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兒子為什麼不能做太子?

Amuwa


康熙帝一生共有35位皇子,自古以來,凡是皇家,必定會早夭幾個,而康熙帝的35位皇子中就有11個早夭的,沒有早夭的排名到24位皇子。康熙帝的皇長子就是愛新覺羅·胤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阿哥,雍正帝的大哥。

胤禔出生於1672年,當時康熙帝才18歲,按照現在來說才剛成年,而在古代康熙帝都算晚了。胤禔的生母是惠妃納喇氏,生胤禔的只是庶妃,五年後才晉升為嬪,後晉惠妃。在生胤禔之前,她還生過一個承慶,不過1歲左右就夭折了。

胤禔是庶妃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是庶長子。自古以來,皇帝立太子基本都是立嫡不立庶,無嫡立長子。不過清朝中後期就不一樣,那時立太子就比較隨性了,比如雍正時期,創立了一個私密立儲制度,也就是將繼承皇位的名字寫下來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等皇帝駕崩了才可拿下宣佈。

而康熙帝依舊是老傳統,他實施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光從這個制度來看,胤禔作為庶子就沒有資格立為太子。更何況身為庶子的他也根本不得康熙帝的寵愛,就拿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來說,胤禔連奢望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被PASS了。


康熙帝最後立的是嫡次子胤礽為太子,因為嫡長子四歲的時候夭折了。不過胤礽不爭氣,連著兩次把太子之位丟掉,這才引起了著名的九子奪嫡,讓雍正獲得了皇位。


理科男讀歷史


誰說康熙帝的大兒子就不能做太子了?

當然可以做太子,一是沒法做太子,二是康熙帝不想讓他做太子,要解釋原因,其實很簡單:

康熙帝的第一個兒子叫承瑞,是康熙帝十三歲時跟榮妃生的,畢竟那時候倆人年齡都比較小,生下來的孩子不夠健康。

後面三個兒子,或許是相同的原因,都是兩三歲就死了,真正活下來,並序齒的皇子是從老五和老七開始的,所以大兒子自然當不上太子,還沒斷奶就死了,咋當?

而老五就是胤褆,後來排序為大阿哥,老七就是胤礽,也就是後來的太子。

為什麼胤褆沒能當太子呢?

這很好理解,生胤褆的時候,在他前面還有一個幼兒呢,當時還沒夭折。這時候,康熙帝不可能突然就立他為太子,畢竟他能活多久,尚無法定論。在那個小孩容易早夭的年代,皇上立太子,要麼是皇后所生,要麼是等孩子長得差不多了,選一個好的。

等到胤褆兩歲的時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胤礽,而且由於難產而死,這觸動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經,他太愛這個皇后了,愛屋及烏,自然就愛胤礽。

也就是說,在胤褆僅僅兩歲,還在吃奶的年齡,康熙帝就把胤礽立為太子了,有了一個太子,自然別人就沒希望了。

這跟很多人講過去皇室立太子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並不符。實際上清朝皇上幾乎沒有一個是按照這個規矩定的,一般都是靠運氣,或者靠實力。

也就是雖說胤褆是庶出,但是也並不是沒有機會當太子的,至少在一廢太子胤礽的時候,他還是有那麼一丟丟希望的。

但是因為自己的作,把這一丟丟機會也給作沒了,在《聖祖仁皇帝實錄》中寫到康熙帝下過一道手諭:

“太祖太宗世祖之締造勤勞,與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於天地、宗廟,將允礽廢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這段劇情跟《雍正王朝》中的劇情有些相似,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老大胤褆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跟康熙帝建議,要代父殺弟,行“萬難之事”。

這可觸犯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經,畢竟胤礽是僅存的他跟孝誠仁皇后愛情的結晶,胤褆完全是大逆不道。

後來,康熙帝還訓斥過胤褆,說他:

“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

而且老大還玩陰的,他以為胤礽下臺,自己就能當太子,於是搞什麼魘鎮之術,這完全就是文盲啊,難道沒讀過歷史,不知道漢武帝時“巫蠱之禍”?

魘鎮太子胤礽,這種事只能秘密地做,他偏偏請來的術士還是老三府上的,豈不知老三就是太子的人啊。

你說這種人,怎麼可能當得上太子?


