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富人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呢,安全吗?

古今中外多少事


了解有趣好玩的文史知识,关注我哟:文史有意思。

古代是有“银行”的哟,在唐朝,它叫“柜坊”。把钱存在柜坊里,是相当安全的,还有法律保障呢。

唐朝的柜坊,是专门租借给人存放钱币和财宝的地方。为啥叫柜坊?因为存钱的地方和今天的保险箱有点像:有非常坚固的柜子,还有超大的铁锁锁着,所以就叫柜坊了。

当时的银行是设置在唐朝长安城的东西两个市场里面,为什么在市场里设置银行?也好理解,做生意买卖多,钱财流通多,需要保管的钱物也多。

京城的商人们很喜欢把钱币藏在这些柜坊里,可以随时取用。零存整取、整存整取,那是任君挑选的。和今天银行不一样的地方是,当时的柜坊主人会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一定的寄存费用。

为了保障存钱人和柜坊主人的权益,唐朝法律还规定,存在柜坊里的钱财物资,不能随意挪用,否则要判刑。

这个其实完全就是银行业的雏形了。


《唐律疏议》


文史有意思


古人就发明了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储钱坛子相当于“定期存款”。

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

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分家析产,通过记载得知家里藏了20坛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坛。剩下的12坛哪儿去了?家人又扩大挖掘面积,将房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挖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在挖出8坛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最后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12坛银子。看来古人挖储藏的银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plus版——钱窖。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

钱窖里的钱财怎么还会被遗忘呢?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多是因为政治动荡或家族变故。例如有的大户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钱窖,想等他日再回来取,但再也没了机会。又比如战乱突袭,举家被迫搬迁,来不及带走的钱财被遗落在钱窖里。陕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古时候也经常发生在老宅里挖出前人储藏钱财的事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没有“挖出文物上交国家”的规定,在自家宅院里挖出来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宋代的洛阳就经常发生因为在宅院里挖出前代遗留的财物而暴富的事,以至于当时洛阳人买房子还要额外交一笔“掘屋钱”,给卖房人作为可能挖出钱财的经济补偿。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我还听说过一种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天香引


古代的有钱人主要是一些官绅或者与之联系的大商人,地主等,他们的钱大多有四个去向:

第一,置办土地田产。在封建中国,重农思想的影响下,这个占绝大多数。

第二,藏在家里。官绅一般放在家里的墙壁隔层,地主多放在炕堂里。当然也有埋藏在家里的某个地方,比如田地,树下等。

第三,钱庄,主要考虑到容易流通。大多是商人或者有跨域消费的官绅。

第四,发放高利贷。主要针对地主和商人。


考古论今


经常在电视中,报纸上见到某地的工地施工中,挖出了成坛的、甚至是成窖的铜钱,这就是古代最原始,最简单的藏钱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品交易的发展,钱也就是货币的流通性增强了,所以专门办理钱财保管业务的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据目前比较明确的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从事为人保管钱财业务的商业机构,始于唐代,名叫“僦柜”,也叫“柜坊”。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长安东、西两市有一种“积钱货,贮粟麦”的“僦柜”。僦的意思是租赁,经营“僦柜”的人,就是“以柜租人贮藏钱物,以代人保管钱物为业者”。

但客户要到僦柜领取存钱,特别是要付给第三方时,必须凭据一定的信物。《太平广记》卷二三《张李二公》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李氏想要张氏资助他三千贯钱,张氏便拿出一顶旧席帽,命他持此前去取钱。

不过,到了宋代,“柜坊”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功能,沦为了赌场,遭到取缔。而“柜坊”功能的丧失,与宋代流行纸钱,携带方便不无关系。

到了明代,铜,金、银等贵金属重新流通,徽商商号开始经营存款业务,存款收据称为“收票”。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以存款,放款,兑换为业务的机构便诞生了。在南方诸省称为钱庄,在北方则称为票号。两者虽起源有别,业务经营的走向上却逐步趋同,可谓“异源同业”。



最后的守门人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放在钱庄或者银号

钱庄和银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后渐增加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到清乾隆年间,钱庄、银号已有相当规模。

2、放在镖局

镖局,是安全押运公司和保安公司的前身,是第三产业保安和保全服务业、商业组织。

3、放在自己的家里

一般富裕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庄园!在自己的庄园里面修建密室,把金银珠宝就放在自己的密室里面!

以上就是古代的富人钱存放的几种方式!


大江侃历史


钱庄、票号是清朝才出现的金融产物。在没有银行清以前,这些富豪又把钱存哪里?

说起来很粗暴,就是直接把钱放家里。北魏时,有个富商叫刘宝,“家藏金穴”。作为大商人,钱主要还不是放家里摆着。得让它们流动起来,这样他们才有钱赚。用现代商业术语叫“钱只有流通时才有价值”。


就说这个刘宝,已建立遍及全国的连锁店,总部设在设在首都洛阳。他当时贩卖盐和米,另外只要看到什么东西赚钱,刘宝都不会放过。“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

另外,富豪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买田买地。买奴仆,这都需要巨大的开销。


古人的钱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金银铜钱,还有就是绢。绢尤其流行于隋唐,在丝绸之路上,它甚至比当时通用的金属货币,更受欢迎。因为绢丝携带更方便,比铜钱保值。因绢丝不会跟朝代的更替,而贬值。


那么把东西放家里,到底安全么?

