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葉子寫實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率先進入咸陽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秦朝滅亡。隨後,項羽入主咸陽,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自任為西楚霸王。但是不久之後,各路諸侯紛紛反叛,漢王劉邦甚至有能力聯絡各諸侯的勢力組成五十六萬大軍共同攻擊項羽。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依然保留了分封制,並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漢朝這種分封與郡縣並行制一直被延續下來,兩漢四百多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穩定而繁榮的。那麼,同樣分封異姓諸侯王,為何項羽失敗,劉邦卻成功了呢?

第一、劉邦並非單純施行分封制

大家都知道,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可以說是掌握這天下的實際統治權,但是他的權利並沒有延伸到每個地方,他也並沒有稱帝,雖然分封制已經實行,但是當時的天下共主其實是那位不得已,卻始終無法擺脫傀儡角色的楚懷王。也就是說,項羽雖然是“霸王”,但是在名義上他與其他諸侯王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劉邦在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之後,便聽從部下的建議恢復了秦始皇所創建的皇帝制度,如此一來,所有諸侯便在名義上成為劉邦的下級,而不是平級的諸侯王。

第二、項羽的分封方式並未讓天下滿意

劉邦與項羽約定“楚河漢界”之前,劉邦曾經在廣武強烈譴責了項羽的“十大罪狀”,這十大罪狀明顯帶有拼湊的嫌疑,並且,劉邦用了幾乎四條的篇幅譴責同一個問題——項羽分封諸侯不公平啊:

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首先,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人都曾經是秦朝的將領,項羽接受了此三人的投降之後將他們封王(這也就是後世所說“三秦”的來源),與此同時,項羽將已經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坑殺。這三位諸侯王本來就是天下義軍的敵人,項羽卻把他們封王,明顯冷了兄弟們的心啊。

其次,項羽在分封漢王劉邦、代王趙歇、遼東王韓廣、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等人之時都遭到了諸侯王本人或其仇人的激烈反抗。所以齊相田榮、趙將陳餘、遼東王韓廣以及漢王劉邦紛紛起兵反抗項羽。而劉邦更是聯絡了五路諸侯組織了五十六萬大軍進攻項羽。

第三、劉邦分封均衡且做事果斷

在劉邦剛剛建立漢朝之時,當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每個部下都得到滿意的封賞,所以他先聽從張良的建議,封與自己有著積怨的雍齒為什方侯。與此同時,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彭越等七人紛紛被封王。而鐵桿心腹蕭何、張良、灌嬰等人也得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榮譽。

相對公平的分封讓天下相對穩定了,不久之後,劉邦便主動出擊,對異姓諸侯王各個擊破。他這種大規模清算諸侯王的行為當然也帶來了動亂,比如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以及後來的燕王盧綰紛紛造反。然而,造反的諸侯王勢單力薄,在天下歸於一統的情況,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動搖大漢根基,紛紛以失敗告終。

所以,劉邦實行分封並非沒有動亂,而是他的分封制從一開始就避免了漢朝出現大的動盪;而項羽不公正的分封則註定了他的失敗。


國史通論


分封是一個國策問題,屬於內政範疇,項羽出身六國貴族,雖然不能說他一點沒有政治的頭腦,但這方面的確沒有大局觀,否則怎麼可能輸給劉邦?

項羽當時過於偏私,嫉賢妒能,過於偏袒江東舊部,好地方都分給和自己親密的人,連英布都分到偏遠地方,劉邦好歹是滅秦功臣,封到遙遠的巴蜀,讓章邯這些舊秦大將堵住劉邦出路,而且自己為霸王,原來的楚王被嗝屁了,項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能怪誰?這不是項羽只愛美人不愛江山,他的確沒有大局觀,私心太重,有英雄氣概,但沒法善始善終。也許是太年輕了,就死的時候好像才三十歲上下,也沒有歷練成熟的機會了。劉邦大他足足三十歲,卻結為兄弟,說劉邦沒有大智大勇,沒有雄心壯志,只是軟蛋運氣好說得通嗎?