楊角風發作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從出身和家族背景的角度上看,根本與太子胤礽無法相提並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將他與自己的結髮妻子,即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冊封為太子。

這時胤礽只有13個月大,而此時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已經三歲多了。

中國古代的封疆王朝的帝王傳承,一直奉行的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也就是說,康熙一生中唯一的嫡子胤礽,具有天然的優先繼位的資格。所以儘管胤禔是康熙所有被列入齒序的皇子中,年齡最大的,進而成為了康熙的皇長子,但是庶出的他在與胤礽的競爭中,也自然而然的有著“先天性”的劣勢。

而事實上,不管是出身上,還是家族背景上,胤礽在被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都是硬生生的壓過了胤禔一頭。

首先,二人生母的地位,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之上。

前文中也說了,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當之無愧的後宮之主,並且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時候,就與康熙完婚。

再看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這個時候僅僅是庶妃,沒有任何的冊封,也就是在後宮中地位是非常的低。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時候,才被正式封為惠嬪,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為惠妃,位列“四妃”之首,而在這之後,惠妃也就再也沒有獲得過晉封。

按照宮廷傳統,先要看“母以子貴”,在皇子登基或受到重大冊封后,才是“母以子貴”。所以,單從出身來看,胤禔別說太子胤礽,就連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都比他高貴。

其次,胤礽背靠著的家族勢力,也更為強大。

赫舍里氏皇后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之首輔索尼,索尼去世後,赫舍里氏皇后的父親、索尼的長子噶布喇,襲承了索尼一等公的爵位。與此同時,赫舍里氏在家族在朝堂上,還有另一位響噹噹的人物,這便是索額圖。這一時期的索額圖,由於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擔任保和殿大學士,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

而惠妃那拉氏最後依靠的政治勢力,是她的母家葉赫那拉氏家族,代表是納蘭明珠。明珠由於受到多爾袞的牽連,在順治朝時期以及康熙朝初年,備受打壓,直到鰲拜集團倒臺後,才開始為康熙皇帝所欣賞並得到提拔。然而,這個時候的明珠尚處於職位的上升期,與索額圖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的感情因素。

儘管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的婚姻是一樁政治聯姻,但是兩人在一起共同經歷鰲拜專權的歲月,並且在此期間,赫舍里氏皇后不僅給予了康熙莫大的支持與安慰,更是幫助其很好的處理了後宮事務,讓康熙可以安心於前朝事務。

再加上赫舍里氏家族在智擒鰲拜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得康熙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中也有著感恩與感謝的成分,其二人感情之深,自然也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擬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將胤礽冊封為皇太子,既是有著法理性的依據,同時也是基於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以及表彰整個赫舍里氏家族貢獻的考慮。


在此之後,康熙對於大阿哥胤禔的表現,經歷了從期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過程。

起初,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位皇長子是非常喜愛。

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

“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

除此之外,從另外一點也能康熙對其的喜愛。按照清朝時候的傳統,皇子結婚後是要搬出宮外居住的,然而在大阿哥胤禔大婚後,康熙仍要求其居住在宮中。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和十四阿哥胤禵有過這樣的待遇。

而對於大阿哥胤禔的培養,康熙也是不遺餘力的,並且給予了其諸多表現的機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僅18歲的胤禔奉命跟隨他的伯父、也是康熙哥哥的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出徵,參與了烏蘭布通之戰,任副將軍,參與戰事指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他與內大臣索額圖領御營前鋒營,參贊軍機,並在同年三月被封為直郡王,時年24歲;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隨同康熙巡視永定河河堤,任總管,還奉命祭奠華山。在這些重大事件中,胤禔都有著積極的表現。

與此同時,康熙絲毫不避諱明珠與大阿哥胤褆的關係,甚至在親征噶爾丹期間,在與明珠的旨意批覆中,專門寫道:

“朕體甚佳,皇長子亦安。爾近佳否?為此特諭。”

然而,好景不長,康熙皇帝開始對於大阿哥胤禔產生了厭惡之感,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阿哥“氣質暴戾”且急功近利的性格弱點上。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隨裕親王福全一徵噶爾丹時,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聽信讒言與福全不相和諧,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進而被康熙提前召回。

與此同時,胤禔待人接物非常隨意,常有冒失之舉,特別是有一次康熙皇帝在與外國傳教士會面的過程中,胤禔竟然當眾稱要減掉外國傳教士的鬍子,弄得場面異常尷尬,把康熙皇帝本人更是弄得下不來臺。

就這樣,大阿哥胤禔逐漸失去了康熙皇帝對其的喜愛,而在這之後,他在“一廢皇太子”前後的表現,更是坑人坑己,最終只落得一個悲慘結局。


政治上“蠢豬”般的表現,讓其落得削宗奪爵、圈禁終身的下場。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為由,在熱河秋闈期間,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這個時候的胤褆,自認為自己有著足夠的實力能夠競爭太子之位。

一來,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同時也是八阿哥胤禩的養母,這個時候的“八爺黨”,是以大阿哥胤褆為核心,並且全力支持胤褆角逐太子之位,因而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站在胤褆一邊。

二來,胤褆坐擁皇長子的身份,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這個時候的胤褆也自認為有著法理上的優勢。

三來,雖然明珠已經倒臺,但是明珠的兒子納蘭揆敘以及明珠曾經的舊部,繼續支持者大阿哥胤褆。

四來,康熙這個時候,依然將一些重要的任務,特別是監視、看管胤礽的任務交給了胤褆,這讓胤褆有了被“重視”的錯覺。

於是,胤褆對於太子之位表現出了極強的覬覦之心,但這卻一再觸怒康熙。

就在胤礽被康熙囚禁的時候,看看帳中依然是“驚弓之鳥”的胤礽,胤褆竟大言不慚的對康熙說:

