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不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佛系”不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佛系”不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王营

“佛系”是某年出现的一个网络流言行语,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相继出现了一批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等,主要意思是指一种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近日,有教师问笔者:如果一个教师突然变得很“佛系”,这是一种境界还是教育的悲哀?

与“佛系”者的各种表现相对照,个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突然变得很“佛系”,至少说明他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没有了什么追求,工作好坏、学生成绩高低、职称荣誉,对他来说都已无所谓,每天按点上下班,按时上课,别的教师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顺其自然,只为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类“佛系”教师对于其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做人的境界,但不能称之为是一种“教育的境界”。他在教育生活中可能会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讲,也许不是一种悲哀,但对教育、对学生而言,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佛系”不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育人任务,教师必须首先要做到有理想、有追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每一名学生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几乎在他们身上都能找到中小学时期老师的影子。如果一个老师突然变得很“佛系”,那么他将如何对他的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尽管他可以照本宣科地为学生讲一些大道理,但却说做“两张皮”,其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系”老师也一定会培养出一批“佛系”学生,这是不是学生的悲哀?

“佛系”老师是不是一开始当老师就特别“佛系”?我相信,每一个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都是抱着对人生、对教育的美好理想和追求,来到学校、走上讲台的,那么后来为什么突然变得“佛系”?

也许是领导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一次并不公平的批评,让教师无地自容;也许是在一次职称晋升中,有人不择手段地抢占了本该属于他的名额;也许是在一次惩罚学生的事件中,由于家长的蛮横,自己受到了上级过分的处理……总之,如果在教育生活中出现了与自己有切身利害相关重大的事件,自己恰恰成为其中的受害者,而又对现实无能为力,则会导致个别教师产生“看破红尘”的想法,思想和行为上突然变得“佛系”起来。

“佛系”不应该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在一所学校里,有一两个“佛系”教师,可以把它当作个别现象,通过创设积极向上环境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这类教师会逐步得到转化。如果有一大批教师突然变得“佛系”,那就不仅仅是学生的悲哀,而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悲哀了。

此种现象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反思。要从根本的学校管理体制、用人体制、奖励机制、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梳理和挖掘,看一看其中是否有不公平的因素,是否有打击教师积极性的条款,然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许能把这些教师从“佛系”的道路上拉回来,助其顺利“还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