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招生暗藏三大陷阱 ,早了解,防患於未然!!!

在高考結束之後,緊張的高校錄取工作即將開始。而對於廣東的民辦高校來說,一場激烈的招生大戰也開始進入高潮。

民辦高校招生暗藏三大陷阱 ,早了解,防患於未然!!!

據瞭解,從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至今這幾年,各類民辦高校拔地而起,成為提供高等教育的另一塊重要陣地,並日益成為解決我國公辦教育資源缺乏與老百姓需求增長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為了爭搶生源,從鋪天蓋地的招生宣傳簡章到“招生代理人”,民辦高校的招生手段可謂花樣百出,導致每年在高考過後,總有不少考生、家長因為求學心切而上當受騙。


那麼,民辦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具有欺騙性的陷阱?眾多充當“獵手”的招生宣傳、招生人員,究竟採用什麼手法將學生招入門,暴利到底幾何?非正規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率真實性到底怎麼樣呢?

陷阱1 招生宣傳廣告誇大其辭

民辦高校招生暗藏三大陷阱 ,早了解,防患於未然!!!

“不實的招生宣傳,是民辦高校不規範招生行為的集中體現。”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教育問題的專家葉嘉國告訴記者,由於競爭激烈,現在很多民辦高校都面臨著較大的生源壓力,因此在招生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誇大自身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吹噓畢業生就業率如何高”的現象。

例如,有些民辦高校在精美的招生簡章中的壯觀、漂亮的圖書館和教學樓,其實根本還沒有竣工,根本就不是實景拍攝的,只是經過精心設計、能夠以假亂真的建築效果圖而已。廣州某獨立學院的大一女生小謝告訴記者,去年8月份,她在報讀這所學校時,看到招生簡章中有圖書館大樓的照片,照片旁還註明藏書量達上百萬份。但是,直到已經快一年時間後的今天,學校的圖書館還沒有竣工。


此外,有些民辦高校聘請的大部分是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但在招生宣傳中卻聲稱“大部分老師都具有多年在名牌大學任教的豐富教學經驗”。有些民辦高校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可能還不到50%,但在招生廣告中卻聲稱“畢業生就業率接近100%”。


葉嘉國建議:考生、家長擇校前首先應向教育主管部門瞭解目標學校的辦學資質,特別注意學校有無辦學許可證號,不要輕信廣告和招生簡章,最好實地去參觀、查看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周邊環境,從多種途徑瞭解該校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成果。


陷阱2 招生代理人有時會說謊


民辦高校招生暗藏三大陷阱 ,早了解,防患於未然!!!


日前記者看到,在廣州增城××學院的招生諮詢網頁上,有一位劉先生公佈了這樣一條信息:“要報考××學院,請撥打138……63”。記者打電話過去得知,原來這位劉先生是該學院的招生代理人。在記者再三承諾不公佈代理學校和他的名字後,劉先生終於向記者透露了民辦高校為獲取生源,僱用招生代理進行招生的一些情況。


他指出,目前廣東的民辦高校招生採取的方式大同小異,除了統招之外,就是通過招生代理獲取足夠的生源。他告訴記者:“我做招生代理有三年了,廣州的生源我們不感興趣,廣州之外的其他地區我們比較願意去招生。因為廣州地區經濟發達,考生家長對學校也比較瞭解,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關注的問題也多。有些問題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太難了,學生家長一般不會輕易相信。但是。廣州之外就好做了。如茂名、清遠、肇慶等偏遠地區比較好找到生源,這些地區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對廣州學校的瞭解很有限,那裡的學生家長擇校一般是看招生宣傳或通過代理人介紹。另外,這些地區的學生和家長80%有戀廣州情結,只要學費他們可以承受,我們一般都能招生成功。”


“每年高考之後,一些高考落榜生居然會收到五六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廣東培正學院院長凌徵海表示,這種奇怪的現象,從前幾年開始已經“見怪不怪”了。在每年高考過後,一些不具備頒發大專文憑資格的民辦學校,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高考落榜生的有關信息,把錄取通知書郵寄到考生、家長的手中,聲稱“畢業後可獲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但事實上,這些學校很可能是一所自考性質的民辦學校,考生必須通過自考才能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一些農村地區和求學心切的考生因此而上當受騙。


民辦高校招生暗藏三大陷阱 ,早了解,防患於未然!!!

廣州某民辦高校的畢業生趙小姐告訴記者,她當年高考落榜之後,正是聽信了這所學校的招生辦老師聲稱“畢業後能夠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文憑”才決定報讀的。但等她進了學校之後,才發現自己所就讀的班級只是一個“自考班”。她同班近40名同學裡只有五六位同學畢業前通過了自考,拿到了畢業證。而廣州增城某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小馬告訴記者,他也遭遇了同樣的陷阱。


據一位多年從事招生工作的民辦高校老師透露,有一些不規範的民辦學校為了招到足夠的學生,不但在招生過程中刻意將校名“縮水”,比如把“專修”、“研修”等字眼去掉,而且還在文憑性質等問題上含糊其辭來誘騙考生報讀。例如,有些民辦學校將自考助學、證書培訓說成學歷教育,將學歷文憑考試說成民辦高等教育,甚至將名牌大學下設的助學機構招生說成名牌大學招生。


據介紹,還有些民辦高校有意混淆辦學主體,比如僅僅是一個合作辦學,卻直接說成是某某大學招生,並強調招進的落榜生與統招生一樣上課、一樣畢業、頒發同樣的學歷文憑。有些沒有國家計劃招生名額的民辦高校,自己編造出名額來欺騙考生。另外還有一些規模小、名氣不大的民辦高校和社會辦學機構,委託中介機構進行異地招生,中介機構受經濟利益驅使,發佈虛假信息誘惑落榜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