“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這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想法,立馬讓康熙感到了極度的震驚,但是由於此時康熙身在熱河,為了保險起見,並沒有對此進行追究,而是對胤褆進行好言相勸,暫時讓他放下了這個危險的想法,同時加派人手保護胤礽。

而就在康熙回到北京後,康熙馬上當著所有皇子和王公大臣的面,當眾宣佈的胤褆的卑劣行徑,同時也宣稱,永遠不會將胤褆作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就這樣,大阿哥胤褆算是徹底無法染指皇位了。

然而胤褆的“荒唐”表演遠沒有結束。

他先是藉由江湖術士張明德的一番“狂言”,向康熙舉薦了八阿哥胤禩,進而連同這個“八爺黨集團”和盤托出,讓康熙對於胤禩也有了厭惡之感。之後更是被三阿哥胤祉舉報用“魘鎮”詛咒皇太子胤礽。

憤怒不已的康熙對於胤褆的表現是失望至極,於是他下旨將胤褆削宗奪爵,並將其圈禁在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褆去世,他再也沒有走出過宗人府,被康熙圈禁了足足二十六年的時間。


雍親王府


康熙的長子允禔,惠妃那拉氏所生,雖非嫡子,然而根據清朝的制度,仍然有資格當皇帝,康熙自己就不是嫡子,雍正也不是嫡子,乾隆也不是嫡長子,不都當上皇帝了?

因此,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條可以打破的舊制,就說允禔無資格當太子,是不對的,允禔是有資格,也有機會當太子的。

那為什麼康熙不立允禔為太子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康熙看不上這個長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允礽後,曾下過一道諭旨,嚴厲譴責太子允礽已經不再適合擔任太子,國家不能託付給他這種人,同時,捎帶著康熙帝斥責了皇長子允禔,說自己並無立允禔為太子之意,皆因允禔“秉性躁急愚頑”。

據《聖祖仁皇帝實錄》:上又諭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締造勤勞,與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於天地、宗廟,將允礽廢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這裡說的“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是當時康熙巡幸塞外時廢除的太子,因此回京過程中,把太子交給允禔看管,允禔就以為康熙有意他為下一任太子,因而曾向康熙進言,要幫康熙“行萬難之事”,也就是他要代康熙殺了廢太子允礽,因此康熙說他“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帝后來更說允禔是“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

這樣的人,康熙怎麼可能立他為太子?!

康熙皇長子允禔其人

由於康熙帝本人對諸皇子的教育抓得很緊,他這二十來個兒子,都可以說成材了,無論文的武的,都超越了當時平常百姓家的孩子,甚至王公大臣家的公子哥,皆因皇家找了最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

允禔此人,文章詞賦雖然不及太子允礽,然而武略或稍微過之,又因為他是皇長子,所以康熙帝對允禔非常的器重,十八歲的允禔就跟著康熙的哥哥,撫遠大將軍福全征戰沙場了,甚至康熙親政葛爾丹的時候,時年十九歲的允禔隨扈從徵,大場面也算見過。

允禔的母親惠妃那拉氏,是那拉明珠家的人,明珠也叫納蘭明珠,明珠當時是康熙帝最倚重的重臣之一,而允禔的母親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因為這層關係,明珠也對允禔著意接納,欲助其奪嫡,無奈當時明珠正跟索額圖黨爭,而太子允礽的地位還很穩定,所以明珠其實沒幫上什麼大忙。後來康熙帝打壓黨爭,明珠索額圖都失勢,允禔這個最重要的外援就沒有任何作用了。

允禔除了在朝廷中交結重臣,在皇子中也有自己的勢力。皇八子允禩,從小由允禔的母親惠妃撫養長大,因此允禔跟允禩關係非常緊密,允禔奪嫡失敗以後,就轉而加入八爺黨,支持允禩奪嫡。

然而,允禔這個人,有這麼多優勢,在奪嫡的時候,卻昏招頻出,人品也堪憂。所以康熙帝看不上他。

一是允禔竟然搞厭勝之術。

“厭勝之術”又稱魘鎮之術,就是民間的扎小人,清宮劇裡也很常見,把敵人弄成小人,放在床底下,每當想起來恨得牙癢癢的時候,就拿出用針扎幾下,古人相信,只要這麼紮下去,自己的仇人就會被扎死。

咱們先不說這種魘鎮是否真的起作用,允禔也算讀過史書的人,他的漢人師傅們,那些博學通儒,肯定給他講過漢武帝“巫蠱之禍”吧,這種事,稍不留意,就會父子兄弟相殘,興起大獄,千千萬萬人遭殃,古人很忌諱這個的,允禔是腦袋秀逗了,用魘鎮搞太子允礽。

結果允禔搞魘鎮的事,被三阿哥允祉給揭發了。而且允禔搞魘鎮,被允祉揭發的過程,也充滿了戲劇性,因為他找來搞魘鎮的術士,是從允祉那裡請來的。

三阿哥允祉平時喜歡結交文人雅士和術士,因此他手底下各色人等都齊聚誠郡王王府。允禔打聽到允祉手下有個從蒙古來的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會此法術,就將之請來,把鎮厭物件埋於十幾處,幻想咒死胤礽,為他騰出太子寶座。誰知道,允祉把他給揭發了。

按說,奪嫡這種事,都會搞得很秘密,生怕外人知道,可是允禔卻一點警惕性也沒有,還從三阿哥那裡請人搞魘鎮,他不知道允祉是站在太子哪一邊的麼?

