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yuan_jian


封狼居胥是个历史典故,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率兵远征匈奴时,深入到匈奴腹地,与匈奴的左贤王遭遇,一举歼敌七万多人,并俘虏匈奴屯大王、韩王等三人,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摧毁了大半个匈奴朝廷,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进行了祭地禅礼。此战令匈奴远遁,而漠南再无王庭。

取得此次大胜后,汉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他的总封邑户数达到了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的功绩和成就成为武将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由此,封狼居胥成为武将们心里的一种信仰,一次次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雄心和壮志。

而历史上,能做到如霍去病这般能够封狼居胥丰功伟绩的还有4人

东汉的窦宪,窦宪率兵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共三万余人出征,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大逃亡,窦宪继续追击1500多公里,杀敌一万多人,俘虏无数,窦宪最后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并称为抗御外敌的两大丰功伟绩的象征,但由于窦宪后来有谋反,也使得燕然勒石失去了些光辉。

唐朝的李靖,贞观三年,唐太宗派李靖统领大军出击突厥,最终一举灭了东突厥,李靖在路过狼居胥山时虽没有像霍去病那样举行封天祭礼,但功绩也堪称如此。

唐人有诗赞此,“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狼居山前秋风紧,黄沙漠漠边塞声。”

明朝的蓝玉也像前人一样做到了封狼居胥。在洪五二十一年,蓝玉率大军十五万北征蒙古,大破蒙古军于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俘虏北蒙王室成员无数,彻底击垮蒙古。

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出征北元,最后一次追击蒙古军到了狼居胥山下,在此也举行了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


飞越沧海新史观


“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会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典礼,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圣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肯特山的北边,在当时同样是匈奴人祭祀的圣地。

瀚海其实不是海,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称为北海的,当年苏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实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当时的贝尔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贝尔加湖当成了海,其实是个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区,算是匈奴人最北边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三件事,都关系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打击外族年轻最小、取得功劳最大、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岁被汉武帝宠信,做了郎官,17岁被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领800勇士,奔袭数百里参与漠南之战,头一次与匈奴交战,击败数倍于已的敌人,斩获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斩杀一名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王侯,及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霍去病两次参与河西之战,攻打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两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及王侯将相120多人,并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投降西汉王朝。

霍去病的这份战绩与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比起来,也让卫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战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战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万年。



接下来就是漠北之战,时年22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精骑,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这一战,直接奔袭两千多里,穿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国的南北方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

此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王侯将相83人,并且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同时更远到达到瀚海,并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一系列事件就一组句子来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这一系列的战绩,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某位将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歼灭日本军人达十几万人,还俘虏了日本的军官近200人,并且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同时把靖国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给毁了,顺便还在里面写上一句标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怎么样,霍去病的这个战绩够大了吧,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最高国家荣誉,因此“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打击外族所取得的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同时,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才使汉民族的声名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闻风丧胆,让世界萧然起敬,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霍去病这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才让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即使延续两千多年,到如今,谈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依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霍去病的背后代表的是西汉王朝,是华夏,是中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义所在!愿此生永是华夏魂,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匈奴人心目中的圣山。

然而2000年前,在匈奴人的圣山上,有一个中国小伙子爬上了这座山,并在此山上进行了祭了天拜了地。


这个小伙子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叫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当时的卫少儿年方二八,是个青春美少女,但她身份低微,随着母亲在平阳侯家打工。

后来,平阳府中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名叫霍仲孺,他来此主要处理一些临时事务,处理完了就回去了。

这天,工作之余,霍仲孺在后花园里溜达,走着走着,迎面看见了笑靥如花的美少女卫少儿。霍仲孺蓦然呆住了,这小女子长得太标致了,太美妙了!


卫少儿发现有人盯着她,一脸娇羞地躲开了。霍仲孺一阵心猿意马,春心荡漾,随即展开了凌厉的“爱情”攻势。

卫少儿本就是懵懂少女,在霍仲孺连哄带骗之下,毫无招架之力,很快陷入爱情之中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卫少儿怀孕了。当卫少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霍仲孺之后,霍仲孺整个人都懵了,他只是想玩玩而已,根本没准备要个孩子啊,况且他还是个孩子啊!

