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断句?

开心罗布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文言文断句难吗?老穆先给大家一句话,看看你们会不会断,如下:(限段三处)

穆老师乌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同学们,你们断出来了吗?穆老师开始揭晓答案啦!

【错误断法】穆老师乌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正确断法】穆老师乌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穆老师给大家开个玩笑,接下来,穆老师给大家一道中考试题,看你们会不会断?如下:(限断两处)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试题答案及文章内容,见下图:


咱们闲言少叙,回到正题!

接下来,穆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认真学习下!

断句(句读)概念理解

古代文章无标点,需要学习“句读(dòu)”之法。

【断句】又称“句读(逗)”、“圈点”

【句】句中语意已尽处为“句” ,通常用圈“ 。”表示。

【读dòu】句中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通常用点“ 、”表示。


断句入手角度

断句,可以从“词语角度”或“句子角度”入手,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图:

断句步骤

1、反复诵读、明其大意

2、初次断层、缩小范围

3、找标志词,对应位置


4、辨特殊句,固定句式

5、再读一遍、确定答案


断句练习

【文章阅读】见下图


【试题】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答案及解析】

【结束赠言】同学们,断句题是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既要求大家积累一定量(至少120个)的实词,理解12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还要求大家掌握特殊句式的用法。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较好地运用断句技巧。倘若你前面的知识点掌握地都不牢固,就直接来学习断句技巧,将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首要,掌握断句进程。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粗心。选段往往是人物传记或对人物的议论,通读选段,弄清人物谁,做了何事,有何特征。   

第二步,故步自封,先易后难。先将能断开的断开,缩小规划;再集中精力剖析难断句。   

第三步,仰仗“特征”,美好断句。   

第四步,贯穿上下文,检查答案。   

这四步是原则性的,其实还有许多断句技巧。   

第二,掌握断句技巧。这是要害,也是难点。   

技巧一:仰仗名词(短语)、代词断句。   读文段,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常作语句的主语或宾语。辨明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就可差异出独立的语句,清楚了句意,然后正确断句。请看2012年湖北卷: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 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 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凑数,所以发无不中,加行动娴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以上加点的为名词,“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都为动宾结构,“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为主谓结构,据此可断句。   留神:有的名词做状语、定语,如“少”“每”作状语润饰“工”“猎”,需和中心语断在一同;有时动词做主语或宾语,如“猎”和第一个“射”就是,断句时要具体剖析。  此技巧是最为常用的技巧,

再看2013年湖北卷: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答案】勺饮不进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技巧二:仰仗修辞断句。   顶真、排比、互文、对比、重复是白话文中最常见的修辞办法,这些修辞使白话句式规整。这一特征,又为断句供给了便当。请看2012年北京卷: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加点字运用了顶真、对偶、对比的修辞,可据此断句。  

 技巧三: 仰仗对话、引文断句。   白话文中对话、引文常用“曰”“云”“言”“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呈现人名,往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掉。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别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比如见上面的2012年北京卷。   留神:要差异“曰”是直接引证仍是作动词陈说实践。“曰”后内容若是引证就连续。若是作动词陈说实践,则和后边的宾语一同构成语句再连续。   技巧四:巧用白话虚词断句。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算了”等后边可断句;   (3)“以”“于”“为”等介词常用在句中,不行在紧挨其前后断句;   (4)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故”“是故”“所以”“向使”“但是”“不管”“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断句。   我们只需清楚断句进程,概括运用断句技巧,加上白话词语的堆集,即可熟练地处理白话断句的问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白话文中标有序号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跨越6处)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算了。(1)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所以乎有裨焉。   (2)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认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好像临节操而不行夺之正人。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3)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1)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前三句为排比,再以语气词“也”连续,随后两句为对偶。修辞对称句式为解题要害)   (2)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认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要留神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清楚动宾结构,白话虚词“也”“故”为解题要害之一。“曰”为陈说实践,并非引证)   (3)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名词、代词为解题要害。“者”“是”为代词,第一个“者”和“是”做主语,第二个“者”做宾语)   【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取得深义,难道仅仅是好玩算了?所以兰花取它的芳香之义,谖草取它忘忧之义,莲花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歪斜的用具做座位右边的铺排(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较夸姣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主意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前进品德修养方面是有长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而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当地,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主意。我见了,很喜欢这个亭子。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软弱,中心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糟蹋折断,由于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炽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色彩仍旧青青的,像是守住节操而不能够使它屈从的正人一般。确实,里面有什么也会体现在外面,由于(天资)常常体现在形体上。已然这样,那么就拿节来说明竹子(是很有道理的),(不然)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式微,品德沦丧,能够仰仗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黄中立有才干还没有开始发挥,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趣,这确实具有大大跨越常人的当地,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专业工程讲解


