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汉武帝晚年为何发“罪己诏”?

约定9521


公元前89年,68岁高龄的汉武帝,从长安来到新疆轮台,行程达2880多公里,所为何来?但绝对不是专为下“罪己诏”而去的,想想这数千里的路程就不难让人明白。事实上,就是想听听、想看看轮台的屯田事宜,好为远征西域做个准备。

当时,大农令桑弘羊与大臣田千秋等官员联名上书,建议汉武帝加大屯田力度,扩充轮台、渠犁等地的屯田规模,以保障西征大军的粮草所需。

对于汉武帝此行的目的,桑弘羊等人早已了然于胸。所以,当汉武帝一行来到轮台屯田之处,便针对巩固征讨西域的胜利成果,维护西域商路畅通等方面,充分准备了功课,那就是加大屯田的力度。

然而,汉武汉原本实施的征伐扩张的执政理念,却在此时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果断驳回桑弘羊建议,并将一直实施的征战扩张国策,调整为休养生息的内治国策。同时,下诏自责:“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帝王罪己诏。大意:由于自己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百姓的生存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心中甚感愧疚。所以,从现在起,将效仿文景之治,与民休息。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出发之时,依旧坚守着自己征战扩张的执政理念。之所以会在到达轮台时,才提出了自己调整国策的理念,极有可能是其在长达数十日的路途中,思虑再三的结果。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汉帝武帝下定决心,调整治国方略的?

最重要的一条:社会动荡已起,国家危亡已显。

一是:汉武汉在位54年,修建茂陵的时间就长达53年。所耗人力、财力等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是:全国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被用于宫廷改建、新建,巡游、求仙等私欲行为。

三是:由于征用大量壮年进行征战,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官民皆贫。

四是:税赋连年增加,百姓压力山大。

因此种种,国内出现大量百姓流亡,盗寇四处。纷纷发生百姓武装反抗官府的事件,而且连杀不禁。

据史料记载:仅关东一隅,一次性就曾出现过200万流民的现象;另有记载:“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意为:有些地方盗贼之多,已然截断了官府的交通要道,官民尽皆难以通行。同时,时有农民起义发生,社会秩序已显现极度动荡的状态,国家犹如浪潮中的小船,随时都处于危亡的关口。

为了解决匪患问题,汉武帝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秘密机构(如同明朝时的东厂),即: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使者等。可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隐于民间,专门探听和平定各地武装叛乱以及农民起义。

可以说,汉武帝末年,社会秩序已经极度恶化。

所以,极有可能是因鉴于此,一向乾纲独断、固执己见的汉武帝才会进行深刻反思,最终做出自污其身、自损其名的“罪己诏”一事来。毕竟,江山大于个人荣辱。

此后,为表自己 “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的决心,以及“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的悔过之意。随后,拜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以彰显自己与民休养生息的决心。同时,汉武汉幡然省悟,遂将宫中方士尽皆赶出宫外,不再相信长不死之事,不再听信神仙一说。

天汉三年,再次发生匈奴入侵雁门关的边情。但是,此时全国处于修养生息的状态,已无兵可派。为此,汉武帝征发牢狱中的犯人,以参战可赎罪、立功可受爵为条件,令其抵抗匈奴大军。不曾想,这些上阵的犯人多为敢死之士,虽然战死人数高达六成以上,结果却是一战大败匈奴,胜利而还。

事后,有人将汉武帝同始皇帝进行比较,二人皆好奢华,皆好征战,皆好长生,但结果却是“秦亡,而汉兴”。之所以有此结果,皆因汉武帝晚年能够醒悟之故,能够将继承人汉昭帝托孤可用之人。

也因此“罪己诏”,不但全面调整了汉朝的治国方略,还使危亡关头的国家政权转危为安,更为之后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祥子谈历史


罪己诏是帝王为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错误而颁布全天下的诏书。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帝王,虽然早年雄才伟略,建立了丰功伟绩,可他晚年犯了许多错误,之所以要颁布《轮台罪己诏》是因为:

