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說起起名的難處,相信有孩子的父母們都深有體會,一個孩子的名字,繼承著父母的美好祝願,而在過去,名字更是有著種種封建迷信上的講究,也有列祖列宗直接將名字起好了的,比如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別給立下了各自的傳承,燕王朱棣這一脈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後來明朝皇帝確確實實的按照了朱元璋的意思取名。

而直係軍閥首領馮國璋,也給自己的子孫立下“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的排輩次序,雖然到第4代馮鞏並沒有遵守,但是他的兒子馮開誠還是遵從了高祖父的話。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關於起名的避諱,其實也不少,比如秦檜的“檜”字,從南宋以後,就沒有什麼人用它來稱呼,而接下來要說的這個字十分的常見,歷史上有記載的也只有3人敢拿來取名,至今1400年,更是無人再用,它就是“王”字。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根據2019年人口統計顯示,姓王的人數已經突破了1億大關,有了1.015億人,正式超越李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姓,但是大家如果細心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可沒有人拿“王”作名字。

歷史上第一個拿王當名字的叫做馮野王,他是漢元帝時期左將軍光祿勳馮奉世的兒子,少年時期因為父親為官,而擔任了當陽縣令,後來又數次升遷,馮野王以良好的品行,而受到同僚廣泛的好評,爵位達到了關內侯的高度。不過後來因為受到了大司馬王鳳排擠,而被罷官免職,最終老死在了家中。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第二個人的名字叫做顧野王,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官員,古代的文學家,史學家,顧野王出生在江南的名門望族,他的祖父是顧子喬,為王府的幕僚,父親為當朝的史官,實際上顧野王的原名叫做顧體倫,但是顧野王是從小聽聞馮野王的事蹟,非常的仰慕他,因此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和偶像一樣。

比起他的前輩,顧野王的造詣和成就更高,梁武帝時期,他官至太學博士,光祿大夫,擅長丹青,並且留下了中國第一部按照部首分門別類的漢字字典《玉篇》。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而第三個人,則是大家最為熟悉,在七歲時候寫下五言古詩《詠鵝》的駱賓王了,駱賓王的名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說起駱賓王的一生,也是精彩不已,他出身寒門,年少成名,成為道王李元慶的幕僚,並且擔任主簿一職,在此期間,駱賓王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因此被人和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為“初唐四傑。”並且有《駱賓王文集》流傳於世間。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在政治方面,駱賓王也勇敢地舒展自己的抱負,在684年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企圖光復李家皇室,但是在徐敬業去世之後,駱賓王也不知去向。相傳是被亂軍所殺。


此字很常見,歷史上僅有3人拿來取名字,至今過千年,幾乎無人用

以上的這三個人,都不怎麼簡單,他們出生在政治相對比較寬鬆的漢唐,而顧野王和馮野王更是家族顯赫,取這名字也就有這底氣,但尋常老百姓,應該是不怎麼敢取“帝王”二字的,到了明清時期,皇權威嚴進一步加強,因此在駱賓王后的1400年裡面,不見有人“稱王”了,在如今,雖然沒有了限制,但取這名字又太過於中二,也就沒什麼人用了。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