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人失敗的原因


黨人失敗的原因

黨錮之禍


桓、靈時期,政治腐敗,宦官當政,國之將傾,每逢國家進入這種黑暗的時期,總會出現那麼一批人,以匡扶家國為己任,在漢靈帝時就有這麼一批人,對待這麼一批人,第一次出現了黨人的稱呼,而後千年,黨派層出不窮,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又或岌岌無名,但是黨人這個詞,卻如同漢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一樣,成為了有相同政治理想的群體的稱呼。

靈帝時期的黨人,是一個沒有名字的黨,代表的士大夫文臣階級,享譽一時的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都屬於黨人,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以被劃分為黨人為榮耀,而更多的人卻對這個稱呼唯恐避之不及,因為他們的敵人是兇殘的宦官階級。因此戴上這個稱呼的人都一個一個的走上一條流血的仕途,螻蟻尚且偷生,何況這芸芸眾生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黨人的失敗得從第一次黨錮之禍說起,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前,看看天下局勢,雖然宦官階級荼毒天下,但是還並沒有達到隻手遮天的地步,而黨人群體,以陳蕃、李膺為代表的,也是身處高位。可以說,當時的情況之下,雙方勢均力敵,不分伯仲,而雙方的第一次交火拉開了帷幕。宦官們利用大赦天下的機會,大赦前為非作歹,再在大赦的時候通過運作得以逃過刑法,氣不氣人?真的氣人,但是又確實是合規的,而黨人怎麼應對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看你不爽,看你不爽怎麼辦,管他什麼皇帝的命令,一併砍了。甚至連漢桓帝的詔書都不起作用,皇帝一看這還得了?一併抓了,流放。第一次黨錮之禍結束。這是黨人犯得第一個錯誤,空有政治理想,卻在政治手段上太過幼稚,不管宦官階級如何可惡,但是他們卻始終按照皇帝的指示辦事,鑽的也是皇帝說的話的空子,說白了,如果皇帝硬要宰了他們的人,他們也肯定不敢說什麼,但是黨人全憑個人判斷,用現在的話說,這叫忽視程序正義,關鍵是,忽視的是誰的正義?是皇帝的。漢桓帝在這次鬥爭中原本只是吃瓜群眾的位置,但是黨人集團硬是用自己的騷操作把漢桓帝推到了對面的位置,這場鬥爭中,漢桓帝才是那個能最終決定走勢的人,但是黨人沒看明白,葬送了第一把。

日升日落,滄海桑田,漢桓帝終於去見上帝了,藉助竇太后的手,竇武一手把黨人集團的旗幟重新拉了起來,兄弟們都從各個流放隱居的地方回來了,表面上看形勢不是小好,不是中好,是大好,這次黨人集團也吸取教訓,知道要抱緊太后和皇帝的大腿,咱有啥問題當面說,讓漢靈帝來做決斷。但是實際上呢,漢靈帝年少,主少國疑的時候,宦官集團利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的時間打造起來的人員網絡,並不是那麼容易撼動的,這一次,漢靈帝並不是那個可以主導鬥爭走勢的人了。在這個背景下,開始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一次,黨人犯了第二個錯誤,用現在的話叫“左”的錯誤,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居然要求清一色把所有宦官階級全部撤掉。要知道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只能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做,但事實上呢,目前雖然黨人的頭頭們都身居高位,但是卻沒有基層官員的支持,說白了,通過前面這麼些年的買賣,下邊的官員全是對面的,相當於黨人集團的人都是無根之木,空中樓閣,而對面可是真真正正的枝繁葉茂。這個時候黨人集團不想著拉攏宦官集團裡面的部分人物,拉一派打一派,居然還想著一次性解決所有敵人,只能說夢想是美好的,這一下,宦官集團空前團結。什麼?你有太后的支持,對不起,太后也得去冷宮待著去,皇室已經不再是這個國家的話事人了。我們說了算。歷史上所有進行變法,革命的人,在勢力較弱時,沒有敢於直接和所有階級叫板的。商鞅變法,在擁有新軍時,才敢真正觸及貴族利益。張居正變法也得要馮保這個宦官的幫助。共產黨人更是團結了富農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黨人,太過書生氣了。

最後一點錯誤,其實也不算錯誤了,只能說這是黨人從一開始就篤定的做法,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之後,黨人被殺頭的殺頭,被流放的流放,慷慨赴死的有,隱姓埋名的也有。但是這個時候,他們還沒看清楚政治鬥爭的真實面目。司馬光評價為“黨人生混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蹺虎狼之屬,已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大概意思就是你們在亂世,又不是位高權重,卻試圖利用民怨,用輿論去拯救這個國家,這不相當於用手去玩蛇嗎?最後不但自己死了,還害死了家人朋友,國家也隨即滅亡。

總結一下黨人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身上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一種書生氣,從一開始的快意恩仇,而得罪了皇帝,到後來的理想主義的急功近利,而被迫直面整個宦官集團的報復,到最後還抱有靠和平手段,輿論壓力向敵人施壓的想法。他們用理想主義或者用當時的話說,時用君子的方式去面對不講原則的敵人,以至最終的覆滅。政治從來都不是講究痛快,要隱忍,要妥協,所有的忍耐的痛苦都只為最後實現那最初的夢想。

黨人,雖悲卻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