1.巫蛊之祸

公元前92年,由于臣孑朱安诬陷公孙贺之子和阳石公主诅咒皇帝,汉武帝听信朱安之言,杀了公孙贺父孑和阳石公主等。

又刘充陷害太子刘据谋反,汉武帝下令丞相平乱,太孑慌乱中带人与丞相军队激战,刘据大败逃离长安,在战乱中,太孑刘据自谥,他的孑女也被汉武帝杀害,太子事件殃及一代贤后卫子夫,皇后卫孑夫不得已以死明志。

后来汉武帝知真相后,十分悔恨,为太子造了一座‘思孑宫’,来寄托对太孑的思念。

2,讨伐匈奴失败,将领投降

公元前90年,将军李广利受命伐匈奴,李广利兵败被逼投降。

正因为这样,加上汉武帝晚期‘繁刑重敛,内侈宫中,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经济衰败,百姓暴动。汉武帝认识到自己错误,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诏》,即罪己诏,诏中陈述了对自己的悔恨,对大将李广利伐匈奴之事深感悔悟。

作为一个帝王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天下诏告悔恨之意,实属不易。汉武帝罪己诏的颁布,赢得了民心,为天下君王树立了一个榜样。




物语情归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到了晚年,汉朝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他不得不发布罪己诏以慰国民!


首先。在政治上,经过巫蛊之祸,大量的政治精英被杀,这动摇了国本,连太子刘据都因诬陷起兵谋反而自杀,使汉武帝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计划落空。这甚至被认为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国库已经空虚。不得不以钱买爵,以钱赎罪,使得吏制进一步腐败。再加上为了维持战争,税收沉重,平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接连爆发起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后。在军事上,这时期大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而且连年征战,农作人员减少,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这都引起了汉武帝对自己常年用兵匈奴政策的反思,就像他在罪己诏中所说: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以上事件使汉武帝痛定思痛,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施政政策,决定下罪己诏,主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巩固了可能出现大乱的统治!


历史拾辰


汉武帝晚年肆意享乐,穷兵黩武,追求仙道长生,造成巫蛊之祸。这些问题,都使得汉武帝统治出现危机。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不世大将,改变了汉匈攻守局势。对匈作战的胜利,是汉武帝的功绩。但这份功绩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的变成了他的失误。

汉武帝继位之初,因为有文景之治的关系,国库还比较充足,足以承担征战所需。但20多年过去了,再充盈的国库也架不住汉武帝四处征战的连年挥霍。

除此之外,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剥削严重。这就使得当时百姓生活艰难,难免不会出现起义的苗头。

他四处搜罗方士,听信方士之言,建三十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收集所谓的“甘露”,以求长生不老。

如此造成了后来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先后因此而死,株连者高达数万人。

晚年军事上的失利和儿子妻子的去世,最终使得汉武帝下定决心反省,于是有了“罪己诏”,史称“轮台罪己诏”。





书史烟云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人们的思想,北击匈奴,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

公元前91年,公孙敬声被人告发用巫蛊咒武帝,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趁机陷害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被迫自杀。清醒过来的武帝灭江充三族。

武帝统治时期,北击匈奴长年征战,虽取得了一些战争的胜利,但也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加之,武帝晚年崇信方术以求长生,耗费无度,民生困苦,部分地区出现了动乱情况。

公元前90年,武帝命大将李广利出征匈奴,但李广利能力平庸,指挥失当、兵败降敌,数万汉军战死疆场。这是武帝北击匈奴以来巨大的军事挫折。李广利降匈奴一年后,也被杀祭神。

以上的种种,让汉武帝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汉武帝在《轮台诏》中,深陈既往遣李广利北伐匈奴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屯田轮台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指出安定生产的重要性。


林城布衣10001


汉武帝是个性格刚强又偏执的人,一般是不肯认错的。然而,在他晚年,准确点说,是公元前89年,他在群臣面前说了一番忏悔的话,大意是:“自从我即位以来,所作所为,狂妄而有悖于事理,使天下百姓陷于愁苦之中,现在想起来,不可追悔。从现在开始,凡事如果有伤害百姓之事,有浪费天下钱财之事,一概停止。”不久后,又发布一条诏令,史称“轮台诏”,改变长期奉行扩张的国策,而采用休生养息的政策。

为什么一向不认错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会深责反省自己的过失呢?君山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血流成河的“巫蛊之祸”,被证实多为不实之诬告

