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小得

打小就是众人口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傲娇的成绩一路绿灯把我送进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叛逆期来得不早不晚,停在17岁最耀眼的年华。荒废,成天浑浑噩噩迷茫空洞没方向,却在高二的时候莫名的一头扎进图书馆,发现一本厚厚的书。它像一位饱经岁月的老人,灰灰的 ,可是有那种超然的稳定,不矫情,不夺目。在角落里,不被人注意。但是 ,只要你注意它,便开始疯一样的迷恋上。这是老子的《道德经》。

读《道德经》小得

老子的画像基本都是这样

原因无它,它的“无为”让我对当时的自己颓废找到了借口。从此《道德经》成了我的一部分。我一直读,每个阶段感悟自然不一样。

我在这里写老子,不敢说是评论,我喜爱他,是从我的内心来谈论他。只能说,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道德经》的感触。

《道德经》有很多版本。毫无疑问,那是每个人对“道”的见解。有人说“无为而治”,有人说“消极”,更有人以此为傲。首先,我想对“无为”的理解做出解释,“无为”,并非无所为,并非消极待世。它只是指顺应“道”。何为“道”?它就在你心里。你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庄子说过,“道”在草中,在屎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读《道德经》小得

庄周梦蝶

你心中想无为混日,你便以为无所为,你心中想平庸,你自然无所为。当你想有所为,当你奋力拼搏时,你会发现,“道”是积极的。《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便是要证明自己,不信“无为”。何以有“我不行,我弱之言?男儿当顶天立地,天地不仁,你便积极向上打破它。”道,就是心境。之所以老子讲“无为”,是因为他习惯逆向思维,也习惯以反面证道。所以老子不仅讲“无为”,更重“有为”。

其二,《道德经》五千字字字饱含蕴意,仅就第一章而言,便有诸多见解。以后每章,注解繁多。我读了三年,从看注解到自己尝试注解,发现你变,你看到的也在变。你读的心境不同,自然看到的也不同。中国人爱讲内涵,读《道德经》你会发现从五千字中有诸多含义。《道德经》是可以让人平心静气,看淡烦忧的书。你若说不懂,那便是你懒,或是你毫无兴趣。理科有计算,殊不知仅《道德经》便可以让你读一辈子。你从兵法、哲学、君臣、人伦不同方面读,便有不同的收获。我并无夸大的意思,只是说实话而已。所以,读《道德经》可以明心见性、气质淡雅。

其三,这本书并非人生必看,你若有心,便去一观;你若无心,也不必在意。不可能因为读它,你瞬时明白万物规律,也不可能立地成圣。但你若有心,总是有收获的。起码,思维角度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收获。书这东西,人读它才有价值。但并非价值都因它体现。仅就“道”而言,不必拘泥于《道德经》。你可以从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甚至各种秽物中悟出“道”。有心人,自可明白,无心人,照样活得开心。所以,这本书并非人生必看,只看自己是否愿意思考人生与“道”。

其四,书中却有些消极思想,比如“愚民”。说的是人们只要耕田,不学文化,便没有战争,没有贪欲等负面影响。当然,这种政治思想消极但并非无可取之处,你可以理解为人民的要求很低,吃饱穿暖即可。所谓消极,只是一部分。读书讲“读精华,去糟粕”,是有道理的。比如我当年颓废不堪反而以为是“无为”。所以这本书不适合小孩深究,只要读它就行了。有些人也追求“无为”,这也是不对的。所以消极的一面去除,也是可以的。然而,万物终有其缺点。若《道德经》纯粹积极向上,它也没有了它独有的魄力。“消极”是用来印证你之所学的。当你学会看待糟粕,你的境界又会有不一样的提升。

其五,看待这本书的态度,应是心平气和,不因它消极而颓废,你看它的态度就是平淡。所谓临“山崩而不惊”便要如此。书中道理多的没法说,你不必都要懂,你也不必放弃。生活自会教会你道理,书中只是辅助你明晰而已。所以,不必说讨厌,也不必谈热爱。

其六,仅从本书而言,它算的上一本好书。它的五千字,你悟了多少便是你自己的东西了。它可以锻炼你的态度、耐心、思考能力。当你看待事物客观,不易被情绪左右时,你有了气度;当着五千字读了几遍又几遍后,你会发现你的耐心很厉害;当你认真思索时,你的思维会提升。

当你试着去了解老子,你会发现他左拐右拐,你会发现他有时候走向东方,有时候走向西方,因为他说,东就是西,西就是东。它们两者是一起的,它们是一体的,他相信相反两级的结合,生命就是如此。

所以老子是一个生命的发言人。如果生命是荒谬的,那么老子就是荒谬的。老子只是反映生命 。他不加任何东西在它上面,他不从它里面选择。不论事实是怎么样。他只是接受。

它有思想,是个大杂烩。你从中挑出向上,你也可以吃出消极,你当然可品出滋味,或许你会乏味。可你无依旧爱他广博无边,所学甚杂的有点。还是那句话,你有心,便悟;无心,无视它。没有对错,只是追求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