二是允禔要殺太子,被康熙目為亂臣賊子。

康熙第一次廢除太子允礽,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時,當時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允禔趁機向康熙帝進言,歷數太子允礽不法之事,也因為康熙察覺到太子一些異常的活動,比如康熙懷疑太子監視自己,想要分走自己的權柄,因此派人緝拿了太子。交給允禔看管。

然而,這時候,允禔卻又出了一個大昏招——他要代替康熙殺了太子允礽!

根據《康熙實錄》,康熙帝曾經下過一道諭旨,專門說這件事:

上諭諸皇子曰:拘禁允礽時,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允禩,後必大貴。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為之驚異。朕思允禔為人兇頑愚昧,不知義理,倘果同允禩聚集黨羽,殺害允礽,其時但知逞其兇惡,豈暇計及於朕躬有礙否耶。似此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

允礽被康熙帝廢掉,允禔真的要當太子,就靜靜地等著太子徹底倒臺就行了,可是腦袋秀逗的允禔,非得要殺了允礽,還說“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這是要代父殺弟,別說康熙從來沒想過要殺允礽,你允禔這不是逼著康熙做下父子相殘的事嘛?

不但如此,允禔這次還當了一次豬隊友,本來八阿哥允禩要當天子,八爺黨也是一直暗中操作的,結果允禔非得在此時提什麼相面人張明德給允禩相過面,把允禩這個暗處的奪嫡大佬給暴露了,以至於,康熙都害怕八爺黨勢力太大,還擔心允禔當真夥同允禩殺了允礽,那麼自己這個老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未必能活下來,因此,允禩也被康熙給廢為閒散旗人,失去了奪嫡的機會。允禩有這麼一個豬隊友,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允禔這昏招一出,提前為四阿哥胤禛清除了老八這個最大的對手,老四估計做夢都能笑醒。

康熙帝說允禔是“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這樣的人,康熙怎麼可能讓他當太子?


西堤君


理論上講,康熙所有的皇子都有成為太子的可能,但實際情況受多重因素影響,有時連康熙也身不由己。大阿哥奪嫡失敗,是因為一手好牌被他打砸了。胤礽能做太子,並不是因為他很優秀,主要是因為他嫡子的身份以及康熙的政治考量。

在起跑線上,大阿哥的出生矮了胤礽半截

大阿哥原名保清,後來改名為胤禔。從字面意思上看,寓意著保護清朝,做大清的忠臣良將,而不是讓其繼承大清家業。

胤禔雖是皇長子,但其母親納喇氏不是正宮皇后,他也就成了庶子。

胤礽就幸運得多,其母親是康熙特別疼愛的孝誠仁皇后,他也就成了嫡子。孝誠仁皇后在生下胤礽的當天就去世了,康熙很自然地將感情轉移到了胤礽身上。

因此,在出身以及父子關係上,胤礽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點,大阿哥望塵莫及。

清朝問鼎中原後,迅速漢化,許多規則、禮儀上都借鑑漢文化。在繼承製度上,康熙也採取了嫡長子繼承製,庶出的大阿哥自然也就無法染指。

當時,正值“三藩之亂”,大清人心惶惶,朝廷內部意見不一。

對外,康熙要穩定人心,就要立太子,以表示大清江山後繼有人;要拉攏天下讀書人,只能遵守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立胤礽。

對內,康熙要集權,要打壓宗室王公,要藉助外戚的力量,立胤礽無疑最合適。因為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是超級外戚,他的身份尊貴了,對王爺們就是一種限制。康熙此舉,也是在間接告訴皇室王公,原來的皇(汗)位推舉制已經廢除了,你們不要對權力交接指手畫腳了,立誰不立誰都由我說了算。

正因如此,大阿哥在康熙第一次立太子時,身不由己地輸給了胤礽。

朝堂上找幫手,戰場上立功勞,為自己奪嫡增加籌碼

大阿哥雖不是太子,但對太子之位孜孜以求。為此,他到處拉幫結派,形成以自己和明珠為中心的勢力集團,與太子、索額圖集團針鋒相對。

胤禔作為長子,相比其他皇子有年齡優勢,軍國大事,他都最早參與,也參與最多。比如三次征討噶爾丹,他是唯一三次隨徵的皇子;大清的蒙古事務,大阿哥多有參與,包括著名的多倫會盟。