再說劉邦的分封,問題性質和項羽是一回事,當時七個異姓王,大部分都很厲害,尤其韓信、彭越和英布,燕王盧綰還是劉幫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基友。劉邦是一流政治頭腦的,夫人呂雉也不亞於他,所以漢初形勢的危急是空前的,漢朝實際上既採取了郡縣制,又容忍了分封制,算是對秦朝制度的折中,但整體是傾向秦朝制度的,加上劉邦在歲月中認識到皇帝的威望,所以對盧綰、韓信、韓王信等不斷採取壓制,逼的一個個逃跑和出現各種罪名,韓信和陳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不好說,但至少後來彭越、英布是一個比一個嚴峻,最後劉邦真的六十好幾了還親自帶兵出擊,要知道打仗他根本不擅長的啊,可見這種事情對他的危機和壓力有多大,所以除了一個長沙王善終,全都或死或出逃,劉邦雖然勝利了,可內心極度空虛啊,誰來守住大漢基業?這才是回老家唱大風歌的心聲啊。什麼豪情壯志,骨子裡是大漢向何處去的迷惘。

劉邦最後決定再封同姓王,這就是白馬之盟,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漢景帝再次來了同姓王之亂,最後還是以流血犧牲換來徹底的否認分封,雖然封號存在,但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讓封地越來越小,最後就和郡縣基本融為一體了,所以,對於漢初的分封,劉邦並沒有解決根本危機,同姓分封還是釀成了大禍,最終是漢武帝來解決的,也把漢朝推向真正的穩定和強盛


何運超


項羽封諸王,是在秦亡以後,當時天下其實還有一個皇帝,就是義帝,也就是之前項羽他們擁立的楚懷王,此時被項羽尊為天下共主,但卻是傀儡一個,項羽認為自己實力最強,開始主持分封之事,其實就是“坐地分贓”。既然要分贓,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按勞分配吧,誰的功勞大,是不是就應該地盤也要大,稱號也要響呢?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項羽本人倒是很“謙虛”,沒有把自己的地盤封的最大,但對其他人呢,似乎就沒那麼公平了。比如,劉邦,他可是第一個打到關中的,等到分封的時候,封為漢王,地盤在哪呢,再巴蜀和漢中,原本連漢中都沒有,還是賄賂來的,關中壓根沒他啥事,這可是當年出發的時候楚懷王跟大家約好的,到項羽這就不算賬了。再比如齊國,項羽把它一分為三,其中兩塊地盤給了自己的馬仔,原來的齊王也被貶為膠東王,原來齊相田榮原本也是戰功累累,可啥也沒撈著,這可把他氣壞了。田榮一生氣,第一個就不幹了,率領自己的人馬很快就把一分為三的齊國又統一了。像這種因為分配不均而鬧事的不在少數,當然,項羽做的最無語的事就是把楚懷王,不,現在應該叫義帝給殺了,這就更讓大家不服了。義帝雖無實權,好歹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你項羽再怎麼說,不過也只是一個王,西楚霸王而已,我們大家憑啥還要聽你的指令,要不反你,恐怕到時候小命難保。到了劉邦再分封的時候,除了原來就有的王,他是以皇帝的名義發佈的,被分封的人要造反首先一點,輿論上不佔優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力,漢初其實除了諸侯國,還有郡縣制並存,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很多直接管理的郡縣,中央政府的實力相比較諸侯而言,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劉邦分封的諸侯也並不是沒人造反,比如燕王臧荼,劉邦剛做皇帝幾個月這哥們就反了,但很快還是被劉邦滅了,再比如那些或主動或被動反的諸侯們,也都被劉邦收拾乾淨,最後漢初的異姓王全都被滅,留下的都是劉姓王爺了。





