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魏蜀吴哪个政权适合他们安居乐业?

乾坤一局棋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在古代,生活条件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现在比,在古代即使是在所谓的盛世,也都是“饥饿的盛世”,所以你想过古代的逍遥日子,想保证温饱,那是不可能的了。

咱们就此问题来说说,当时在三国时期,哪个政权相对来说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一些吧。

曹魏

曹魏施行的政策,是边民内迁,还有屯田制。这样的制度之下,百姓是很苦的,因为屯田制的本质不是让老百姓是有饭吃,而是让军队有饭吃。

你不要以为你种田交税就万事大吉了,你干活换来的口粮只能保证你不饿死,这还是在大丰收的前提下,如果闹了什么饥荒和瘟疫,那你也就只有等死了,挨饿还只是小事。

在曹魏,你不能只当农民,你要有战事的时候,要出去打仗,活着回来的话继续种地养活前线战士。

曹魏的边境有很多少数民族,有不少都迁到了内地,同时,也在内地往边境迁老百姓,如果你愿意去是给你点补贴的,但是边境情况复杂,没准哪个游牧民族晚上来袭击一波,你的小命也就算交代了。

曹魏虽然强大,但是战事不断,前线的补给一直都短缺,后方的日子自然也就不会好过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受挫,开始养精蓄锐,啥叫养精蓄锐呢?那就是发动农民多种地,攒粮食,留着以后干仗用啊,所以老百姓的税负会增加,没有战事就要一直干农活了,生存看天命,祈祷年年丰收吧。

东吴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可能对东吴的印象是比较适合生存的,因为东吴好像除了赤壁之战以外,也没打什么仗。

据我了解,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三国鼎立讲究的是三个国家相互制衡,互相限制发展,当时曹魏集团实力最强,所以才有了蜀国和吴国联手的情况,两家不断消耗曹魏,这样才能勉强维持三国的平衡。

如何消耗曹魏呢?自然就是战争,这也是一场比拼,比拼三方的国力、生产力、和战争中谁的损耗最大。

孙权自然也要养兵,用来平衡曹魏,东吴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尤其到了后期,孙权的残暴和昏庸,让东吴摇摇欲坠。

农民要养活那些达官贵人,还要养活士兵,自己能活着都不错了,当然谈不上什么适合生活了。

据我所知,在东吴末期,东吴腐朽的政权已经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百姓为了逃避赋税,甚至把自己的儿子掐死,由此可见一斑,如此的生活环境,你还想去吗?

蜀汉

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刘备举全国之力的夷陵之战,结果惨败,不仅身死,而且掏空了蜀国的国力。

其实到此,蜀汉政权也就应该没什么活头了,但是诸葛亮却逆天改命,苦苦支撑蜀汉,居然让蜀汉国力快速恢复了 。

当然了,快速恢复国力,百姓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不可能吃饱。好在诸葛亮恢复一些国力,百姓总算能活着了,不至于别人打到家门口来。

但是别人不打来,诸葛亮得去打人家。毕竟曹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决定,曹魏的发展更加快速。

如果三个国家和平发展,蜀汉很快就会被曹魏积蓄力量,给予致命一击,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诸葛亮每年都要对曹魏进行消耗。尽量用小的代价,去消耗曹魏更多的国力,以此来保证曹魏没有力量来消灭蜀国。

诸葛丞相虽然牛,但是这样连年的征战,让蜀国的百姓也都不堪重负,他们也仅仅是在可以生存的边缘。

结语

在古代的乱世,想要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那根本是痴心妄想。能够活下去,这才是在乱世的百姓应该有的目标。

今天的和平,今天的安逸,今天的生活,真的应当感恩,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的盛世。


野史日记


首先,在三国的前期,中原地区是不适合的,因为自从黄巾之乱之后,发生了多次的战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等等,这些战争祸乱让整个中原地区十室九空。特别是曹操本人,尤其喜欢屠城。曹操征徐州的时候,“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如果你生活在曹魏,绝对是朝不保夕,很有可能就会家破人亡。

相较于中原地区,蜀汉和东吴是相对安宁的地方,也是很多中原人士迁移的去处。在三国形成之前,中原地区的百姓一部分从关中西迁至凉州或是南迁至益州、沿汉水迁移至荆州,各约十万户。一部分由中原地区往东北迁移至冀州或幽州,再迁至辽东。还有一部分由中原地区迁移至徐州彭城,再南迁至江南地区。而当时“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孙吴立国的基础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鲁肃、诸葛瑾、吕蒙、张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在逃离中原地区,向东北,西南或者南方逃难。