康熙第一次冊封皇子,大阿哥晉升為直郡王,所得賞賜也是最多的。他對別人出手大方,在下五旗中有很高威信。

此外,大阿哥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滿清皇室的教育,非常重視弓馬騎射,大阿哥武藝高強,頗得康熙讚賞,因此,康熙經常命他保護自己的安全。這樣,大阿哥就有機會常伴康熙左右,不僅表明了父子關係和諧,而且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掌握信息優勢。

胤礽第一次被廢,大阿哥難逃嫌疑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到木蘭圍場打獵,胤禔擔任近身警衛,負責皇帝安全,十三阿哥胤祥協助胤禔。隨後發生了“帳殿夜警”事件,直接導致胤礽被廢。

“帳殿夜警”事件的真相如何,如今已經很難還原,但這肯定是康熙與胤礽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說明君臣之間已經失去最起碼的信任,更像父子之間的一出“碟中諜”。

根據清代御營制度,皇帝外出時,隨從大臣按照與皇帝的親近程度,全部圍繞著皇帝營帳安營紮寨。最靠近皇帝的是王公大臣,其次是大臣侍衛,再次是普通臣子隨從。胤礽是太子,其營帳也處在中心,離康熙很近,其他皇子的營帳也在附近。

去圍獵的途中,康熙的十八皇子胤祄突然重病,康熙很傷心,可胤礽卻表現得若無其事。

康熙對胤礽的冷漠橫加指責,胤礽竟然在康熙面前“忿然發怒”。在清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普通人家,兒子頂撞父親也被視作大逆不道,何況是皇室。胤礽冷靜下來後開始害怕,深更半夜跑到康熙營帳前,窺視裡面的動靜。

負責康熙安全的大阿哥胤禔發現胤礽的舉動後,立即向康熙奏報。康熙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脅,他說:

“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清聖祖實錄》”

外人的威脅,容易防範,自己人的威脅,讓康熙防不勝防。康熙沒等回京,就揮淚廢胤礽,並讓胤禔沿途看守。

“帳殿夜警”事件,康熙並非親眼所見,主要情報來自胤禔。是否真實發生,是否客觀,都存疑,因為大阿哥一直想扳倒胤礽取而代之,不排除是他故意陷害或者添油加醋的可能。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胤礽被廢后,不管是按照長幼尊卑還是論功行賞,大阿哥爭奪太子之位是有明顯優勢的。所以,大阿哥活動積極,加緊謀取太子之位。

為了防止胤礽東山再起,大阿哥向康熙奏請:
“胤礽所行,卑汙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今欲誅胤礽,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大阿哥這是明擺著要殺自己的親弟弟,康熙聽了“為之驚異”,他心想:

“胤禔為人兇頑愚昧,不知義理,倘果同胤禩聚集黨羽,殺害胤礽,其時但知逞其兇惡,豈暇計及於朕躬有礙否耶?”

康熙雖然很憤怒,但還是不動聲色,他仍令胤禔保護自己並看管胤礽,私下卻派人暗中保護胤礽,防止大阿哥下毒手。此外,康熙對諸皇子以及臣公宣佈:

“朕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對大阿哥作出如此評價,也就宣告了大阿哥在正常情況下,已經與太子之位絕緣。

這個時候,皇三子胤祉跳出來揭發大阿哥,說大阿哥請蒙古喇嘛鎮魘胤礽。經過盤查,當場“掘出鎮魘物十餘處”;至於胤禔所宣揚的胤礽殺人等事,“其中多屬虛誣”。康熙勃然大怒,下令將胤禔爵位革除,永遠圈禁。

至此,大阿哥再難重見天日,也就徹底失去角逐太子之位的機會。

秋媚說:大阿哥該隱忍時卻不隱忍,該利用的優勢沒好好發揮,年齡最長、功勞最大、行動最快,不僅沒能走的最遠,反而成了奪嫡之爭最早出局的皇子。


秋媚讀史


清朝和其他朝代還是不太一樣的,商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一般有哥哥傳給弟弟,父親傳給兒子兩種做法,而到了周朝的時候,一般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

而中國古代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對於皇帝來說,也大概如此,那就是一個皇后多個妃子,而皇后的兒子就是叫嫡子,最大的那個就是嫡長子,當然可能還會有第二個皇后,那個也是嫡子。

嫡長子是第一資格的,其次是嫡次子,這個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皇帝,經常會不喜歡太子,但是又很難把太子廢除,而改立其他皇子了,因為群臣都反對,所以阻力比較大。

用嫡長子的好處,就是減少皇子之間的競爭,因為皇帝一般有多個皇子,比如康熙就有好幾十個兒子,如果每個皇子都要爭這個皇位的話,那恐怕會爭得你死我活的,而按照這個順序的話,那麼大家就比較相安無事。

而這種的壞處,也比較明顯,那就是這個太子,不一定是最賢能的。

清朝的繼承人,開始的時候,一般是大家選出來的,比如皇太極並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王公貴族們一起選出來的,順治也不是皇太極選的,而是多爾袞和其他王爺選出來的。