思来想去,霍仲孺决定溜之大吉,反正他和卫少儿之间的事没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他也死不认账,那时候又没有DNA技术,谁能证明孩子是他的。


在一天夜里,霍仲孺偷偷地溜了,逃回老家结婚生子去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未婚少女卫少儿。

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要遭受多少白眼和羞辱,卫少儿忍着了,十月怀胎之后,卫少儿生下来一个儿子,为了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活下去,给他取了个很朴素的名字—霍去病。

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不久之后荣升皇后,卫青也成了大将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少儿也跟着沾了光,她把霍去病送到了卫青身边,在舅舅的尽心栽培之下,一个年轻的将领渐渐成长起来。


在一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决定牛刀小试一下,他向卫青借了800骑兵,准备长途奔袭,打一个闪电战。

这是十分冒险的举动,长途作战,粮草不济,路线不熟,极易迷失方向,陷入重围,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出其不意,这只有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干的出来。

然而,霍去病如有神助,凭借其超凡的勇气和灵活的战术,他不仅抢了匈奴的粮草,及时补充了能量,而且还一举端了匈奴的据点,斩杀两千余名匈奴。

一战成名,汉武帝非常高兴,封霍去病为冠军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制定长途奔袭的远征计划,卫青与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

霍去病率领5万铁骑雄兵,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遭遇了久经沙场的匈奴左贤王,双方展开了殊死拼杀。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沙场老将,以骑兵对骑兵,用敌人最擅长的打法打击敌人,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此战,霍去病大获全胜,歼敌7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向狼居胥逃窜,霍去病一路追击,一直追到贝加尔湖才停下。


班师回朝的路上,霍去病恰好经过狼居胥山,这是匈奴的圣地,霍去病决定停下来做一件大事,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什么事呢?

霍去病带领众将士爬到了狼居胥山上,积土祭天,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一半秋色


“封狼居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词组成,分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禅”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禅”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点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蒙古国的肯特山,也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狼山。不管真实地点是在哪儿吧,反正“狼居胥”确实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这个地方举行祭天仪式”,而它背后涉及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

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发动征伐匈奴的大战,令卫青与霍去病各自领军,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北部匈奴。此战中,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涉离侯,济弓闾”,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此外还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官贵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击,来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坛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坛祭地,以彰显大汉军威。

此战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一举消灭了匈奴的剩余势力,从此北部边境的安全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霍去病这一年二十一岁,英雄少年,真是不负冠军侯之号。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后(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耳食记


问题:“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

前言 辛弃疾词有三重含义

我们最早接触“封狼居胥”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辛词喜爱用典,因此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读不下去,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一层层说一说:

一、第一层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据说,自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后,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次的封狼居胥是汉族政权的高光时刻,以胜利而告终。 当然,南宋的辛弃疾不会知道后面还有个朱棣为南宋雪耻。也来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层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刘裕父子的成败

元嘉草草 :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趁势南下。

词中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国之君:刘裕。刘裕和霍去病一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者。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讽刺刘义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层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第三层,是以刘义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两个典故来哀叹南宋被金国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轩四十三年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当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

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记了过去,所以会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而辛弃疾自己呢? :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结束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封狼居胥”按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祭祀天。这是指大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人后,“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摘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故事。

元狩四年春天,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两个方向,跨越沙漠,北击匈奴。当时,所有愿意深入敌境的敢站之士都跟随骠骑将军从代郡、右北平出塞一千多里,越过沙漠,轻装急进,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骑兵名将,他不遵循古代兵法,有自己独特的骑兵战法。他充分利用骑兵的特性,采取突进和穿插大迂回的战法,利用以战养战的匈奴之策,深入大漠内陆两千里,差点彻底消灭左贤王部。此战,汉军俘虏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而后攻打匈奴左大将,斩杀敌人缴获他们的军旗和战鼓。翻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活捉屯头王和韩王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驱赶左贤王余部至狼居胥山。左贤王部本想依靠地利,在匈奴发源地之一的狼居胥山与汉军决一死战,奈何军队士气低落,被汉军大败,于是只能带残部逃往姑衍山。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筑高台,于山顶祭天,并勒石以记录此事件。后又帅军进攻姑衍山,左贤王残部上下已成惊弓之鸟,见汉军来,不敢战,直接北逃。霍去病于是就在姑衍山祭祀大地,登上高山眺望翰海。