在汉武帝晚年,掀起一阵血腥的巫蛊之祸。这件事的起因,是汉武帝由于身体虚弱,总是疑神疑鬼,认为有人施巫蛊之术陷害他。这时的汉武帝,可以说是神经错乱,只要搭上巫蛊,不论是什么人,都难逃一死。

从公元前92年到90年的三年间,是巫蛊的恐怖时期。帝国皇后、太子、两任宰相都死于非命,从政府高级官员到平常百姓,都陷入到深深的恐惧不安之中。这段巫蛊恐怖时期过去后,从民间发回的调查报告显示,所谓的巫蛊案,基本上都是属于诬告栽赃。这时,汉武帝有所省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这才有了公元89年他对群臣所说的那段话,认为自己所做所为,狂妄而有悖于事理。

第二,太子刘据之死,对汉武帝是一个刺激

在所有巫蛊案中,最大的一起便是所谓的“太子谋反案”。

太子刘据心地善良,反对父亲任用酷吏、用法严密,因此就得罪了江充为首的酷吏集团。巫蛊案兴起后,江充便以巫蛊陷害太子,在他院子里埋下许多木偶人并有写着大逆不道文字的帛书。太子有口难辩,激怒之下,杀掉江充。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休养,有人报太子谋反,武帝大怒,遂指示镇压。在这场内乱中,太子刘据最终死于非命。

后来,许多所谓的巫蛊案被证实是莫须有,此时汉武帝体会到太子刘据是出于恐惧不安的心理,并非真的想夺权谋反。毕竟是亲骨肉,汉武帝虽然铁石心肠,却也不是一点人情也没有。想到太子的悲惨下场,他有所悔意,便建了一座思子宫、一座归来望思台,以表示思念之情。

尽管在汉武帝生前,并没有正式为太子平反,但建思子宫,至少表明他对逼反太子一事是深深后悔的。

第三,汉武帝认识到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

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希望能寻仙能长生不老,但是老年的他身体虚弱,他认为是别人施巫蛊术的结果。在三年的巫蛊之祸中,他杀光了自己认为可能潜在的施巫术者。没有巫蛊了,但他身体变强壮了吗?根本没有。因此,他意识到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是巫蛊或神仙能改变的。

迷信了一辈子的刘彻,下令罢除宫中所有的术士巫师,并感慨道:“以前我很愚昧,被这些术士所欺骗,天下哪里有神仙啊,尽是些妖言妄语罢了。只要多注重饮食与吃药,身体就可以少得病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汉武帝思想的改变,不再把身体虚弱归于巫蛊了。也就是说,他认识到发动巫蛊之祸的大运动,是毫无必要的,只是自己变态思想的产物。

第四,轮台诏令的出台

应该说,汉武帝晚年思想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我想可能与他杀了许多亲人有关,皇后、儿子、女儿都被自己害死了。他有了悔过之心,把这种悔过之心推而广之,希望能为百姓做点事,以减少自己的内疚吧。

当时,治粟都尉桑弘羊、丞相田千秋等人的联合上书,提议政府增派士兵到西域轮台屯田。汉武帝没有批准这项军事计划,而是发了一道诏令,即“轮台诏令”。在诏令中,武帝说道:“现在大臣请求屯田轮台,修筑碉堡、开凿山道,这将扰劳天下,这样做并非优待百姓,这是我所于心不忍的。”又说:“当今的急务,是禁止官员对百姓的苛暴与擅自征收额外的赋税,力耕务本,发展农业,重修‘马复令’,以补战马的缺乏,勿使武备荒弛。”

在这道诏令中,武帝刘彻改变长期奉行扩张的国策,而采用休生养息的政策,以缓和国内日益严重反抗政府的暴动,鼓励发展农业,富实百姓。

迟来的忏悔,总比不来好。


君山话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上的一位伟大的帝王。

而他在晚年发了一份罪己诏,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在晚年会发罪己诏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表明姿态,平息民怨,第二,稳定统治

汉武帝青年时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南平百越,北拒匈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了巨大的成就。

可是汉武帝到了晚年,贪图享乐,生活极其的奢华。如果仅仅只是贪图享乐的话,倒也算不了什么毕竟他是皇帝吗!