而到了三国正是形成的时候,从国家政策方面,蜀汉是比较亲民的,但是蜀汉导读实力弱小,普通百姓的负担还是很大。在东吴则由于要经常与更南方的土著人作战,所以也是动乱不已。反而在中原地区,因为曹魏统一了北方,战争也就少了,反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而最后由北方统一全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花间雨屋说历史


一勺历史,为您解答。

什么叫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就是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老子》中就有记载:“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在三国乱世的时期,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几乎不可能达到安居乐业的标准。

但是如果从魏蜀吴三个政权下非要选择的话,一勺认为相对于魏蜀两国而言,吴国是更合适的选择。下面我来一一分析。

一,第一个PASS掉的就是蜀汉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挂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也就是奔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终极目标去发展,可以说很励志,也很情怀。

但也因为如此,也使得一个国家常年处于战备状态,这种压力下百姓如何安居乐业?虽然益州之地地处四川盆地,土地的肥沃程度极其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再怎么繁荣,也支撑不起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

所以,刘备生前,就有了汉中大战和举全国之力东征伐吴两件战事,刘备去世之后,又有了诸葛亮北伐,继诸葛亮之后,又蹦出了姜维北伐。蜀汉政权从一开始到灭亡,几乎年年都是处于对外战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能说不好,但太劳民伤财,实在是不适合百姓过日子!

二,第二个PASS掉的是曹魏

曹魏政权是三国时期领土面积最大、实力也最强的。但即使是这样,也同样不适合百姓安居乐业,理由和蜀汉政权差不多,对外战争。

曹魏的对外战争饥渴,从曹操时代就形成了。毕竟曹魏的目标是统一全国,而此时南方还存在两个政权。蜀汉是常年备战状态,其实曹魏也差不到哪里去,五十步笑百步吧,毕竟它要面对的是两个势力。

既要在汉中地带布兵设防阻止蜀汉,还要在合肥一带防东吴,所以说曹魏虽然领土最广,但需要的军士也一样甚多。养兵备战需要物资,而物资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财政的主要收入当然是依靠农业。

所以在古代,一个国家的百姓是否过得舒服,看这个国家的军队就行了。三国乱世百姓不可能达到安居乐业水准,曹魏政权也不适合。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下令休战用以养民,这是值得夸奖的。但实际看来,所谓的休战,只是对于南方而言,而西北地区的韩遂、马超,曹操仍然是主动出击的。

三,东吴虽然不可能与世隔绝,但相对于魏蜀来说,是比较“亲民”的

这和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孙权处事谨慎,深谋远虑,既不会和魏蜀两家大张旗鼓地战争,也不会任由任何一家独大。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曹魏强大时,孙刘联盟;蜀汉强大时,东吴暂时结盟曹魏。这就使得即使三方你来我往斗争不断,但是东吴却只是小伤小病,和蜀汉国力大伤、曹魏满血复活两级状态相比,东吴难以动摇到根本。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是东吴实力最弱,而是孙权审时度势,使得东吴能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高的牟利,于国于民而言,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动乱的三国,老百姓在这样的政权之下压力没这么大。

当然,三国后期就另当别论,那可是统一前的全国战争乱世,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结语

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和动乱,百姓只有在和平时代,才能够享受所谓的安居乐业,才能一起愉快的生活,愉快地工作!


三顾历史


老爹认为:

“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适合普通老百姓,长久性的安居乐业。”

老百姓要想长久性的安居乐业,必须要有一个大前提:

“国家统一,政权过渡顺利,外无战事,内无祸乱。”

我们说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吕后称制的“诸吕之乱”,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以此来说明“国家统一,政权过渡顺利,外无战事,内无祸乱。”对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1.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

汉高祖时期,也是一个乱世,基本上都是连年征战,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差。先是推翻暴秦的统治,后是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都忙着打仗,谁还管老百姓的死活?

难怪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国家能否统一,对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来说,至关重要。

你看三国时期,天下还没有统一,三方势力迟早,还会打仗。对在都城的老百姓来说,可能短期的安居乐业,还能实现,但是长久性的安居乐业,就很困难了。

2.吕后称制的“吕后之乱”。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但是,实际上掌权的是吕后。吕后最大的错误,就是任用外戚,打压功臣。这就导致了“吕后之乱”。

任用外戚,会导致一方势力独大,引发党争。而党争的结果,就是国家政事,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长此以往,必定会让国家出现动乱。

所以,政权能否过渡顺利,也对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有很大的影响。

3.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

在平定了吕后之乱后,汉文帝继位。他体察百姓疾苦,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虽然在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但很快就被平息,并未对西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文景时期,西汉基本上可以说是“外无战事,内无祸乱”。