至此,漠北战役东路战役结束,我汉军大获全胜,共捕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只损失了大概十之有三,战果极其辉煌,超过过了西路卫青一万九千多人的战果太多,麾下多人因此封侯,真是将星闪耀,群星璀璨。

整个元狩四年的漠北会战,发生了两个令后世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故事,一个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另一个就是卫青的“单于夜遁逃”。卫青打败匈奴单于伊稚斜,士兵溃散投降,单于连夜逃跑,连续失踪十天,王位差点都被替代了。

这次大会战,匈奴人被彻底打残,从此一蹶不振,为汉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还因此在不久后彻底分裂。以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到南北朝后,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历史天空下的蚂蚁


狼居胥,就是狼山。封,祭天。封狼居胥,即在狼山祭天。

狼居胥山到底在哪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在内蒙古五原县。另个一是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的肯特山。

其实用常理推断,就知道后者是决不可能的。

(霍去病墓)

虽然匈奴刚刚败北,但战场永远杀机四伏,汉军哪来的信心,敢判断匈奴不会重整散卒,杀个回马枪?

而霍去病大将军带着下属,竟然放心的在匈奴腹地的一座山上祭天?

大家会说,匈奴打过来,反击不就行了吗?非也。打仗讲究的是战机,你上了山顶,再下山骑上马,然后指挥军队和对方打,对方会给你时间准备吗。

何况用兵讲究“势”,双方单兵兵力对等的情况下,谁得势,谁就胜。谁失势,谁就败。假如匈奴真的来袭,是有备而来,我方匆忙应战,“势”上就已落败,必然溃不成军。

所以狼居胥的位置,很简单,并不需要做什么考古论证,在匈奴腹地搞祭天,这是冒被突袭覆没的危险,与理不通。

更何况,清史稿里对狼居胥山的位置有明确记载,狼居胥就在内蒙古的阴山(大青山)一线,今天的内蒙古五原县。

这是我的回答主要想阐述的一点背景故事。

至于战役过程,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在这场直捣漠北匈奴老巢的战役中,西汉剿灭匈奴7万多人,使其大伤元气,霍去病的代价只有1万多人。

卫青部则战损和杀戮相当,因而无功。分兵的李广因为迷路,没能和卫青会合,导致功败垂成,饮恨自杀。

这场战役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漠南再无匈奴势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役,西汉损失的马匹不少,有10万余匹,一定程度上给西汉造成战马缺额。再加上霍去病不久病故,于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汉竟无力再北伐匈奴了。


哇哦历史


狼居胥是一座山,它本来是一座荒芜的山,却因一个年轻人而出名,这个人就是西汉的霍去病。

狼居胥山现在的地理位置在距中蒙边境不远的蒙古国境内的一座山,现在具体是哪座山已无从考究。

不知道具体位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西汉时期,这是在匈奴的腹地。所以,封狼居胥的意思就是:在匈奴的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匈奴是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修建长城就是为了防范匈奴。匈奴可以说是大汉民族的最大敌人,对于匈奴人数百年不断的侵略,汉朝人对其可谓痛恨到了极点,就好比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时候,我们对日本人的痛恨是一样的。

当年刘邦曾被匈奴30万兵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要不是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那时候就得交代了。此后汉朝采取和亲的政策巴结匈奴,直到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执政,才发起反抗匈奴的全面战争。

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本来大家以为他是个关系户,谁知道他却是一个天才。第一次出征,他率八百轻勇骑脱离大军直插敌人腹地,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此后他开挂的人生一发不可收拾,十九岁时被汉武帝骠骑将军,两次出兵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霍去病22岁时候,率骑兵五万,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此时的霍去病宛如一尊天神下凡,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打得匈奴毫无还手之力,一洗一直以来的怨气。

这一仗直接把匈奴左贤王本部击溃,等于说是完全打败了匈奴,虽然说他们不屑于匈奴的这块土地,但是在路过狼居胥山的时候,霍去病命人在此筑坛祭天,虽说祭天是天子做的事,但霍去病在此祭天并不是要谋反,他这是要对匈奴人宣告:我华夏民族不可侵犯!虽远必诛!你们这块土地我成功打下来过!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如果跟日本打仗,打败了日本,在靖国神社插一面五星红旗一样的道理。



从此之后,“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它体现了华夏子孙不屈于外族人的压迫,誓要驱除外敌,统一北方的决心。后来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在打败敌人路过狼居胥山的时候,他也效仿霍去病在此祭天,以此宣告我们华夏民族的成功!