可是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也开始追求起了长生,他为了追求长生,任用方士江充,最终酿成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将士大臣,受株连连者不计其数,多达数万人。

经济上,因为汉武帝连年对外征战,并且在生活上极其奢华,肆意挥霍,导致国库空虚,汉武帝还出卖爵位,并允许以钱赎罪,导致国家励志进一步腐败,官场黑暗。

各种原因,导致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广大农民不堪压迫,接连各种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的浪潮愈演愈烈。

国家动荡,汉武帝统治不稳。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下了一份罪己诏,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以上观点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还请斧正!


相思非酒岁月成空


汉武帝刘彻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圈定了汉民族聚居地的范围,为汉文化传承几千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千古一帝”。可是再伟大的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权利越大影响力越大的人犯错产生的后果就越严重,汉武帝就是如此。

汉武帝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深感力不从心在不复年轻时的雄才大略。于是深深地迷上了得道成仙,长安城内外聚集了许多女巫、方士。刘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给后来的“巫蛊之祸”埋下了祸根。而“巫蛊之祸”直接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卫皇后也自缢,权倾一时的卫氏集团崩塌,朝廷官场出现权力真空,而武帝时期的宰相职位更是一个催命符,谁碰谁死。朝堂乱成一锅粥,太子刘据三子一女也因此遇害,“巫蛊之祸”牵连多达数万人。后来,刘彻在忠臣的进言之下,重新对此事展开调查,发现多为有不实,太子是被冤枉的。这令汉武帝时常感到愧疚和悲伤。

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刘彻派遣李广利出征匈奴失败,李广利被逼无奈最终带着七万士兵投降匈奴给了汉武帝致命一击。加上连年的征战匈奴,国内耗资巨大,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过重,苦不堪言,汉武帝又任用酷吏治理,导致大汉国力锐减。特别是经历了丧子之痛,醒悟过来的刘彻渐渐的开始自我反省,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征和四年,汉武帝颁布了《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


煮酒话青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自省,承认错误的诏书。一般人尚且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何况是立有旷世奇功的汉武帝。他晚年没有继续错下去,在国家危亡之际,勇于向天下百姓承认错误,改弦易张,把国家拉入正常轨道上来,堪称千古一帝。并且,他是我国历史上敢于承认错误的第一位帝王。

他晚年为何突然发布罪己诏,难道不怕给自己招黑吗?

汉武帝晚年时,躬身自省,回想往昔岁月,连年战争,百姓困苦,国家衰败,难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吗?不,他想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他看到他的帝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百姓怨恨,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必须为此负责,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下一道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对外频频发动战争,卫青霍去病死后,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而且,汉武帝晚年没有年青时的进取心,趋于享乐,广造宫殿园囿。文景之治时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沉重的负担使百姓破产,百姓沦为盗贼。巫蛊之祸使宫廷斗争加剧,无数国家栋梁冤死。一系列的事件和事实促使汉武帝反思,下诏书以追悔过往错误,史称“轮台诏”。

汉武帝想笼络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当时,盗贼四起,起义多如牛毛,他们一听说到汉武帝的罪己诏,海内皆平。人心还在,汉武帝及时的忏悔,百姓不堪也不再计较什么了。为了与民休息,他下诏,当务之急就是禁止暴政,停止向民众们收取赋税,并致力于农业,还鼓励百姓们养马,不让武备松懈就可以了。

罪己诏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汉帝国。汉武帝不愧是千古一帝,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朤燚㱌


中国封建皇帝数百,而最有名的乃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能让老毛看上眼的,肯定有不世之功。汉武帝刘彻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但是,打仗打的是国力,打的是金钱。一生穷兵黩武,难免让军士疲惫,让百姓遭殃,所以,老百姓非常渴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天伦之乐。

雪上加霜的是,汉武帝晚年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使得后宫不稳,国嗣不继,动摇了国脉。如果继续执迷不悟,肯定会步秦始皇的后尘。

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往事有深深的反思,痛定思痛。征和四年刘彻下《轮台罪己诏》,止步于穷兵黩武的路上,让西汉国祚延续了100多年,这也是不失其伟大的原因。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