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

所以,外无战事,内无祸乱,对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国时期的三方势力,都无法达到“国家统一,政权过渡顺利,外无战事,内无祸乱。”的条件。

所以,老爹说三国时期的任何一方势力,都无法让老百姓长久性的安居乐业。

老爹有话说:你对“三国乱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魏蜀吴哪个政权适合他们安居乐业?”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老爹有话说


我觉得曹魏政权相对吴蜀还是不错的。曹魏政权控制人口多地盘大,曹操实行屯田制度,对底层老百姓剥削压榨相对少。最惨是蜀汉政权,先是诸葛亮后是姜维,不过一切北伐,老百姓不是被迫当兵就是竭尽全力供应粮草。虽然历史上文人对政权正统性充满了自己的无限意淫,但对普通底层面老百姓来说毫无意义。一个政权对老百姓真正好就是轻徭薄赋,老百姓获得真正生存空间,这才是政权正统性真正来源。秦朝一统天下,合法性可谓根正苗红,结果陈胜吴广一声高呼伐无道诛暴秦,顷刻间秦朝灰飞烟灭。秦朝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对老百姓压榨太狠,竭泽而渔,最后土崩瓦解。刘邦一个底层小流氓小混混出身,建立政权没有任何正统性而已,但刘邦及其继任者轻徭薄赋,是老百姓得到充分休养生息,这也是正统性来源。中国历史上长久王朝开始的时候都是轻徭薄赋,让利于民,如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些王朝将要灭亡也是增加了过多赋税徭役,最后在农民起义和内部混乱中覆灭。而那些一开始对老百姓盘剥厉害王朝,无论正统性如何正确,都逃不出很快灭亡代价,如秦朝西晋隋朝以及所谓正统性蜀汉政权。


大块头看古今


三国乱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魏蜀吴哪个政权适合她们安居乐业?

因为《三国演义》是以蜀国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并且内容过于深入人心。所以,不少人都认为,蜀国是三国时期最适合老百姓生活的政权,事实果真如此吗?个人认为并非如此,一个政权是否适合民众生活,主要与这个政权的农业发展、人才启用、内部稳定等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因素去考量。下面我们就将魏、蜀、吴三个政权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以实际来回答您的问题。

一、三国曹魏,沃野千里,内部稳定,综合实力强大。

魏国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有才华之人因为出身问题而得不到重用,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亦是非常不公平。而曹操在使用人才上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打破当时非常严重的世族门第观念。让怀才不遇的普通老百姓可以有出将入相的机会。这对于不甘平凡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二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曹操在执政期间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以及有过滥杀无辜的“卑劣”行为,但其也施行了较多的利民制度或工程。比如推行屯田制度,它的本质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农业再生产。这一制度使得其治理下的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晋书·食货志》

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非常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并且卓有成效,极大缓解农民“靠天吃饭之痛”。使得在其“领土”上的农民粮食收入有了极大保障。吃饱肚子才是吸引普通老百姓的重中之重。

三是在内部稳定方面。191年—208年,曹操深谋远虑,接纳良策,利用汉室名义,历时17年逐步消灭长江中下游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公奋身徒步之中,举义兵、破黄巾、走奉先、辅帝室、深居根本,号令诸将。于是降张绣、擒吕布、毙袁氏、破乌桓、兵锋所加,敌人授首,盖举无遗策而北方略平矣”——《龙川集》

统一北方后,曹魏势力范围内再无大战,曹操虽然贵为魏王,却仍以汉臣自居。虽大量提拔能为己用的官员,却也并未对效忠皇帝的大臣赶尽杀绝。所以,曹魏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两个势力,效忠曹操势力和效忠皇帝势力,这两个势力中以曹操势力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曹魏内部非常稳定,有利于推行各项惠民政策。

、三国东吴,经营多年,内部团结,综合实力居中。

吴国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吴政权建立者。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孙权乃正宗名门之后,少年得志(200年,孙策被刺身亡,孙权继承其权,成为一方诸侯),虽也礼贤下士,但身边多为家族旧臣或已成名之士,比如,周瑜、吕蒙等等,故而在启用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想要以“才”得到重用,略显困难。

二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孙权重视农业生产,与曹操相同,其也推行屯田制,但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人员不但负责耕种田地还要参加战争,而农屯人员只负责耕种田地,免除服兵役。在调动士农耕作积极性方面,孙权提出“与众均等其劳”。在提升耕作效率方面,孙权主动较少座驾牵引(牛)的数量,用于耕田。故而,东吴人民耕作积极性较高,耕作技术也不断创新。