博古论今天


霍去病在北伐匈奴时,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祭天。这背后有一段令人可歌可泣、充满豪情壮志的故事。

公元前119年,大汉帝国发动了旨在歼灭匈奴主力的漠北战役。

这场大决战也是卫青与霍去病军旅生涯的巅峰之战。汉军投入远征的兵力达到三十万人,分东、西两线同时展开。东线由霍去病指挥,下辖路博德、赵破奴、卫山、李敢等校尉,共计十五万人。

霍去病的打击目标,是盘距在漠东的匈奴左贤王部。面对来势汹汹、装备精良的汉军,左贤王不敢恋战,向北撤退,撤到蒙古大漠的东北部,企图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以逸待劳,寻机挫败霍去病兵团。

霍去病的战略企图是围歼左贤王部,所以采取大纵深的突进战略,插向左贤王的后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合围。霍去病一路追踪,穿越瀚海沙漠。一场恶战在大漠的东北部展开了。

霍去病的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精锐,其将领包括单于的近臣章渠与匈奴小王比车耆、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左贤王部的左大将。在一阵对射之后,汉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匈奴骑兵纵马迎战。

这一战打得十分激烈,双方的将领都上阵搏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被汉军斩杀,另一名小王章渠受伤被俘。匈奴人无法继续打下去了,开始向后撤退。霍去病不肯就此罢休,率主力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两军在弓卢河畔又打了一次大血战,擒获匈奴的屯头王与韩王,俘虏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合计八十三人,其他士兵不计其数。

左贤王率领残部退至狼居胥山,企图凭恃天险来阻挡霍去病的攻击。然而,在霍去病的频频打击下,匈奴上下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士气极为低落。当霍去病发动进攻后,匈奴人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向西边的姑衍山逃窜。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的顶峰,积土为坛,搞了一个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传达胜利的消息,这就是所谓的“封狼居胥”。

稍作休整之后,汉军向西进军,抵达姑衍山。左贤王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霍去病把弓一搭,他就惊飞了。汉军攻克姑衍山,霍去病在这里祭祀大地。姑衍山的四周,瀚海无边,苍凉悲壮。远处天地一线,头顶云卷云舒,霍去病立于天地之地,心中翻滚的澎湃激潮,浩大而磅礴,以天地之大,似乎还容纳不下他的英雄气概。

至此,东线战事以全胜而告终,霍去病横扫匈奴,斩获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君山话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浮人最先知晓“封狼居胥”这句时,还是在学这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就是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一战打出汉人威名

太祖刘邦给我们的民族一个名——汉。而大将卫青霍去病则赋予汉族力量,使四方来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前期匈奴精锐骑兵屡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朝初期国力衰微,汉初,推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经过文帝、景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期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匈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的的左贤王交战。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冠军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战果后,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灵,为汉朝开拓疆土,从此,封狼居胥也作为古代战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刘义隆

正因为封狼居胥比喻为巨大的功绩,南朝宋朝文帝刘义隆在面对北方少数名族的崛起后,虽然有所防备,但是轻敌冒进。刘义隆是南朝宋国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但是刘义隆过度听信与王玄谟北伐必胜论,奈何实力不济和刘义隆的过分干涉军事,三次北伐都失败而归,差点亡国。把南朝一片中兴之气象给折腾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结语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率军队南归宋朝已经四十三年,作为一个主战派将领,一个南归英雄,面对金朝的侵略,国土被侵占,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无所做为。此时的辛弃疾只有怀念古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为国家痛击侵略者的优秀将领,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只有凭栏远眺,看着故土,眼里只有无奈罢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生命,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