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經常說的兩京十三省,都是哪些地方?

西武1979


明朝真實控制的版圖也就只有兩京一十三省,也就是後面的漢地十八省(包括遼東)。

換成今天的行政規劃就是:

北京直隸(河北,天津,北京大部)

河南

山東(山東大部,遼寧大部)

山西

陝西(陝西,甘肅,寧夏大部)

湖廣(湖北湖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廣東(廣東,海南大部)

廣西(廣西大部)

江西

福建

浙江

南京直隸(江蘇,安徽,上海大部)


百勝軍節度使


在明朝,北京是政治中心,南京是經濟中心

明朝的13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追丨憶惜年


兩京: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崇禎)

十三省:

1、山東,治所濟南,今山東濟南。

2、山西,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

3、河南,治所開封,今河南開封。

4、陝西,治所西安,今陝西西安。

5、四川,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

6、江西,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

7、湖廣:治所武昌,今湖北武昌。

8、浙江,治所杭州,今浙江杭州。

9、福建:治所福州,今福建福州。

10、廣東,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

11、廣西,治所桂林,今廣西桂林。

12、雲南,治所云南,今雲南昆明。

13、貴州,治所貴陽,今貴州貴陽。

明朝形容疆土的時候一般叫“兩京十三省”,這裡指的是明朝在核心地區一共設立了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包括南北兩直隸(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加上天津,由於南京在明朝類似陪都,所以還設了一個南直隸,大致相當於現在安徽,江蘇兩省加上上海市),以及十三個布政使司。

為什麼是布政使司不是省?因為朱元璋怕行省權力太大,所以在1376年就廢除了行省制,轉而以“三司”代替,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大致相當於元朝的行中書省;但同時還設立了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獄),都指揮使司(管軍事)以分權。“兩京十三省”只是習慣性說法,準確說法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但無論怎麼說,明朝省級行政單位是十五個,不過如果仔細看地圖的話能發現,明朝地圖一般會畫成十六塊那多出的一塊是什麼?

為什麼有十六塊?其實多出的一塊是遼寧,剛剛已經說了,明朝除了設置布政使司,還設置了其它兩司,其中“都指揮使司”管軍事,在邊防重地,都指揮使司設置的比較多,明朝有十三個布政使司,但都指揮使司有十六個。

多出來的三個是哪三個呢?分別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其中萬全都司和大寧都司在北直隸,圖上沒有單獨畫;但還有一個遼東都司,位於現在的遼東半島,這個地方隔了海,所以成了單獨的一塊。其實遼東都司當年是歸山東布政使司管理的,也就是說,你可以理解當年的遼寧是歸屬山東管的

當然,可能有人要問,不是還有什麼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的嗎?還有什麼哈密衛,朵顏衛什麼的,這些其實是一種羈縻性質的機構,和內地的都司衛所性質不一樣。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的是越南,當年永樂大帝滅了安南設立了交趾布政使司,但後來因為當年人民不斷起義,交趾布政使司被廢,不過後來嘉靖年間因為安南內亂,交趾布政使司又重建了 ,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越南還是保持著獨立,所以交趾沒有算到“兩京十三省”裡面




玉潤萬古


明朝嘉靖年間,大明王朝嘉靖年間內憂外患是比較嚴重的,但是領土依然能保持比較完整。而嘉靖帝經常說的兩京和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稱為兩京十四省,具體指哪,以及淵源,一起來看一下吧。

首先,明朝開國之初,洪武年間朱元璋息兵養民,不對外征戰,統一了華夏大地,但安南地區還未歸屬明統治,直到大明永樂年間,朱棣收復西南,自此大名帝國疆域最廣,東至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占城邊境、孟加拉灣,北納內蒙古河套平原也就是到達戈壁沙漠邊,西臨印度南亞次大陸,疆域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一直到嘉靖年間,領土還算完整,但是嘉靖年間是繼承了大明宣德年間改革的行政劃分區域。所以要想知道嘉靖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間的兩京十四省,看下宣德年間也就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時做的劃分就可以了。