嘮叨歷史


項羽分封的時候,每個人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說白了就是當初大家合作創業,項羽是董事長,現在創業成功了,大家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相互之間的矛盾項羽也沒處理好,導致大家心裡都很憋屈,只是迫於項羽的威勢而不敢說話,而且項羽是以霸王的封號自居,大家都是王,算是一個級別只不過項羽實力強是他們的暫時的大哥而已,沒有尊卑之分,沒有尊卑,再加上大家心裡有怨氣,各有各的算盤,一旦有風吹草動肯定風起雲湧!而且整個天下都是分封制,好像回到了戰國時代一樣,沒有天子,肯定不能和平共處了!而後楚漢爭霸,經過一番洗牌,六國舊貴族勢利被淘汰的差不多,後起的新貴族分到了蛋糕,堵住了他們的口,而劉邦以皇帝的身份論功行賞,賞罰分明,儘管心裡不服氣,為漢朝埋下的有隱患,但畢竟是天子,尊卑有別,沒人敢輕易造次,否則劉邦去討伐也是師出有名!劉邦的分封也是一定限度內的分封,自己是皇帝,全國大部分地區是郡縣制,也就是劉邦的地盤,而且劉家人以及劉邦自己的親信分封的居多。即是有野心,地盤不大,實力不強,而且一大批劉家的粉絲在一旁虎視眈眈,能折騰起來大動作才怪了!再者劉邦的一系列政策促進農業生產,很得民心,老百姓能吃飽能過好日子,自然不想在動亂,自然擁護,反對動亂!


古樓殘卷


個人覺得,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是因為項羽缺乏政治才能,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而劉邦恰恰相反,是一位非常優秀政治高手。


首先,項羽是楚國貴族,亡秦的主力,破釜沉舟,少年英雄,西楚霸王,難免春風得意,所以行事全憑個人喜好,缺乏政治才能,沒有大局觀,所以項羽分封的時候,難免厚此薄彼,沒有做到相對公平,沒有使得分封的諸侯的心悅誠服,所以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想要重新洗牌。


其次,項羽有力能扛鼎之才,但行事剛愎自用,手下謀士拿的出手的就範增一人,而且還不是言聽計從,不善於決斷,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缺乏政治家的敏銳嗅覺,所以項羽也沒有通過分封來平衡各方勢力,收攏人心,導致分封的諸侯不滿,不久就反了。

所以,項羽雖然勇力過人,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沒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嗅覺,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從而導致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


花開花落緩行客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在於劉邦和項羽追求的目標有所不同。項羽想的是恢復春秋戰國的分封制,稱霸王,而劉邦所謀更大,他想做帝王。

別看他們倆實行的都是分封制,但其內中差別是挺大的。項羽,深受楚國傳統思想影響,認為秦朝滅亡後,天下應該實行周朝時期的分封制,於是他在咸陽分封十八位諸侯王,其中就包括他自己。

也不知項羽咋想,在當時,秦朝剛滅亡,在眾多義軍當中,項羽是最強,尤其是經過鉅鹿之戰後,他在各諸侯當中威望甚高,擁兵四十萬,各諸侯王無一不看他臉色。難怪他敢冒大不韙,擺下鴻門宴,想除去先入關中的劉邦。不過劉邦比較機智,這關讓他過了。也正因為如此,留下了大患。各諸侯王剛封完不到一兩年,這天下就開始又亂了。隨著劉邦出四川、入關中,由此展開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為什麼項羽封王后,各諸侯裡反了?原因在於項羽分封不均。給自己一大塊封地,對別人卻是吝嗇,這也就罷了,關鍵在於他挑起了諸侯國之間的紛爭,比如趙國故地,偏偏封了兩個諸侯,這不是故意挑事嗎?長此下去,不反才怪!



那麼劉邦建立漢朝,同樣實行分封制,怎麼就沒反?