所谓熟能生巧,个人对于文言文断句基本都是可以成功断开的,但是对于面对还不太熟悉的文章等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一、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 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 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 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

提高学习

兴趣。



是汉堡啊


在我们古老的文字中,为了尽量精简,也为了节省材料,文字基本都是没有句读(dou4)的,但古人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断句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古代读书人,阅读文言文问题不大。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想要和古人亲近,过了“断句”这一关,就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浸润。

以下就浅谈一下各人对于断句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自然而然会先通读一遍,然后抓住其中脉络,先易后难,借助一些关键词,配合逻辑推断,最后全篇断句完成。

具体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宏观上领会大意

通读1-3遍,首先在语言上有个基础了解,在例文中,基本没有生僻字,语义也比较浅显,看完基本上知道是说的祸福相依的故事。

比较难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知道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心里有了底,之后可以尝试断句,对于暂时无法明断的句子,可以先不管,我们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能断先断,其他靠逻辑推断

1.借助关键词断句

  • 句首有“曰”“云”“道”“盖”“夫”等;
  • 连词“而”“因”“若”“何”“则”“以”“于”等;
  • 句末“矣”“耳”“者”“也”“耶”“欤”“哉”等。

2. 通过句式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用几类表达方式来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用句式有

  • 排比句

排比是用一系列句式相似的句子,反复论证同一观点,用于加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如荀子《劝学》篇中,就有不少排比句,可以看到里面每句都有“…者,…也,而…”,见到这样的关键词和句式,是很好断句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非常工整的对称,不光字数相同,上下句子又互相呼应,结成对子。

如王勃《滕王阁序》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式: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看到这样的文字,直接根据字数就可以断句了。

  • 对称句
对称句一般是两句字数相同,主要出于文章行文的工整以及叙述的有力,被广泛使用。

如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学会识别各种句式,对于断句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活动。

回到例文,我们进行大致的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然后,通读两遍,句意通顺,但有一句不是很好断:“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还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根据后文出现的“人皆贺之”“人皆吊之”,以及古人表达的句式习惯,应该是后者才对。

因此对全文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断句后,文章大意愈加明确: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第三步:反复阅读,确认断句合理

根据我们的理解,对于断句后的文章反复阅读或者诵读,如果感觉很通顺合理,逻辑清晰,那就可以确定断句是合理的。

当然,还需要结合作者的时代,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综合判断,使断句更为符合文章实际。


总之,文言文断句其实不难,事实上,大家感觉断句难,主要是因为古文的积累非常有限,或者平时基本不太阅读古文。

适当地增加古文阅读量,尤其是采用诵读的方式,对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有很大帮助,在断句的时候就会觉得从容不迫。

加油喔!


素秋慈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味蕾家常菜


一掌握最基本的者也等明显停顿或判断的词

二一定要读书读文言文,这点非常重要

甚至刷题都不如读书重要

三刷题。建议世纪金榜大本专练从易到难很适合对这一块感到有点困难的

四也是最重要的

文言断句看得其实是理解,理解背后还有技巧。所以不知道整篇文章也没关系,但一定要努力理解,这就涉及到两个很重要的技巧

1 掌握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思,基本知道某词在句中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连词句首发语词等等

2古文局势一般都很齐整,”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像这种,你只要判断出第一部分的一小节,后面的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

最后在平时有意识地自己去判断已知的文言文,没学的就自己断断看,有条件的可以建文档去标点,上这篇前做一次,后再做一次就很有感悟了。


素衣夏之周z


哈哈,想到了自己高中那段时间每天的背文言文背古诗.高考已过多年但是文科男的文艺范不减.

文言文断句其实古代叫做句读(dou),前任是没有咱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的.你写的文章没有断句,文学素养再高的人也有读取障碍.

这就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了,像一些宗教礼仪 古代官职 地区 人名等都是特定的一些词或名词,熟悉这些固有名词十分有必要.

古人写作也是有修辞规范的,有叠字,有虚词,有修饰,有感叹.多读文章,多研究文言文语法以及古人的写作习惯都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经验就是经历来的,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青丘同学


文言文断句有三式,一个基本功。

基本功:

幼儿启蒙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而后是,唐诗宋词诗经。此背诵成咏。这是:律.节奏.韵.仄等训练。此训为基本功。即,律.节奏.韵.仄.腔.调等是基本功。

断句三式:

1.意事.意思断法,2.夫.之.乎.者.也.矣.而.哉等语气词本为断句词,3.韵调断法。

总为:熟背通篇后就可自动精准断法。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既然无法诉说就不在留恋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汉语语法及句式结构,并把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熟谙于心。

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虚词,语气助词先粗略划分。再通过反复诵读,寻找规律,理想文意,断句成矣。

第三,断句也叫句逗,句逗之不能,文意不知矣。因此,断句还须多读,多练,乃成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