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玲子是我们这一群发小中最先结婚的,我们都忙着上学的时候她忙着谈恋爱,等我们忙着谈恋爱的时候她孩子都满地跑了,现在我们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她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她经常优哉游哉地看我们跟熊孩子斗智斗勇还幸灾乐祸,这半年来却跟经常跟我们诉苦,儿子在他们面前沉默寡言的,她都不知道儿子一天到晚心里在想什么。小时候叽叽喳喳很能说,芝麻小事都要讲给爸妈听。现在越长大话越少了,除了日常交流,话都不多说,更不用说心里话了,问多了还要被嫌烦。玲子说要不是儿子已经人高马大了,真想像小时候那样直接揍一顿。

这话我信,玲子对儿子的管教之严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要强,脾气爆,在儿子小的时候,她手边就经常备着一根小棍子,儿子挑食不吃青菜,打;儿子不想学画画了,逼着学;儿子不练字周末溜出去会朋友了,回来就是一顿打。

现在儿子大了,她不打了,但是儿子不愿意跟她交流了。怎么办?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孩子究竟为什么拒绝跟父母沟通呢?

《正面管教》中说: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或许只是:他真正的感受从未被父母看见。

玲子其实忽视了很多儿子的感受,她儿子生性好动,却被她逼着画画练字;她儿子喜欢交友,却被她耽误学习为由禁止参加朋友聚会;她儿子喜欢听歌,却被她认为是不良嗜好,会耽误学习,坚决禁止。现在儿子什么都听从她的,业余时间都在家,不是练字画画就是写作业,却除了日常沟通,什么心里话也不跟她说了。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孩子这种不愿说心里话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隐表达”。

什么是“隐表达”?孩子心中备受困扰、脆弱的事情以及那些无法言喻的小秘密就是“隐表达”。

孩子为什么会有隐表达呢?

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变沉默的呢?他上次他开心地带同学回家是什么时候呢?好像是一个月前,他带了一个瘦小的同学来,那个同学很腼腆,跟你打过招呼就跟儿子一起呆在房间里,他们的笑声不时从房间里传到客厅甚至厨房。吃饭时,那个同学有点挑食,吃得很少。同学走后,你问了一下那个同学的情况,得知那个同学比较孤僻爱好文学,志向是作家。你当时对他同学的志向嗤之以鼻:就他那个瘦弱样,见人这么拘谨,惜字如金的,还作家呢,是做梦吧!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带过同学来家里了,也从来没有说起过那个同学了。

孩子带同学回家,当然希望自己所欣赏的朋友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而你。只看到他朋友的缺点,还要嘲笑他的梦想。或许你的孩子正要跟你说他的梦想,看到你这样嘲讽他的朋友,他担心自己的梦想也会得到你的嘲讽,所以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了。

这就是孩子不愿意沟通,有隐表达的原因,他在你这里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他在你面前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那该怎样破除孩子的“隐表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适当放手、给孩子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

《等着我》节目里,有一期是24岁的主人公小海为了追求自由,断绝了与父母的亲情,只留下一封信。

他在信中控诉父亲的控制和操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儿子控诉父亲的专横,身为教师的父亲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肆意干涉他交友,有时候甚至逼他吃两倍的饭,不吃就挨打。这样的控制不胜枚举,为了逃离控制,他连夜逃走。即使23年过去了,他依然无法原谅父母。我无法想象他父母对他造成的伤害,以致23年里宁愿以孤儿的状态生存,也坚决不回头。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很少有父母会对孩子严厉控制到如此地步。但是依然警醒我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我们应看到孩子的需求,适当地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自由成长。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2、允许孩子犯错

电影《完美陌生人》里,爸爸听说女儿要去男朋友家过夜,虽然认识女儿的男朋友,但爸爸还是很担心。但是爸爸并没有盲目阻止女儿的行为,女儿的行为当然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会是一个日后想起来会懊悔的夜晚;但这也可能成为女儿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可能会收获让女儿铭记一生的甜蜜。担忧不已的爸爸最终还是允许女儿去试错。

害怕孩子犯错的父母可能会坚决阻止孩子做出如此危险的尝试,但是,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自己怎么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呢?

电影里的爸爸给了女儿一个试错的机会,女儿也跟他敞开心扉,主动对爸爸打破“隐表达”,坦白地告诉他要去男朋友家过夜并征求他的意见。所以,生活中我们应适当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以信任,孩子也会主动对你打破“隐表达”。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3、放下自我意识,尊重理解孩子

放下自我意识的父母更懂得亲近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倾听到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放下自我意识,平等对待孩子才会赢得孩子的亲近与信任。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讨厌父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面对我们吗?如果知道了一些父母的“糗事”,我们会觉得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看起来更平易近人更可爱,也更愿意去亲近和信任他们。所以太要强的父母,似乎不讨孩子喜欢;而适当懂得撒娇示弱的父母,反而更容易让孩子亲近。

武志红说:渴望被看见,是人类极为本质的需求,而只有高质量的深度关系,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理解的,和孩子产生情感联结。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理解。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倾诉,哭诉甚至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

所以孩子当在交友上遇到了挫折的时候,他并不需要多少你的高见,他需要的只是你知道他心里有点受伤,你理解他很看重这份友谊和为何看重这份友谊就行了,你可以只是静默地陪伴着他坐在树荫下,一起静看天上云卷云舒。等他站起来时,他可能已经被治愈了。

心理学:孩子为啥拒绝跟父母沟通?破除孩子的“隐表达”是关键

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甚至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做错了,你依然是爱他的,接受人和事的不完美。放下我们的自我意识,从心理上蹲下来跟孩子对话,理解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当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就会主动找你打破“隐表达”,跟你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