得利于地理优势,孙权大力倡导兴修水利工程,不断筑堤防洪,开源引流,开凿运河。为农民较好的利用水资源进行耕作提供了较好的水利环境。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三是内部稳定方面。东吴政权存在时间较久,内部派系众多,孙权不得不采取联姻等方式笼络江东各大家族势力。但是,随着周瑜、吕蒙、鲁肃等能文能武的嫡系统帅去世后,他就不得不面临“无人可用”的事实,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其众多利民政策推行并不彻底。普通百姓并不能得到与各大家族势力平等的待遇。严重影响东吴综合实力的提升,只能选择偏安一隅。

另外,与曹魏政权内部较为平静不同,东吴政权内部党争较为严重,“二宫之争”的爆发,为其内部斗争埋下祸根,由此,东吴逐渐开始衰落。虽然此次争斗为高层斗争,表面上与普通民众无关,但是对于东吴政权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国不强何来民富?

三、三国蜀汉,占据天险,内部复杂,综合实力较弱。

蜀国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刘备与曹操不同,其人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人(无从考证),其实起于颠沛流离之所,因起步太低,出名太晚。在前期的斗争中一直毫无存在感,孔融向其求援时,激动不已:孔北海亦知天下有刘备耶?在这种情况下他在用人上更是任人唯贤。并且,刘备常以仁义自居。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投奔刘备以求安居乐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

二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口中常挂仁义之词,不如常行仁义之事。在农业生产方面刘备与曹操施行“屯田制”不同,他接受了赵云的建议:“田宅皆可归还(人民),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这个政策其实就是把土地分给人民,让其自行耕作,待时机成熟,征收赋税。这种方式与曹操的“屯田制”哪个更好?也许答案会因人而异。

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对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水利工程同样非常重视。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蜀汉北征时,曾派遣1200名士兵对一个水利工程进行保护。这种重视水利工程的程度,前所未有。由此,蜀汉基本解决了土地浇灌之难事。粮食产量极高。

三是内部稳定方面。蜀汉政权内部存在三个大的势力集团,一是由原住民组成的益州集团,二是由“朝廷”任命的东洲集团,三是后来居上的刘备集团(荆州集团)。在刘备在世时,三大集团虽有斗争,却仍能和平共处。但是,对于政策施行却有极大影响。

自刘备去世后,三大集团冲突不断升级,尤其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与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为甚。最终,荆州集团虽然取得胜利,实力却也得到极大的削弱,对于政策实施更加无法掌控。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其实三国时期最适合普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权当属曹魏政权。当然,这只是个人偏见,如有其它见解,可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1.《三国志》2.《晋书·食货志》3.《龙川集》4.《诸葛亮传》5.《百度百科》


拂袖难却尘


三国是群雄逐鹿,豪杰称霸,社会动荡,纷乱不安的局面,战争就是灾难,百姓难以安局,战事先从中原开始,百姓和士族纷纷流离夫所,大部南渡,多以荆州,交洲,扬州去辟难。后来曹公统一北方,招抚流民,兴修水利,使百姓能以安居乐业,其次是吴国,地处江南,北人南归,比较安定!最差的就是蜀国,由于连年征战,本来益洲地穷人稀,使得男子十五负兵役,女子当运,你想啊,古代女子小脚,是如何的苦难l!


今生缘94140211


魏国在曹操重农发展中逐渐强大,而且除了蜀国偶尔有战以外几乎没有太大战争,人民比较安宁。蜀国连年战争,夷陵之战几乎给蜀国以毁灭性打击。然后就是蛮夷之战,七擒孟获虽然获得长久安定,但短期内的民众苦不堪言。后来的六出祁山,征兵频繁,人民不能休养生息,不是选择之地。吴国虽然短期内战乱不多,但宫廷内的混乱肯定也能导致民不聊生,加之外敌袭扰,人民也不可能安居乐业。总之,三国时期百姓都不会幸福,如果必须选择的话,魏国算是人民最好的归宿吧!


天地同一


肯定是东吴,曹魏北方地区士大夫大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平民百姓要么依附大家族要么参加屯田,两种选择百姓的负担都极其沉重。在曹魏晚期屯田百姓不堪重负甚至哗变。

蜀汉政权经常滥发货币掠夺百姓财富,物价飞涨,兵役徭役最为沉重,平民生活极度困苦。

东吴相对来说最为轻松,首先东吴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百姓除了缴纳战争所用赋税所剩余粮多。其次东吴战场主要集中在淮河一线,平民百姓受战乱干扰小。自古以来东南最适合偏安。


五行化境


魏国最好,蜀国最差。原因两点,蜀国军人政府人员占总人口20%,意味着八个老百姓养活两个战士和政府人员,而魏国人最多压力相对小。第二魏国实行屯田制军队自己屯田,大部分自己供给,小部分财政税收填补,而蜀国完全指望纳税征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