這裡要糾正一點,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意思就是郡縣和分封並存。雖然如此,但是在後期,依然還有諸侯國謀反,當然了是異姓王,像英布、彭越,他們都造反過。只不過時機不對了,劉邦是什麼人?搞政治可是一把好手,再則天下已定,這些異姓王也很難再反得了天,於是很快,就被劉邦一一除掉了。


青史回聲


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流放義帝,封十八路諸侯,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並屠燒了咸陽城。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回到彭城後不久,田榮就殺死了兩位諸侯王,又派兵支持陳餘,從而挑起戰端。接著劉邦採用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很快佔領了三秦之地。項羽就開始了在平定叛亂中奔波,直到垓下戰死。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了西漢王朝,當然也要對自己的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這八個諸侯王也相繼被劉邦消滅,最後只有長沙王吳芮一人得以善終。卻沒有觸動漢朝的根基,讓大漢王朝(包括東漢)成為了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同樣是分封諸侯項羽的為什麼失敗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政治眼光短淺。項羽進駐咸陽後,曾謀士向他建議建都在咸陽,項羽卻說,如果有了成就不能回到家鄉,和穿著錦衣在夜裡走路什麼區別?不但把提建議建議的人給煮了,還火燒了咸陽城。讓三秦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同為楚人的劉邦則聽從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最後定都長安。

長安,在那個時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2,剛愎自用。論武力項羽當然是不世的英雄。在他征討秦朝的過程中,也創下了很多奇蹟。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然而他卻也以暴力著稱,鉅鹿之戰後屠20多萬秦兵。也經常幹下屠城的夠勾當。也是因為項羽,是起義以來基本上沒有失敗也就更加迷戀武力。在分封諸侯時,他並沒有權衡太多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喜好對諸侯進行分封,分封不公。讓各個諸侯都憤憤不平,剛分封后不久,田榮就挑起了事端。項羽認為自己的無力是天下無敵的,就開始親自上陣迎敵。結果是剛平定了一個地方,另一個地方又開始起來謀反直到腹背受敵。


劉邦,分封諸侯時,權衡了各方面的利益。以天下大局為重,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而且還有中央政府派遣丞相級別的官員到諸侯國任職,制約並監督諸侯王的動向。各個諸侯有反叛舉動時,中央政府能在第一時間覺察動向,採取行動。

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項羽機會,卻讓項羽打成了一手爛牌。歷史選擇了劉邦,讓老百姓得以休息,也奠定了大漢朝400年的江山。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先說說項羽

第一、項羽非常小氣。對於很多有功勞的人不分功勞大小,分封不均。

第二、項羽小心眼。把很多原本諸侯的土地分封給其它諸侯,防止這些諸侯在自己土地上做大。

第三、項羽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不把這些諸侯放在眼裡,不尊重人家,分封只考慮自己人分最好最大的。

再說說劉邦

第一、劉邦雖然貪財好色,但是非常大氣,對待自己的部下,對待各諸侯都一樣,得到的都大家一起分。

第二、劉邦大度,知人善用。韓信一個受過胯下之辱的人,他能夠立馬讓人家當大將軍。陳平是一個與嫂有私情的人,他也能夠重用。

第三、劉邦重情義。在他和一些諸侯共同打天下時,只要知道哪一個諸侯被項羽打敗了,就肯定會出兵幫人家跟項羽對著幹,只要打回來的土地,他同樣會還給故主。

這幾個方面就反應了這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為什麼人家願意跟隨劉邦而反項羽


歷史朝代趣事


漢元年(前207年),項羽因與秦軍交戰,延誤了進入關中,比劉邦晚了一個多月。而楚懷王曾提出,先入關中者王之。功高蓋主、功勞蓋世的項羽怎肯屈居劉邦之下?

此時,項羽應該有所察覺劉邦的野心的,畢竟劉邦提前進入關中穩定民心就有不臣之心的跡象。但種種原因,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聽從范增之計殺死劉邦。也許是劉邦的示弱偽裝的很好,也許是自己的清高認為劉邦不足為懼,也許他還有更大的野心和目標。次年,為了奪取更大的權利,密令英布等人將楚懷王殺死。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個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也許有人會問,此時秦王朝已滅,項羽為何不稱帝反而稱王呢?