康熙呢,他比較喜歡漢文化,所以他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而太子呢,是皇次子,是皇后的兒子,皇后難產而死,而皇長子呢,是庶長子,所以就沒有選為太子。

而太子兩次被廢黜,為什麼大阿哥允禔沒有被選為太子呢,這個就有三個原因了,一,康熙不打算立太子,二,三阿哥指出大阿哥鎮魘太子,三,大阿哥向康熙提出,可代他殺太子。


歷史簡單說



答: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超強,他八歲登位,十四歲就開始生子,一直生到六十三歲,一共生了五十六個孩子。

他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乳名叫承瑞;最後一個孩子,也是男孩,名字叫胤秘。

從理論上說,承瑞就是提問問題網友所說的“康熙的大兒子”了,但他僅僅在人世存活了三年,就一條小命歸西了。

康熙早婚早育,十四、五歲的小人兒,就接二連三地生男育女,導致這些“提前”來到人世的皇子皇女存活率都不高。

他的第二個孩子是女孩,也是隻存活了三年。

第三個孩子是男孩,乳名叫承祜,同樣只存活了三年。

第四個孩子是男孩,乳名叫承慶,存活了一年零兩個月。

第五個孩子是女孩,存活了兩年。

第六個孩子是男孩,乳名叫賽音察渾,存活了三年。

第七個孩子是男孩,叫胤禔——因為活到了成年,所以,現在人們談論的“康熙的大兒子”,指的就是這個胤禔。

胤禔為什麼不能做太子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

女真人入關之前,屬於漁獵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文化落後,對於遺產繼承問題,一般沿用兩種思路,一個是長子繼承;另一個是“幼子守灶”風俗。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一開始是立了長子褚英為太子的。

但褚英情商低,與努爾哈赤視如左右手的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扈爾漢、何和裡、安費揚古關係惡劣,與諸兄弟也不和,最後太子之位被廢,遭到軟禁,慘死牢中。

褚英被廢,努爾哈赤把汗位繼承人的對象鎖定在次子代善身上。

褚英和代善都是努爾哈赤的原配佟佳氏所生,從漢人儒家思想來說,都是嫡子。

但代善確實不成器,幹了許多讓努爾哈赤噁心的事。

努爾哈赤後來就不管了,有生之年,再沒立太子。

這就使得他在身死之後,屍骨未寒,諸子間就發生了激烈的汗位之爭。

幸好,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太優秀了,出類拔萃,獨立雞群,在角逐中勝出,繼承了汗位。

不過,後世很多人都說,按努爾哈赤的意思,他是想把汗位傳給十四子多爾袞的。

這也使得多爾袞在皇太極猝死後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發生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雙方互不相讓,幾乎要兵戎相見。

諸王公大臣最後協議折衷,採取了平衡原則,推舉年方六歲的福臨登位,由多爾袞擔任攝政。

福臨吸取了祖輩、父輩的教訓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教訓,早早就指定了出過天花,對天花產生了免疫力的皇三子玄燁,即後來的康熙為自己的帝位繼承人。

康熙剛剛即位時,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六十九歲的,他也想提前指定帝位繼承人的。

按理說,他在胤禔出生後,他可以立胤禔為太子的。

但是,大家注意,康熙是清朝諸帝中第一個幾乎全盤接受漢儒家文化的人。

別的不說,看他給諸子起的名字就知道了,仿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字輩,還定下了最後一字的部首。

所以,康熙不急著給立胤禔為太子,畢竟,他也不知道胤禔是不是會像前面那三個兒子一樣兩三歲就夭折,而且,胤禔只是一個庶妃所生。

他在等待和觀看皇后身子的動靜。

這不,胤禔出生之後,康熙的第八、第九、第十個孩子也出生了。

其中的第九個孩子是女孩,僅存活了四年;第十個孩子是男孩,出生當日就夭折了。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

仁孝皇后有喜,經過九月懷胎,第五子胤礽誕生!

胤礽雖然是康熙的第六子,但他可是康熙的嫡長子呀!

在胤礽剛滿週歲,康熙就迫不及待地確立他為皇太子。

可以說,胤礽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

雖然如此,胤禔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當上太子。

皇太子胤礽在康熙朝後期捲入黨爭,歷經兩立兩廢,終以幽死禁宮。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初次被廢時,康熙帝就非常看好胤禔,讓他負責監視胤礽,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

但是,胤禔太沉不住氣了,他向父皇進言,要殺死胤礽。

這,引起了康熙的極度反感。

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勝”巫術咒廢皇太子。

康熙忍無可忍,宣示胤禔為“亂臣賊子”,下令奪郡王爵,幽禁在府第高牆之內。

這一幽禁,胤禔的政治生命完蛋了。

他被囚禁在高牆內達二十六個春秋,一直幽禁至死,終年六十三歲。


覃仕勇說史


人們通常認為大阿哥胤褆是康熙的大兒子,實際上他只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只因為他的四個哥哥均夭折,所以長大成人的他被稱為皇長子。按清朝禮制,胤褆是可以當太子的,何況他還是康熙第一個長大成人的孩子,那麼康熙為何沒有立他呢?

