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自從新冠肺炎發生以來,為確保自己「百毒不侵」,人們做足了防護,戴口罩、戴手套、戴帽子,接觸任何東西后都要洗手、消毒。很多人不禁要問,這病毒究竟從何而來?真的是無處不在嗎?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電鏡下新冠病毒高清彩色照

圖片來源: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國家衛健委傳染病標準委員會委員、國際病毒的命名委員會委員邵一鳴教授介紹,我們生活的星球地球上是有生命的。

在生命的物種當中,數量最大的竟然是病毒!


病毒的總量有多少呢?據病毒學家預測,這麼小的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粒子,把它首尾相連,長度有多少呢?100億光年。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星球上物種最多的、數量最大的就是病毒,所以它跟我們人、跟動物、跟植物都是非常密切的。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流感病毒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新冠病毒



病毒本身是最簡單的一種生命體,有的人說它還不能叫完整的生命體,原因是病毒自身不會繁殖,沒有自己的代謝系統,它是其他生物的寄生物,它只有進入到宿主體內的細胞之後,才能繁殖自身。對於人類而言,病毒就是人類細胞的寄生物,全靠人類細胞來複制它自己。

實際上能夠感染我們人體的病毒就有1400多種,而絕大部分在進化上跟人類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


幾十年前,人類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完成之後,驚奇地發現我們人的基因組裡邊,序列數量最多的佔到8.3%的不是人的基因,而是病毒的基因。所以說,病毒作為一種寄生物,只有宿主存活它才能繁衍下來,因此在進化上,絕大部分病毒和人類是一種共生的狀態。所以1400多種病毒中的絕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而能夠致病的是少數。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在人類已經長期傳播的病毒中,比如像感冒病毒,實際上感冒病毒裡有20%多是冠狀病毒,它跟人類共存已經幾百年了,它引起很輕微的感冒,所以跟人類也是一種共生的狀態。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SARS病毒



再比如2003年的非典,國際上的病毒命名叫SARS,後來它突然消失了,迄今為止消失了十七年。從病毒學傳播特性來講,SARS病是跨種屬傳播的病毒。


所謂跨種屬傳播病毒就是從動物的冠狀病毒傳播到人。跨種屬傳播是非常難的一個小概率事件,病毒原本不跟人接觸,要通過人行為的改變,或者是自然的改變,動物跟人的接觸變多了,病毒會跨過這個物種的屏障,傳播到人。病毒在原寄生地的時候,它與原宿主是一種共生的狀態,比如,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2003年的非典和MERS,還有埃博拉和艾滋病病毒,它在原宿主靈長類動物體內就不致病,但是跨到人類後就致病了,毒性發生了變化,很多會增強。


一般跨種屬傳播有個特點,就是它跟人體原來的冠狀病毒差異越大,致病性就會越高。相反差異性越小,傳播性就越高。像禽流感病死率特別高,接近50%的病死率,但是它的傳播能力很差,所以撲滅它就很容易。像MERS(全名為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中東呼吸綜合徵)是從駱駝傳過來的,差異性大,致死率高,傳播能力就很差,所以也很容易控制。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電鏡下新冠病毒高清彩色照

圖片來源: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


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跟2003年的SARS比起來,傳播能力提高了,致病性下降了,但是它潛伏期長了,現在隨著研究地不斷深入,潛伏期從7天到14天到24天不等,這麼長的潛伏期就會造成大面積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甚至沒有暴露,只是一個間接暴露就會被感染。比如甲去過海鮮市場,他活動範圍很大,走動多,當他接觸了乙,乙雖然沒去過海鮮市場,但他是間接暴露,還可能再到丙,再間接暴露。所以在這種狀態下,病毒傳的範圍很大,單靠源頭控制,就很難。


至於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之間是不是有相似性,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它的相似性基因組也只有80%左右,反而跟蝙蝠的更接近,能到90%多。新冠病毒是新的跨物種傳播的另外一種冠狀病毒,它的變異性還是很強的,因為它的複製酶沒有矯正功能,錯誤率非常高,比人類的DNA複製酶要高上萬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變異能力非常強,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說它很狡猾,因為它會變,能適應環境,還能跨種屬。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 減少外出,減少聚會,不給病毒傳播的機會。


專家簡介

對個人來說,這幾點是切斷病毒傳播源最重要的

邵一鳴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諮詢專家,世界衛生組織疫苗發展顧問,國際病毒的命名委員會成員,2010年當選為美國微生物科學院新科院士。




本文完

排版:大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