攻占饶河、宝清,右翼强渡黑龙江在8月14日封锁了孙吴筑垒地域。至此6天前进120千米。

在南哈林岛,苏军与日军在古屯要塞和塔路港激战;在千岛群岛,苏军准备登陆占守岛。

第二阶段则是日本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8月16日16时,日军关东军向所属部队下达了停战和解除武装命令,苏军8月17日17时收到日军停战请求,不过苏军远东方向总指挥华西列夫斯基命令是8月20日12时正式停止战斗行动(指远东战役主要战场)。19日苏军空降兵空降占领长春,当天下午14时10分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山田乙三在投降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宣告日军投降。

苏军动作则是后贝加尔方面军中路逼近长春、沈阳,左翼占领齐齐哈尔,右翼占领承德、赤峰;远东第1方面军16日攻占牡丹江,继续向吉林、哈尔滨方向进攻,20日占领敦化,左翼则到达朝鲜罗津和罗南地区;远东第2方面军攻占了佳木斯、伊兰,继续向其余地区挺进。

而日军第5方面军则在8月17日下达停战命令,8月22日萨哈林岛战场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千岛群岛战场签署停战协定。


荣华之武器堂


1945年时的日本关东军,尽管人数达到了70多万的规模,但其战斗力早已经是今非昔比。

造成关东军战斗力剧烈下滑的原因,是日本四处作战,将原本号称王牌部队的关东军,给硬生生地拆成了一副空架子。

南方战场,中国军队给予了日军极大的杀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作战兵力更是捉襟见肘,随着日军在与美军的决战中军队成建制覆没,只得从关东军这支“闲置”的部队中抽调兵力和武器装备。

但东北防御苏联的兵力,仍然需要维持在对外宣称的百万级别规模,于是关东军不得不从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以及从未经历过战争、只进行过射击训练的未成年后备兵源中,大量征召充实关东军的编制。

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缺乏训练,且又短缺重武器的“关东军”,其战斗力下滑程度可想而知。

等到1945年8月8日,苏联从西线德国战场调转枪口,宣布与远东的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毁灭性的结局便降临在关东军身上。

至8月15号日本投降的7天时间里,苏军以150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击毙日军8万余人。剩下的60余万俘虏被押解至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充当苏联重建的苦力,到最后遣返回日本前,又有将近10万余人冻死、累死。

整场战争,日本关东军没有组织起任何成规模的抵抗,在苏军钢铁洪流的冲击下,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只得通过毁坏沿途的铁路、桥梁、电站等设施,来迟滞苏军的猛烈进攻,尽可能地为他们向南方的逃跑拖延时间。

落在后头的开拓团妇女、儿童,由于失去了军队的撑腰,此时瞬间由昔日的特权人群,变成四处逃亡的惊弓之鸟,再加上东北地区寒冷的冬季,一路上都有大批量的人死去。

关东军的溃败,同时也暴露出日本在军事装备上,与苏军之间的巨大差距。

其实,在日军印象里,早在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时,就已经知道苏军是他们惹不起的狠角色。

在当时,苏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飞机、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普遍装备部队。而日军除飞机可以与苏军奇虎相当外,其余如坦克等重武器,与对手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战斗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苏军坦克懒得开炮,直接撞翻、碾压日军薄皮坦克的景象。

至于后勤补给方面,日军更是吃了大亏。

为了打败苏军,日军不惜在哈拉哈河上游投放细菌武器,想以此让下游的苏军喝完水后产生大量非战斗减员。但后勤供应充足的苏军压根儿没去喝河里的水,反倒是许多不知情的日军士兵中毒倒地。日军各部队拙劣的协同作战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经此一战,日军大本营放弃了与盟友德国夹击苏联的“北进”战略,转而将主力投向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夺取英荷殖民地上的婆罗洲油田。

等到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早已是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日本是必败无疑,所有的抵抗都只是为了在战场上打出一个有利的谈判条件。而美国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这最后的幻想都在顷刻间荡然无存。


剧透历史


日本关东军,战斗力十分强悍,是日本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日本关东军和苏军三次交手,前两次交手中,日本关东军战斗力明显比苏军强,苏军凭借人多,武器精良,炮火充足取胜,还是惨胜。后一次交手,苏联军队越打越强,日本关东军越打越弱。原来,参加苏德战争的苏军人数众多,装备十分精良,炮火十分强大。日本关东军大部分抽调到太平洋战场,让美军真正领教了日本鬼子的真实战斗力和厉害。剩下少部分关东军精锐,被日本大本营抽调回国保卫日本本土去了。剩下的日本关东军全是新兵,其部队是七拼八凑组建起来的临时作战部队。这样的部队的士兵全是新兵,菜鸟,乌合之众,没参加过军事训练,没参加过军事演习,更没上过战场。这样的部队是垃圾,这样的新兵是人渣,这样的垃圾军队毫无战斗力,有辱关东军威名。这样的菜鸟关东军垃圾部队,缺衣少穿没吃的,去当叫花子讨口要饭,缺枪缺子弹,缺炮缺炮弹,缺飞机没燃油,缺少爱心良心黑了心,不人道没人性,缺少正义与和平打败仗,一缺全都缺的人渣,垃圾军队,怎能和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作战勇敢,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强大苏军交手,对抗,作战?这时的日本关东军,如讨口要饭的叫花子,又怎么能打赢,打败强大无比,不可战胜的强大苏军呢?好战必亡。日本是小国,穷兵窦武,国内资源枯竭,无力支持对外作战,日本靠侵略他国,达到以战养战的险恶用心和罪恶目的,日本侵略他国,不得人心,最终失败投降。日本关东军越打越弱小,苏军越大越强大。强大苏军,打败弱小的关东军,是分分秒秒之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松打赢战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