首先,胤褆能長大成人,並沒有特殊優勢

由於康熙前四個兒子都夭折了,他也不敢保證胤褆就一定能長大成人。再加上胤褆出生的時候,他的四哥賽音察渾還健在,也輪不到他。但兩年之後,賽音察渾就夭折了,所以康熙也得觀察胤褆是不是能長大成人。而等到他長大成人後,康熙的其他兒子也都像他一樣,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胤褆也就沒有特殊優勢了。

其次,清朝之前沒有立長子為太子的傳統。

按中原王朝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滿族是漁獵民族出身,他們建立清朝後保留了很多舊風俗,在皇(汗)位繼承製度上,並不拘泥於此。比如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皇太極則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而他們在出生的時候,其生母也並未被立為皇后(正室)。

而康熙、順治、皇太極這些人都是在父皇(王)死後才確立地位的,可見康熙和他的祖先們都沒有立長子為太子的傳統,所以康熙也不能貿然開這個頭。

第三,康熙冊立太子實屬例外

為何清朝在康熙之前都不在生前立太子呢?這主要是因為之前清朝(後金)一直在和蒙古、明朝打仗,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而宗室諸子都可以征戰沙場、樹立威望、建功立業,這就給了他們一個展示各自能力的機會。努爾哈赤、皇太極可以從中選擇能力強者為接班人,以保證族群事業延續。

康熙時期雖然清朝已經入關,但在他年輕的時候清朝統治根基未穩,面臨著許多威脅,所以按理說,康熙不應該早早冊立太子。但康熙十四年,康熙便冊立剛滿週歲的次子胤礽為太子,這實在是個例外。

康熙和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感情太過深厚,但不幸的是赫舍裡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而亡。康熙悲痛萬分,為其隆重治喪,並諡“仁孝皇后”。同時,赫舍裡的父親是大臣索額圖,爺爺是順治帝輔政大臣之一的索尼,是朝中的實權派。胤褆生母惠妃的家門就不能與之相比了。所以康熙為穩固統治所需,便破例冊立太子。

第四,胤褆野心太大,手段陰險,最終被康熙所拋棄

要說能力,胤褆其實並不差。他經常掛帥出征,隨康熙出巡各地,看得出康熙對他的能力還是比較認可的。但身為長子的他一直對康熙冊立二弟胤礽懷恨在心,而在康熙廢掉太子時,便表現出對太子之位的極大野心。

但利令智昏。胤褆錯誤的認為康熙廢嫡,必然立長,身為長兄對於廢太子胤礽沒有半點兄弟之情,勸言康熙殺掉胤礽。同時還用巫蠱鎮魘這種極為陰險惡毒的手段來詛咒兄弟們,這就讓康熙徹底拋棄了他,稱其為“亂臣賊子”。

最終胤褆於37歲的時候被康熙下令奪取爵位,在府中圈禁了26年後去世,終年63歲。


石頭說歷史


康熙長子排行第五,叫胤褆,只不過他前面幾個哥哥都早夭了,他也就順利地成為了皇長子。先說我的看法吧,雖然是長子可胤褆為啥就是當不了太子呢?就一句話:他不懂康熙的心思。

胤褆也就是個將才,他和太子胤礽其實在某些方面有共通處,就是在政治手段上犯了冒進主義錯誤,且剛愎自用,不懂得收斂和總結歷史經驗。

胤褆這個皇長子啊不管年紀多大,野心多大,政治心智還不夠成熟,對康熙各種語言、肢體動作解讀太失敗了,完全不懂皇帝的心思,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看下面的回答,基本都將胤褆出身看得比較重要。不錯,胤褆自身條件確實不咋滴,他生母惠妃納喇氏只是康熙的一個庶妃,和太子胤礽高貴的母親自然沒法相。

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後來成為大贏家的雍正皇帝,其生母吳雅氏世代只是鑲藍旗的包衣奴才,寒微的出生絲毫沒有遮擋雍正胤禛身上的七彩光芒。

那個在”九王奪嫡”搶龍椅競賽中,最先木秀於林的八阿哥胤禩的母妃惠妃出身更慘,是隸屬辛者庫的賤籍。但這不妨礙老八和胤禛爭得頭破血流,並拉幫結派啊,連康熙的那位高權重的舅舅佟國維都舉薦他當太子。

所以說出身在這場連偉大的康熙都為此焦頭爛額的皇位之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胤褆最失敗的地方在於他不懂康熙/帝王的心思。