項羽這樣做自有自己的考量,就好比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各有各的勢力,各有各的打算。此時的項羽雖然帶頭滅了秦王朝,但十八個王中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也就幾個,都想恢復七國的舊制,因此分封天下是項羽不得為知的苦衷。

有些書中頗為貶低項羽的智商,認為其剛愎自用,但項羽絕對是秦末非常優秀的人物,不僅僅是最頂級的戰將,而且智商也不弱。項羽的分封戰略意味十足,用章邯和司馬欣鉗制分封於巴蜀的劉邦,把齊地一分為三,削弱他們的勢力等等,無不是深謀遠慮,用心良苦。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加厲害的韓信使用明修匝道暗度陳倉,輕易擊敗章邯,劉邦統一三秦。齊地三王被田榮消滅,統一齊地。項羽只得來回馳援,給予劉邦緩衝的機會。之後劉邦採取反間計,不斷的挑唆起項羽和范增的矛盾,沒有失去大謀士范增的幫助又碰到兵仙韓信如此高手,最終戰事節節崩潰,戰敗身死。

而劉邦為何又能稱帝成功呢?劉邦的情況與項羽有所不同。項羽當時樹敵太多,坑殺秦軍導致秦地不滿,又有不少諸侯虎視眈眈,還要直面劉邦等強大對手。而劉邦為與項羽爭天下,依靠兵法如神的韓信打敗多個實力強勁的諸侯,尤其是消滅天下第一的項羽,連項羽都能消滅,還有比項羽更厲害的敢出來一試嗎?肯定沒有。所以,劉邦可以稱帝,爾後有機會剪除異性王,而項羽則稱王,缺少時間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


淘天下3


項羽分封的諸侯接連出現反叛而劉邦能夠穩定漢朝這與其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有很大關係。

首先,項羽的分封“名不正言不順”。“名義”這個東西雖然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沒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它的殺傷力絕對是巨大的——用的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說可能還萬劫不復。項羽分封諸侯假借的是楚懷王的名頭,本身說服力就不夠而且還是假的,其結果的權威性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自然就容易反叛。


其次,社會大環境不穩定,分封進行的太倉促。各路豪傑攻破秦都咸陽整個過程相對比較順利,起義軍也基本沒有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考驗。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路豪傑對滅秦後的整體形勢和自身實力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導致了大家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氣,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算個屁的錯誤認識。而項羽為了避免諸侯之間的互相扯皮,直接快刀斬亂麻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意志進行了分封。項羽依靠自己的實力強行實施的分封結果雖然各路諸侯開始勉強接受,畢竟心底裡是不服的,一旦脫離項羽的威懾範圍叛亂是遲早的事。


再次,項羽的分封本身不公平。項羽只根據追隨其入關的豪傑功勞進行分封,一些雖然未能參加這場行動但在反秦過程中也出力不少的將領卻沒有得到分封,心裡自然是不服氣的。由於項羽的分封沒有深入與大家商量,已經受到分封的將領也都不滿自己的領地,覺得自己吃了虧各有怨氣,這為以後的反叛埋下了直接的禍根。

另外,項羽在分封后對這些諸侯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制定相應的規矩約束他們的行為和權利,也沒有妥善的對應措施處理諸侯之間的矛盾,導致諸侯之間矛盾以及諸侯與地方的矛盾激化,最終無法收拾。

劉邦掌握大權後,諸侯之間經過這段時間的較量心裡都基本掂量出了自己的分量輕易不敢反叛,而且有反叛跡象的諸侯劉邦都毫不留情的剿滅了,下手又準又狠毫不留情,沒給他們擴大叛亂的機會。而且劉邦後來又制定了“非劉姓不王”的政策,直接斷了一些異性功臣想要封王的念頭,這在很大程度上從源頭減少了叛亂的可能。

正因為劉邦居安思危的果斷處理了這些分封的諸侯才沒有造成全國後期大的動亂,成功穩定了局勢。而項羽分封完就覺得天下已定,對諸侯後續的應對備案沒有跟上,諸侯叛亂的發生也就無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