宣德年間的行政劃分為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關西七衛、朵甘都司、烏思藏都司以及奴兒干都司。兩京分為北直隸和南直隸,是相對於大明王朝的都城今北京和陪都今南京來分的。

北直隸,也就是都城北京直轄行政區域,由今北京、天津、北京以南的河北省南部、山東西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組成。

南直隸,也就是陪都南京直轄行政區域,所轄區域為今天的江蘇省和安徽省。

其中關西七衛是指新疆和青海。

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稱為十四行省,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山西、陝西、山東、福建這十四個行省,共同組成十三承宣布政使司。

朵甘都司和烏思藏都司為西藏,努爾幹都司為今天的北京以北的東北明朝轄區。





春天來了啦


明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裡在位較長的一位皇帝,合計在位四十五年。他在位期間,政治上啟用名相張居正,抗倭用了戚繼光,被稱為“中興之主”。他常說的“兩京十三省”,應該是從明永樂皇帝朱棣說起的。

1420年,朱棣從南京遷都北平,“北平”成了北京。原來北平地區行政管理的機關“布政使司”,被提升改為“直隸”。

而南京原來是朱元璋定都的地方,而且有其陵墓在。朱棣雖然遷都,卻不願與南京隔絕,還是承認自己是傳承朱元璋的血脈。於是,南京原本是直隸的行政機構,沒有改變,只是成為“南直隸”。

北京與南京都屬於直隸,被稱為“兩京”。

十三省,則是明朝疆土除兩京之外,分成的十三個行政區,省是元朝的叫法,明朝城為“布政使司”。因為“省”叫起來順口,便逐漸習慣稱“省”了。

十三省是指:山東(東指遼東),浙江,福建,廣東。山西,河南,湖廣(指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


路遙lgy


二京是南京和北京

之所以有兩個京都,是因為朱棣以“清君側”名義打敗朱允炆入主應天府後,把都城遷到了北京,然後把應天府改名為南京,在南京同樣虛設了一套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六部中央機構,算是象徵性的給老爹朱元璋的面子和尊重。不過後面這裡基本就是養老院,在這肯定是沒有什麼發展機會的。

十三省,其實稱為十三布政司,不過元代都是將行政區域分為行省,因此十三布政司也變俗稱為十三省。

即當時的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雲南、四川、貴州、陝西。

不過版圖面積和現在的已經挺大不同了,具體可以看圖二今人繪製的當時十三省的地圖。


歷史山河圖


兩京是北京和南京了,即直隸和南直隸。明朝的13省,嚴格來說,是13布政使司,俗稱為省。從沿海算起,有:山東(含遼東)、浙江、福建、廣東,然後還有山西、河南、湖廣、江西、廣西(省會桂林)、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包括甘肅東部)



數據歷史


《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

作為中國古代的地方區域的行政管理制度,明朝繼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管轄中國的核心地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定國號明,後朱元璋四子燕王從北京南下發動靖難之役,遷都於順天府(今北京)。自此應天府(今南京)為陪都,國家的區域格局形成為“兩京一十三省”。



“兩京一十三省”指的就是明朝的核心領土(漢族居住地區)的行政區劃,“兩京”是什麼呢?


  • 這是指兩個“京城”,而是兩個直隸,明朝首都一開始是南京,所以在南京周邊設置了直屬中央的“南直隸”地區;後來遷都北京後又有了“北直隸”地區,但遷都後南京還保留了陪都的地位,所以南直隸也沒有廢除。於是乎就有明朝帝王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南方也正式超越北方,成為國家的財賦重要開源!

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加上天津。

南直隸則是現在的安徽,江蘇兩省加上上海市全境。

那“十三省”呢?