就拿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來看吧,此前胤礽已經被他的哥哥、弟弟捅了無數次小刀子,康熙即便念及和他母親的關係,也已經在心裡對胤礽有了嫌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夏天,康熙在塞外出巡打獵,就讓胤礽、胤褆隨從。當天晚上,或許是胤礽真有謀逆之心,或許是胤礽喝了小酒想散散心,找不到自己的營帳入口了,也或者是胤礽有什麼悄悄話想找自己的父皇訴訴苦,反正就是圍著康熙的帳篷直打轉,也不進去,這種奇怪的行徑,讓康熙很擔心胤礽是不是活膩了想謀反,嚇得康熙一晚都沒睡著。

待到天亮,康熙就準備先發制人,在回去的路上,便召集諸王大臣們宣佈了太子罪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太子一黨殺的殺,抓的抓,就這樣太子有了第一次被廢的奇妙經歷。

太子被廢后,胤褆這個白痴覺得自己有機會了,急忙跳了出來,想致廢太子於死地。康熙讓他保駕和看守廢太子,誰知竟給了他這樣的錯覺,以為自己馬上就是未來的儲君了。

但不得不說他這個美夢做得優點短,在廢了太子同時,康熙早就看透了胤褆的心思,還明確公開的說了一句“並無欲立胤褆為皇太子之意”,按說胤褆的心已經拔涼拔涼的,也該放下這個念頭了。

誰知他偏偏不死心,轉而支持當時大家公認最有希望的八阿哥胤禩,到康熙面前說:我找了一個看面相的,說胤禩是九五之尊的命啊。

並且為了不讓胤礽東山再起,還跑去和康熙講,父皇啊我知道你不好出手把胤礽殺了,我可以幫你去做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真把康熙氣得啊,差點當場駕崩。

因為這事康熙直接說他“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簡直天理難容。果然不久後,胤褆就被胤祉揭發太子圍著康熙帳篷溜達這麼奇怪的事情,背後搞鬼的人就是胤褆,因為他找了些比較有能力的喇嘛,用法術迷惑了太子。

康熙一聽這還了得,不僅謀害自己的弟弟,還搞得宮廷到處是妖言惑眾,不僅把他軟禁了,還原諒並重新恢復了胤礽的太子頭銜。這一年胤褆三十七歲,此後他被囚禁在高牆長達二十六年之久,一直到雍正十二年被幽禁至死。

和雍正相比胤褆最不足的地方,就是玩不來兩面術,不知道皇帝是由裡子和麵子組成的,作為權力的裡子雖然重要,但是儒家以孝文化為核心的綱常倫理的面子,康熙也是不得不維護的。

即便已沒有什麼父子之情、兄弟之義,卻不可說,更不能做啊,胤褆還是too old too simple!


兮兮說事兒


只有一個原因:庶出,姥姥家地位太低。

皇長子愛新覺羅·允禔的老媽是惠妃(?—1732年5月1日)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正五品郎中索爾和女,清康熙帝妃嬪。

納喇氏初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慶,十一年生皇長子胤褆。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為當時冊封的四妃之首,四妃排位順序為惠宜德榮。

索爾和是誰?我在網上都沒搜到,可見此人寂寂無名。

而皇次子胤礽呢?他的老媽赫舍里氏,是康熙帝元后結髮妻子,是皇后。四大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女。

皇后在位九年,生下承祜(夭折)、胤礽。其妹赫舍氏亦為康熙帝妃。

在古代,皇子爭奪儲君之位,除了自身素質之外,外戚也相當重要。而皇長子允禔的外戚直接被皇次子胤礽的外戚碾壓,完敗。所以他根本沒資格當太子。

除了外戚之外,康熙最喜歡皇次子胤礽的老媽,愛屋及烏,而且皇后難產而死,康熙為了補償,所以皇次子胤礽理所當然被封為太子。

*

*

滿洲入主中原後,也吸取了漢族立太子的規矩,因為可以避免很多麻煩。

在康熙之前的幾個清朝皇帝,為了爭奪儲君之位鬧出了很多亂子。

努爾哈赤死後,黃臺吉被眾人推舉,登上汗位。

黃臺吉死後,多爾袞和豪哥爭位,兩方勢力險些打起來,後來兩派妥協才讓福林撿了個便宜,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順治帝染上瘟疫天花傳染病第3天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幼年玄燁曾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以口述遺詔(非直接下達命令)秘密形式立玄燁為皇太子。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燁登基時,只有八歲。

可見,這幾個皇帝登基,都經歷了一番波折,並不順利,即使是黃臺吉,也是眾人推舉,繼承權根本不在皇帝手裡,這是對皇權的一個巨大威脅。

康熙自己登基,其實也不是因為自己受寵,或是自己母后家勢力強大,而是僅僅因為自己出過天花,不會夭折而已。

所以康熙考慮立太子,而如何立太子,規矩如何,康熙開始參考漢族的規矩:立嫡。

立嫡問題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特別重要。其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公羊傳·隱公元年》)。

即:都是正妻之子,則立其年長者,不論其賢能與否;如都是庶子,則看誰的生母身分高貴就立誰,而不論年齡,這叫“子以母貴”。

所以庶出的允禔,在有三十五個兒子的康熙面前毫無存在感,當然不能被立為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