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自2月25日起,讓胡路區集中觀察隔離點內,累計入住151人,解除隔離80人,目前仍處於觀察期的71人中,67人為境外返慶人員,他們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和生活起居,全部由來自乘風醫院的10位醫護人員負責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15日晚7時左右,讓胡路區的集中觀察隔離點內,120送來了5位境外返慶人員。此時,領隊乘風醫院副院長葛豔平早已帶領3位醫護人員早在門口守候。經過體溫檢測和全方位消毒後,5人進入隔離點,他們將留在這裡接受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

  信息登記、流行學病史詢問、咽拭子樣本採集、病毒核酸檢測採樣……安排好入住,還沒來得及喘口氣,120又陸續送來18人。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吳瓊(大)給“家人”採集咽拭子

  忙完,不知不覺已過凌晨。16日3時左右,他們脫下悶熱的防護服,摘下防護鏡。小睡了3個多小時後,或對走廊和通道進行消毒,或給隔離人員測量體溫,或分配物資……他們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隔離點在15日晚7時至次日凌晨3時之間採集的咽拭子

  這裡是我市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之一,設在讓胡路一家酒店。觀察點的隔離人員被稱為“家人”,而非病人。2月25日起,10位來自油田乘風醫院的醫護人員,全天候照料和觀察隔離點內“家人”。

  “咱們照張合影吧!”3月5日,40歲的王群(化名)在經歷了14天的醫學集中隔離觀察後,即將離開這裡,他拿出自拍杆和醫護人員拍了張合影,並在照片上編輯下“感恩有你們,美麗的天使團隊,2020.03.05留念”的文字。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王群(化名)與3位值班醫護人員合影

  “這裡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醫護人員建了一個醫學隔離微信群,在群裡發送問候語,普及防護知識,推薦適合室內運動的短視頻,督促我們鍛鍊。只要我們有需求,在微信群裡提出來,醫護人員總是第一時間想辦法幫我們解決。”王群說,我剛到觀察點時,有些緊張和擔憂,醫生和護士都很關心我,像家人一樣照顧我,我的情緒很快就舒緩下來了。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張春梅記錄、回答醫學隔離微信群內的問題

  和王群一樣,為堅守隔離點的醫護人員點讚的不在少數。就在兩天前,已經解除隔離的李陽(化名)給乘風醫院總值班室打電話說,“為咱們在隔離點的醫療團隊點贊!得知我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們定時給我監測血糖,還在飲食方面做了專門的調整,真是太貼心了!”

  據瞭解,截至3月19日,該隔離點累計入住151人,解除隔離80人,最大的年齡85歲,最小的僅有5歲。目前,隔離點仍有71人處於觀察期,其中,67人為境外返慶,4人為北京返慶。

  “目前,我們10個人分成3組進行24小時輪班值守。”副院長葛豔平介紹說,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快遞員、送餐員、搬運工、心理輔導員……

  據瞭解,當班的醫護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感染控制標準,依次穿戴好工作服、隔離衣、護目鏡、口罩、鞋套、手套……全副武裝進入隔離區後,他們負責為“家人”測量早晚體溫,將每日三餐送達67個房間門口,飯後回收餐餘垃圾;每天走廊、通道消殺2次;打包、稱重、消殺、清理各類垃圾50多公斤。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進隔離區前,穿好防護裝備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吳桐為“家人們”測量體溫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醫生高春蓮對房間走廊消毒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鄒麗麗清理垃圾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醫生張立國對垃圾進行消毒處理


  而不值班的醫護人員,則負責登記、分發物資、訂餐、幫“家人”們簽收快遞每天至少10次、指導有慢性病的“家人”用藥,還要隨時解決突發情況。

  “每天都會接到隔離人員很多通電話,有的擔心自己的身體,有的是指甲長了想修剪,有的想要幾根棉籤,有的是要買降壓藥……”葛豔平說,這些需求我們都盡力滿足,爭取第一時間給予解決。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醫生國玉寒為“家人們”運送快遞和生活用品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劉春梅在盤點物資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鄒麗麗(左)、劉春梅在分發物資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夜深人靜時,護士長程娜還在為新加入的“家人們”登記信息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集中觀察點實行全封閉管理。葛豔平說,進入隔離點,“家人”們本身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活動又受到約束,難免會焦慮,甚至恐慌。所以,除了醫學觀察,滿足生活需求,醫護人員大量的工作是安撫情緒,“隔斷的是疫情,隔不斷的是溫情。”

  隔離點工作的有條不紊,是10人醫護小團隊共同協作、爭分奪秒的結果。

  “如何將沒有醫療設施和隔離條件的酒店改造成隔離點,是碰到的第一大難題。”醫生張立國說,2月25日上午,剛進駐隔離點時,工作區內的物資和辦公物品混放,東西堆的到處都是,感覺無從下腳。

  葛豔平現場指揮、聯絡溝通;張立國承擔了置物架安裝、物品搬運和擺放等全部體力活;護士長程娜第一時間建立了出入庫臺賬,讓每一筆物資都有進有出,去向可查;護士吳瓊(大)、劉春梅和吳桐盤點物資,進行分類登記,醫生國玉寒、高春蓮拆箱點數;為了節約辦理入住時間,護士吳瓊(小)和護士鄒麗麗手繪房間分佈圖……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吳瓊(大)和醫生張立國安裝置物架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醫生國玉寒(左)和高春蓮對所有物資拆箱、分類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護士吳瓊(小)手繪房間分佈圖


  短短的9個小時,隔離點備好所有物資,功能區域劃分和房間準備完畢,可以正式接收隔離觀察人員了。當天晚上11時左右,隔離點順利安頓好第一批“家人”。

  接下來的兩天,團隊成員們整理物資、制定排班表、熟悉工作流程……經過摸索總結,如何高效做好工作,醫療團隊心中有了更明晰的路徑。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家人們”所需物品,護士鄒麗麗都會立即記在隔離服上,以防落下


隔離點裡的“堅守”與“溫情”

副院長葛豔平與“家人”們微信聊天,進行心理疏導。


  “集中觀察點不同於病房,哪些人是病毒攜帶者,會不會出現確診病例,一切都不確定。每次進入汙染區,其實都是踏上一場未知的旅程。”國玉寒說,而我們能做的,只是拼盡全力地把防疫做到最充分,將潛在的感染危險與城市裡的健康人群隔離開。

  記者獲悉,從踏進隔離點的那天起,團隊就沒下過“火線”,他們已經模糊了星期幾的概念。

  “因為每位‘家人’都是按照14天隔離觀察,我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們幾號來、幾號走。”葛豔平說,20多天的堅守確實很辛苦,但看到人們陸續解除隔離,從這裡健健康康走出去,她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大慶日報記者 王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