都说是富豪,自然会请“护院”来守家看钱财。


本草百晓生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在家里储存,具体哪些方式,我跟大家分析分析,就明白了!

在没有银行的古代,中国古人是怎么储蓄的?由于深受儒家“勤俭持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别喜欢存钱的人。中国古人使用的储蓄、保值的途径比较单一,一般就是贮藏。但贮藏的手段、办法多种多样。贮藏,一般分为窖藏和罐藏两类。

古代中国没有现代这样的防盗保险箱,所以中国古人在窑藏储蓄时,会想方设法让外人找不到。窖藏时一般还会采取反盗墓那类的反盗宝手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迷惑盗贼。多会将藏宝坑坑挖得很深,宝物都放在坛罐这类器物中,放宝时不是全部放在一块,而是采取分层放置的办法,先放一层,掩上土石,然后再放一层,再掩一层土石,多达有三四层。为什么要挖深、分层放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有人家赚点钱就储蓄一点,埋下一层。这样一来,即使被盗挖,往往盗贼也只能发现上层。

由于有此窖藏储蓄的习惯,后人遇到拆迁、搬家时,往往都会“掘地三尺”,把家前后的地下翻一遍。从古人房产买卖史料上可以看到“掘钱”的条款,这便是卖主向买主追加的额外金额,作为将来可能挖到金银财宝的预估补偿。从古人房产买卖史料上,确实可以找到“掘钱”的记录。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中“无枉费亦无得”条,便记录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事。当时洛阳很多财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习惯,其后人在卖房时便会想到这一点,有意向买主索要“掘钱”。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观买房时,卖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钱”,最后张观多付钱1000多缗(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千钱),卖主才交付房子。时人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想张观买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笔财宝,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

说到窖藏,有一个笑话叫“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源自这种储蓄方式,即用坛坛罐罐,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物以金银为多。这种方式所有古代大款、富豪都喜欢使用的手法,在现在考古中,经常可以发现窖藏文物,就是古人这种储蓄手段留下的。窑藏,更多是古代有钱富翁们的储蓄手段,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家来说,不可能有那么多财富要收藏。虽然没有多少多余的钱,但也得学会积攒——“有时防无时”,所以这时就用上了罐藏。古代中国普通人家储蓄方式也比较多,收钱所用器物有箧、匮、囊等,分别相当于今箱子、柜子、口袋等。庄子所谓“胜箧、探囊、发匮之盗”,透露出的就是这么回事情,因为古人喜欢用这类器物储藏钱财,才让小偷摸准了信息。






点滴见证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纠正一个观点,古代没有银行这件事严格意义来说不是很准确,只不过在叫法上有所不同而已。相反从唐代起就有银行。唐朝的“邸店”,宋朝的“钱铺”,明代的“钱肆”,清代的“票号”,全是古代版的“银行”。如清朝道光年间的日升昌记

言归正传,那古人存钱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稍微说说。

第一种:可以换成房契地契这些我们平常说的这些不动产。

第二种方式:置换成金银珠宝。根据嘉庆皇帝逮捕和珅后,几次查抄和珅府邸的记载,和珅家单珍珠手串就有二百多串,而且都是比皇宫里的手串大数倍的珍品。还有数十个镶着真宝石的顶子,而且都是整块的大宝石,全是“内府之所无”。而和珅府邸的宝石,共有蓝宝石四百五十六块,红宝石一百一十三块,每一块,都是价值不菲。

第三种方式:挖一个地窖或者是建一个密室、修建一个存钱的密闭的房间、放在墙里面,有些人则会用作为陪葬品,其实真的是藏的地方无所不有,他们会想尽自己一切的办法把自己的钱财存放好。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贪官和珅,根据《清俾类钞》里和珅自己的供词说,他的白银“约有数十万,一时记不清数目”。但真实数目当然不止这些,《清俾类钞》里就声称和珅的白银有“八百兆有奇”,除了这个恐怖数字外,还有《清朝野史大观》里的“二十亿两有奇”。当时的副都统萨彬图更声称和珅家产“断不止此查出之数”。清朝史学家薛福成,倒是在《庸盦笔记》里,给出个比较缩水的数字:两亿三千万两。


历史的追随者


古代的钱庄就好比现在的银行,有钱的富人一般都把钱放在钱庄。钱庄会把钱放到一个专门的柜子这个柜子就叫做钱柜。钱柜是由特殊的材质制成。这种钱柜比较安全并且防腐防潮等。中国人的“存钱史”源远流长,许多现代人借鉴古人钱柜把钱存入保险箱。





图长河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人总是很热衷于存钱,有钱人肯定更甚于此更精于此!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一者:钱庄。这是大部分富人比较常用的存钱方法,非常便利安全系数也很高。

二者:窖藏。古代大多数人家家人都有地窖,非常隐蔽,确实也适合藏钱。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

三者:壁藏。顾名思义就是把钱藏在墙壁里。其实也不仅仅如此,比如地板、屋檐、房梁等等都可以成为藏钱的地方。

四者:一些重口味会把钱藏在粪坑里。大家试想应该很少人会想到富人会把钱藏在这么恶心的地方,安全系数非常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