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看紅溼處 杜甫尋桃花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詩聖杜甫留下了“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千古名句。有專家推斷,杜甫詩中的“花”,正是成都的桃花。成都龍泉驛種植桃樹已有2000多年曆史,每年春天,龍泉驛都是成都看桃花的最佳觀賞地,有“桃花故里”之稱,1987年就舉辦了首屆桃花會,2001年正式更名為中國·成都國際桃花節。

曉看紅溼處 杜甫尋桃花

種桃

種桃三千年 報春第一花

桃樹原產我國,其繁多而碩大的果實是古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中國桃的栽培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據統計,起源於中國的桃樹品種可達上千個,分為食用桃觀賞桃兩大類。

長壽

觀賞食用兩相宜

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並無桃字。我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出現了關於桃的最早記載:正月“梅、杏、杝桃(即山桃)則華”;六月則“煮桃”,可見當時桃便開始為人食用,《詩經‧魏風》中也有“園有桃,其實之餚”的記載。到了《爾雅‧釋草篇》,有了桃的品種的描述:“旄,冬桃;榹,山桃。”

桃果形豐肥悅目、果色黃裡透紅,特別像長壽老人的鶴髮童顏,自古就被當作長壽的象徵,有“壽桃”、“仙桃”的雅稱。《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就有夸父死前擲杖華為桃林,身體、靈魂融入桃林得以永存的說法,從此桃就與壽命有了不解之緣。《神異經‧東荒經》中記載,桃可令人益壽。古代神話故事中,最出名的是王母娘娘的蟠桃,3000年一開花,3000一結果,再3000年才能成熟,吃了之後能夠長生不老。《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就偷吃過王母娘娘的蟠桃。主宰人間壽命的南極仙翁,手上總是託著一個碩大的仙桃,於是民間也喜用壽桃、仿桃麵包為老人拜壽,逐漸形成以桃為老人祝壽的民間習俗。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時期桃已種植於園林。唐代開始出現觀賞桃,為詩人所吟詠,如郎士元的“重門深鎖無人見,惟有碧桃千樹花”,韓愈的“百葉雙桃晚更紅,臨窗映竹見玲瓏”,唐彥謙的“短牆荒圃四無鄰,烈火緋桃照地春”。

宋、元時期,隨著育種和嫁接技術的發展,桃品種不斷增多。宋代陳景沂《全芳備祖》中記錄有絳桃、緋桃、碧桃、百葉桃、人面桃等專門的觀賞桃品種。宋周敘《洛陽花木記》一書中,僅洛陽一地便記載了30多個桃樹品種,其中包括6個觀賞桃品種。

明代桃品種眾多,記載桃品種的文獻也空前繁盛,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當時最先進的桃品種分類方法,他按花色、果色、果形、成熟時令,將桃分成24類。得益於遼闊的疆土和悠久的種植歷史,我國培育出了絢麗多姿的觀賞桃品種。迄今為止,大致可分為單瓣白桃、千瓣白桃、碧桃、絳桃、紅花碧桃、千瓣碧桃、緋桃、日月桃(也叫灑金碧桃)、紫葉桃、垂枝桃、塔型碧桃和壽星桃等12個類型。

報春

陸游成都識“小桃”

《逸周書·時訓解》雲:“驚蟄之日,桃始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風”中,桃花是驚蟄節氣的花信。桃花的開放意味著春天的正式到來。

桃花報春,當屬“小桃”。晏殊《胡搗練》曰:“小桃花與早梅花,盡是芳妍品格。未上東風先拆。分付春消息。”陸游《老學庵筆記》中就記錄了成都“小桃”:“放翁雲歐陽公、梅宛陵、王文恭集皆有《小桃》詩。歐詩‘雪裡花間人未知,摘來相顧共驚疑。便當索酒花前醉,初見今年第一枝。’初但謂桃花有一種早開者耳,及遊成都始識所謂‘小桃’者,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

桃花成為春天的象徵,詩人在描寫春天景象時也不由自主地將桃花當作主角,如南朝江總《雉子斑》“三春桃照李,二月柳爭梅”,北周王褒《燕歌行》“初春麗日鶯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杜甫《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人們期盼春天而關注桃花、讚美桃花。


曉看紅溼處 杜甫尋桃花

辟邪

桃花故里秦人桃核

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國務院正式命名的“中國水蜜桃之鄉”,是成都人的“果籃子”,龍泉驛的種桃歷史也足足有2000多年。龍泉驛區修建北幹道時曾發現秦人墓群,而考古人員在各處墓穴裡還發現幾顆至幾十顆不等的桃核。這是為什麼呢?

