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小得

打小就是眾人口裡的:別人家的孩子。傲嬌的成績一路綠燈把我送進全市最好的重點高中。叛逆期來得不早不晚,停在17歲最耀眼的年華。荒廢,成天渾渾噩噩迷茫空洞沒方向,卻在高二的時候莫名的一頭扎進圖書館,發現一本厚厚的書。它像一位飽經歲月的老人,灰灰的 ,可是有那種超然的穩定,不矯情,不奪目。在角落裡,不被人注意。但是 ,只要你注意它,便開始瘋一樣的迷戀上。這是老子的《道德經》。

讀《道德經》小得

老子的畫像基本都是這樣

原因無它,它的“無為”讓我對當時的自己頹廢找到了藉口。從此《道德經》成了我的一部分。我一直讀,每個階段感悟自然不一樣。

我在這裡寫老子,不敢說是評論,我喜愛他,是從我的內心來談論他。只能說,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道德經》的感觸。

《道德經》有很多版本。毫無疑問,那是每個人對“道”的見解。有人說“無為而治”,有人說“消極”,更有人以此為傲。首先,我想對“無為”的理解做出解釋,“無為”,並非無所為,並非消極待世。它只是指順應“道”。何為“道”?它就在你心裡。你說他是什麼就是什麼。莊子說過,“道”在草中,在屎中。(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讀《道德經》小得

莊周夢蝶

你心中想無為混日,你便以為無所為,你心中想平庸,你自然無所為。當你想有所為,當你奮力拼搏時,你會發現,“道”是積極的。《道德經》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想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便是要證明自己,不信“無為”。何以有“我不行,我弱之言?男兒當頂天立地,天地不仁,你便積極向上打破它。”道,就是心境。之所以老子講“無為”,是因為他習慣逆向思維,也習慣以反面證道。所以老子不僅講“無為”,更重“有為”。

其二,《道德經》五千字字字飽含蘊意,僅就第一章而言,便有諸多見解。以後每章,註解繁多。我讀了三年,從看註解到自己嘗試註解,發現你變,你看到的也在變。你讀的心境不同,自然看到的也不同。中國人愛講內涵,讀《道德經》你會發現從五千字中有諸多含義。《道德經》是可以讓人平心靜氣,看淡煩憂的書。你若說不懂,那便是你懶,或是你毫無興趣。理科有計算,殊不知僅《道德經》便可以讓你讀一輩子。你從兵法、哲學、君臣、人倫不同方面讀,便有不同的收穫。我並無誇大的意思,只是說實話而已。所以,讀《道德經》可以明心見性、氣質淡雅。

其三,這本書並非人生必看,你若有心,便去一觀;你若無心,也不必在意。不可能因為讀它,你瞬時明白萬物規律,也不可能立地成聖。但你若有心,總是有收穫的。起碼,思維角度的轉變是一個巨大的收穫。書這東西,人讀它才有價值。但並非價值都因它體現。僅就“道”而言,不必拘泥於《道德經》。你可以從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甚至各種穢物中悟出“道”。有心人,自可明白,無心人,照樣活得開心。所以,這本書並非人生必看,只看自己是否願意思考人生與“道”。

其四,書中卻有些消極思想,比如“愚民”。說的是人們只要耕田,不學文化,便沒有戰爭,沒有貪慾等負面影響。當然,這種政治思想消極但並非無可取之處,你可以理解為人民的要求很低,吃飽穿暖即可。所謂消極,只是一部分。讀書講“讀精華,去糟粕”,是有道理的。比如我當年頹廢不堪反而以為是“無為”。所以這本書不適合小孩深究,只要讀它就行了。有些人也追求“無為”,這也是不對的。所以消極的一面去除,也是可以的。然而,萬物終有其缺點。若《道德經》純粹積極向上,它也沒有了它獨有的魄力。“消極”是用來印證你之所學的。當你學會看待糟粕,你的境界又會有不一樣的提升。

其五,看待這本書的態度,應是心平氣和,不因它消極而頹廢,你看它的態度就是平淡。所謂臨“山崩而不驚”便要如此。書中道理多的沒法說,你不必都要懂,你也不必放棄。生活自會教會你道理,書中只是輔助你明晰而已。所以,不必說討厭,也不必談熱愛。

其六,僅從本書而言,它算的上一本好書。它的五千字,你悟了多少便是你自己的東西了。它可以鍛鍊你的態度、耐心、思考能力。當你看待事物客觀,不易被情緒左右時,你有了氣度;當著五千字讀了幾遍又幾遍後,你會發現你的耐心很厲害;當你認真思索時,你的思維會提升。

當你試著去了解老子,你會發現他左拐右拐,你會發現他有時候走向東方,有時候走向西方,因為他說,東就是西,西就是東。它們兩者是一起的,它們是一體的,他相信相反兩級的結合,生命就是如此。

所以老子是一個生命的發言人。如果生命是荒謬的,那麼老子就是荒謬的。老子只是反映生命 。他不加任何東西在它上面,他不從它裡面選擇。不論事實是怎麼樣。他只是接受。

它有思想,是個大雜燴。你從中挑出向上,你也可以吃出消極,你當然可品出滋味,或許你會乏味。可你無依舊愛他廣博無邊,所學甚雜的有點。還是那句話,你有心,便悟;無心,無視它。沒有對錯,只是追求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