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度,屬於質和量的統一範疇,是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界限、幅度和範圍。在這個範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

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美學家、哲學家李澤厚先生非常重視這一範疇,認為度是哲學的“邏輯起點”。

黑格爾認為“度”是“質”與“量”的統一,並由“限度”深化為“程度”,實際存在的事物都是同一本質在不同程度上的體現,也就是說同一個本質變化程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事物。他是主客觀統一論者,所以不能認為他是在說純客觀問題。

唯物辯證法“量變質變規律”講到“度”,就事物自身變化而言是“程度”,但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矛盾統一體就是一種事物,事物內在的矛盾雙方力量對比超過一定“限度”,事物整體就要出現相應“程度”的變化。我們需要它何種情況的變化?這應該是主觀要求,我們做事情,“度”也是在此考慮下產生的,當然這種要求會受到限制——我們選擇的範圍是客觀的。

因此,人生應在客觀的選擇範圍內選擇“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長度,單純字面意思來講無非是一維空間的度量,為點到點的距離。

所謂人生知長度,正如小塞涅卡所言: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每一個人都應知曉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有限的、更是短暫的。即便從每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來時算起,最多也不過一百年的壽命。自古以來,但凡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成功的人,都會對人生的長度有著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他們深深懂得每一個年齡段自己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他們始終將生命的每一秒與命運的每一點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即便只是一顆流星也要讓他發出最耀眼的光和熱。

正因如此,古人才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稱為孩提或襁褓。《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稍大些謂之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八歲的兒童稱為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十五歲男謂束髮,女謂及笄;二十歲男子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三十謂之而立;四十謂之不惑;五十謂之知天命;六十謂之耳順;孔子《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歲謂之“古稀之年”;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謂之耄耋;《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人生一百為期頤。《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從古人對人生每個階段都採用了該年齡段必須去做的一種行為作為年齡的稱謂來看,意在提醒我們,人生苦短,必須依時而事為儘早做好人生規劃,就像田地上的秧禾必須春耕種、夏勞作,秋收獲一樣,錯過了節令將會碌碌無為,遺憾終生。

寬度,字面的意思無非是寬窄的程度,橫的距離。

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所謂懂寬度一如法國文學家托馬斯·布朗爵士所說,“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

雷鋒曾在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羅曼·羅蘭也說:創造,或者醞釀未來的創造。這是一種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於這種必要性得到滿足的時候。

列夫.托爾斯泰如是說:人生並非遊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

易卜生直截了當指出: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說: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我們既然無法把握自己有限的生命,但我們完全可以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人生不在於成就了多大的事業,而重在做出了多少奉獻。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人生軌跡和生存空間。大不必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當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所有的努力仍未能贏得收穫的時候,完全可以改變一種心態嘗試以一種新的姿態去面對生活。

有些時候,付出了未必非得強求結果,只要覺得無愧於心,無愧於人,無愧於天地良知,足以。

當你是一滴水的時候,你可以心向海洋,但同時要為自己能夠折射太陽的光芒而感到高興;當你是一粒沙的時候,你可以心向沙漠,但同時應為撐起一座海市蜃樓而感到驕傲;當你是和風一縷,儘管滿心深載期望,卻更應該為自己能夠盡力去溫暖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而感到快樂。人生本應如此,不必去想太多,只要盡力了,付出了,就夠了,不必去計較太多的得失。

談到高度,百度詞條解釋:高度是從基部至某一任選高處的距離或者是整個事物垂直的距離或範圍。

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而所謂人生應“有高度”只不過是一個夢想抑或事支撐生命不斷前行的一個支點。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存在的權力和意義。我們每個人可以活的渺小卻絕不可以活的被人藐視;可以活的微弱但卻不可以活的懦弱。

這個世界無論失去誰,對於世界來說只會是一種悲哀。就像積水成潭、群木成林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屬於世界的,不是屬於自我的。反之,世界同樣屬於每一個人。

人活著,就是為了能夠活的更好些。想要活的更好,就必須要有活的更好的夢想,這就是高度。就像一條小溪給了夢想一個高度,它就會對一條偉岸秀美的河流產生渴望。一個沙丘給了夢想一個高度,它便會對萬仞高山心存希望。一粒種子給了夢想一個高度,它便會把參天大樹當做理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給夢想一個高度,每個人就都會為了這個高度而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縱觀人之一生,貧困潦倒,生不得志,窮其一生者有之;生即富貴,養尊處優,平步青雲,志得意滿者有之;先貧後富,先賤後貴,苦盡甘來者有之;先富後貧,先貴後賤,甘去苦來者還有之。無論何種境遇,生命的真正意義卻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在於懂得把握、懂得分享短暫人生中的每一時刻。在人生的征程上,不管你是否留下痕跡,只要你勤勤懇懇做過、認認真真活過、踏踏實實地走過。或許只是為了賞一樹花開;或許只是為了跨一條小河;或者只是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情……

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只要經歷過,即便整個生命給予你的只有痛苦和悲傷,也是值得懷念的。或許,這正是人生的美好。

人生應知長度、懂寬度、有高度


我常常對自己說,一個人既然無法選擇人生的長度,一定要弄懂人生的寬度與去奮力追求人生的高度。人生的寬度掌握著一個人如何活著的視野寬廣;人生的高度承載著一個人怎樣活著的生存領悟。巴金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而人生的高度標誌著一個人的境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追求,正因如此,每個人又都有不同的人生高度。太平無事,暖衣飽食,這是凡人的高度;唇爭舌戰,高官厚祿,這是政客的高度;美酒盈樽,歌以抒懷,這是詩人的高度;安享漁耕,以樂天年,這是隱士的高度;帶甲百萬,決勝千里,這是將軍的高度;天馬行空,撼天動地,這是英雄的高度;併吞宇內,唯我獨尊,這是帝王的高度,悲天憫人,先憂後樂,這是聖人的高度……

而這每一個高度的最好表現卻又是自己的目標,在追求高度和境界的同時才明瞭這不同的高度又決定了一個人的責任、義務乃至於命運。

人生的高度沒有極限。只有每一個生命的從零開始,去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田園,去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出屬於自己的峰巒,才能用屬於自己的生命的長度、生活的寬度、人生的高度支撐起一個真正屬於自己、而又屬於世界的更加廣闊的豔陽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