古人認為,桃樹為仙木,為百鬼所懼,桃核裡面有仙木精魂,能辟邪避兇。《左傳》說用桃木製的弓、棘木製的矢可以射除邪祟;《本草經》雲:“梟桃在樹不落,殺百鬼。”《禮記‧檀弓下》記載:“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莉執戈,(鬼)惡之也。”於是在神話傳說裡,桃枝可以“制百鬼”。有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除夕以桃木板為符,插桃枝、懸桃木以避兇邪的舊俗,有的家庭仍然喜愛使用桃木做成的碗和梳子。而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人死後下葬,則在墓穴周圍撒上幾顆桃核。考古人員推斷,秦人墓裡的桃核產自本地,這也就尋到了龍泉桃目前最老的根。

詠桃

蜀中桃花 快哉!壯觀!

自古以來,桃就以美麗、實用的特質吸引著中國人,積澱形成了歷史悠久、精彩豐富的中國“桃文化”:祝壽時有“壽桃”,辭舊迎新時掛“桃符”,在投桃報李、桃李爭妍、桃李成蹊等成語和民間故事中,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味。

蜀中自古多桃花,在文人墨客的吟詠下,蜀中桃花更帶有濃濃的文人氣質。蜀中文豪蘇軾讚美過桃花的燦爛和生機,“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傍沼人窺鑑,驚魚水濺橋。”著名畫家張大千曾專程前往四川廣漢松林鎮遊賞桃花,連連讚歎:“是快哉!是壯觀!”客居成都的杜甫,曾在《江畔獨步尋花》、《絕句漫興九首·其五》等作品中描繪過成都的桃花,詠出“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等傳世佳句。

一處桃花 杜甫的喜與愁

唐上元元年(760年),飽經離亂的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詩人對此感到很滿足。熱愛生活的杜甫,在春暖花開時節,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組詩。

晚年的杜甫早已看盡人間的滄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領悟,心境也更為豁達。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輕鬆愉快的。桃花縱然無主,但也自在開放,有深紅,有淺紅,絢爛綺麗,如錦似繡。黃師塔前一江碧水向東流去,春天暖洋洋的陽光把人燻得又懶又困,且倚微風,以寄情懷。江邊盛開著一叢無主的桃花,究竟是愛深紅的呢,還是更愛淺紅的呢?

杜甫在成都還留下了《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寫下這組絕句的時候正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儘管他生活已經安定下來,而且草堂附近繁花簇簇,但他的心頭依然縈繞著家國愁思。彼時的他不過江邊一老儒,他兩鬢早斑,面容愁苦哀傷,身後一片桃花落的雪霰也似,隨波逐流而去了。杜甫說花很無情,“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一種桃花,卻帶給了杜甫兩種不同的思緒。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孩子們都能吟誦的名篇,其中一句“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更是讓人對錦官城的美景心嚮往之。這花重錦官城中的“花”,有專家推斷正是桃花。因為三月裡盛開的桃花正應了《春夜喜雨》創作時間,桃花豔麗的色彩和“曉看紅溼處”的紅恰恰是相配的。

自古桃花喻美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從《詩經》開始,桃花就與年輕貌美的女子相聯。《周南‧桃夭》詠新婚女子的嬌媚可人。《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借桃李二花的絢爛之色、繁盛之美以喻貴人。

相傳,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夫人別名就叫“桃花夫人”。曹植的《雜詩其三》“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中也借用“桃李”來形容佳人的美麗容顏。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句,更是流傳千古,讓“人面桃花”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組合。自此以後,桃花與佳人的關係一直笙歌不絕。韋莊有詩“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他用湘女和息夫人的柔美姿態去描摹桃花;曹雪芹用“靨笑春桃兮,雲堆翠髻”來描寫黛玉的絕世容貌,更在《桃花行》中刻畫了一個孤獨無援、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使桃花成為林黛玉純潔美麗而紅顏薄命的象徵性寫照。

此外,古代有一種梳妝樣式叫作“桃花妝”,唐宇文氏《妝臺記》中記載“美人妝,面既傅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該妝容如桃花般明豔靚麗,至今也大受追捧。

而在陶淵明筆下,桃花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桃花源記》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圖畫,桃花林裡的生活單純質樸,令人嚮往。之後,“桃花源”便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棲息之所,以此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即逃避塵市的山林之想,“世外桃源”一詞也成了廣大人民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詞。近代金庸筆下的桃花島,便又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