  • 這個省其實是民間俗稱,明朝正式行政區劃並不是行省,行省是元朝設置的,名為行中書省,但是洪武初年被朱元璋給廢了(果然是明朝的奇葩皇帝),明朝把行省的權力三分為行政,軍事,刑獄三項,分別交給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所以明朝的“布政使司”大體就是行省。
  • 十三布政使司即代表十三個地方行省。這是明朝設置的十三個省級行政區,共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

這其實就相當於現在中國除了邊疆地區(新疆,西藏,內蒙古和東北除遼寧外)外的內地全部地區了

注意,明朝的陝西是包括了甘肅和寧夏的,而湖廣則包括湖南湖北兩省,四川包括了重慶。


凱歌歌


“兩京十三省”,大家可能多少都聽過,這是明朝核心領土的正式行政區劃,“兩京”指的是兩個首都直轄區,也就是南北直隸,分別以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為中心,北直隸大概是現在的河北及附近一片地區;南直隸就是蘇皖兩省加上海。

那“十三省”呢?先說明一些,這個省其實是民間俗稱,明朝正式行政區劃並不是行省,行省是元朝設置的,但是洪武初年被朱元璋給廢了,明朝把行省的權力三分為行政,軍事,刑獄三項,分別交給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所以明朝的“布政使司”大體就是行省。

但是如果看明朝地圖的話,會發現有十六塊,“兩京十三省”不是十五塊嗎?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個極為特殊的情況:山東管轄遼寧。因為兩處不接壤而是隔著大海,所以看著像兩塊。

不過遼寧在那個時候是個很特殊的情況,雖然名義上歸屬山東布政使司,但一般山東管不到遼寧,因為遼寧屬於軍事系統的都司,遼東都司。

明朝雖然分行省為都布按三司,但是布政使司有十三個,而都指揮使司是有十六個的,多出的三個是哪裡?那是北方邊防重地單獨設立的,是北直隸的萬全都司(治所在宣府衛),大寧都司(治所在保定府)以及山東的遼東都司。

對了,要說清楚,這是“正式建制”,一些帶有羈縻性質的奴兒干都司,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是不算在內的,這其實屬於“土官”。比如東北吧,遼寧以北,明朝基本就是羈縻一下了,沒有正式建制管理,天寒地凍的遼東以北的東北地區,在清末漢人“闖關東”之前,基本就是些漁獵民族(什麼靺鞨,高句麗,女真人)生活的地盤。

“兩京十三省”,這屬於明王朝的核心地區,也就是後世傳統意義上的“漢地”。

對了,說下題外話,其實一開始明朝的首都是在南京,南京是京師,北京並沒有陪都的地位,所以不存在北直隸,那個時候那一片建制是什麼呢?是不是河北布政使司?不是,是叫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永樂到宣德有大概20年時間(1407年-1427年),明朝曾經吞併過越南,所以這段時期的布政使司是有14個的,多了一個“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不過這裡沒有控制牢,後來又被脫離了。

明王朝在前期很強盛的時候,羈縻了大片塞外地區,“土木堡之變”後國勢有些衰微,但基本也能控制住“兩京十三省” 的局面。


溫舊ls知新


兩京十三司,即通常所說的“兩京十三省”,指大明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

領土範圍

大明王朝極盛時期,疆域遼闊,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面積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明朝建立之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朱元璋在位時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直隸州以下則有縣,確定了省府州縣和省州縣兩種制度並存的行政機構。

隨後又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主管民政、軍政和司法權力。後來逐漸被巡撫代替,本來巡撫不是常設官職,漸漸演變成各省最高長官,並形成巡撫衙門制度。

兩京十三省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期,全國基本確立了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說的兩京十三省。

兩京:北直隸、南直隸;

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這十五個省級行政機構涵蓋了大明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另外還有關西七衛管理現在的青海和新疆地區,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現在的西藏地區。

【結語】

大明王朝在統治的極盛時期和衰落時期,領土範圍變化非常大,但兩京十三省始終是大明王朝的核心,也是國家統治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