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清代順治年間,中國出現了一個文學評論家,他對中國的所謂六大名著進行了品評。他所品評的這六大名著,也包括有名的《水滸傳》。他將它的一百二十回故事,攔腰砍去了將近一半,剩下了七十回,這件事情在中國文學史上叫做“腰斬《水滸》”。他的這一行為,在上世紀的文化大革命中,還遭到了嚴厲的批判,說是他砍掉了小說的招安情節,就是掩蓋宋江投降的面目。這位幾百年後又受到後人批判的倒黴的評論家,就是金聖嘆。


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水滸人物插圖


金聖嘆是吳郡(江蘇長洲)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Ⅰ卷》說他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卒於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金聖嘆其實不姓金,也不叫聖嘆,他實際姓張,名採。為什麼放著祖宗的姓氏不用而改為“金”呢?這和他的一次科舉考試有關。


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科舉考試


清代是我國思想文化發生大變化的時期。到金聖嘆所生活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受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影響,民主的觀念有了一些萌芽。金聖嘆可以說得風氣之先,是這種觀念的一個擁護者。他少年有才,性情放誕,寫的文章也很異樣,屬於那個時代的“另類”。但是清代到底還是個封建專制的時代,他的這種思想是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的。因此,當他參加當時科舉考試的時候,寫出思想怪誕的文章,就被廢黜了,於是他名落孫山。到第二年考試的時候,他想,如果再署張採的名字,恐怕就難以被錄取了,於是,他改了一個名字——金人瑞,用這個名字參加童子試,結果這次考試,他被一位“文宗”——就是很有名望的文學前輩——看中了,把他的文章提到了第一位,結果高中了,他獲得了儒生的名聲。這也就是他為什麼姓張又改為姓金的原因。


不過,另一種說法是,“金人瑞”是明亡後他改的名字。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喟”,感嘆的意思。他字“聖嘆”,很神聖的感嘆。從這個名和字的意思中,隱約可以看出,他對人世的一種態度。我們似乎可以從這裡感受到他的一顆憂憤的心。


他對人生的態度是如此,對文學的態度也是如此。他說,世上(這裡指的就是中國)有六部才子書,那就是《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和《水滸傳》。他準備對這六部著作一一加以品評。可惜,在他剛評完《西廂記》和《水滸傳》的時候,他就被清王朝殺害了,致使他終身的願望沒能全部實現。這六部才子書中,既有正統的忠君愛國之作、哲學思想著作,又有農民起義之作,還有男女情愛之作。可見金聖嘆評文的眼光是很開闊的,思想也是包容的。另外,他也愛品評稗官詞曲等文學作品。他所品評的書,當時的讀書人,幾乎家家都有。他的評論,視角獨到,透徹精闢,很受大眾歡迎。這些評論,被世人稱之為“金批”。


金聖嘆的文學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在他罹難之後,他的族人金昌敘將它們輯錄成“唱經堂外書”、“唱經堂內書”和“唱經堂雜篇”。這每一類書又包括很多著作,光“外書”就包括《第五才子書》、《第六才子書》、《唐才子書》、《必讀才子書》、《杜詩解》、《左傳解》、《古傳解》(二十首)、《釋小雅》(七首)、《孟子解》、《歐陽永叔詞》(十三首)等……這些著作,部分收入現今的《唱經堂才子書彙編》中。


金聖嘆的主要文學成就還在於評論。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把文評和世評結合了起來。比如評《水滸》,他認為,在一個高俅之下,還有一百個高俅,千般直閣及其狐明狗黨,他們結成了禍國殃民的勢力。梁山的一百單八個好漢,是不得已上了梁山,梁山英雄的造反,是“亂自上作”。他又認為,天下無道,庶人才敢議,“庶人之議皆史也(一般老百姓的議論都是歷史)”。在文學評論中,他也能夠大膽地揭露禮教對人的摧殘,如在

《西廂記》的評論中,他雖然也宣揚一些儒家的道德規範,但又對崔鶯鶯和張生的叛逆行為予以讚美。不過,由於時代的侷限,金聖嘆的文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的觀點,如他一方面肯定梁山英雄行為是不得已而為之,另一方面,他又斥責他們的犯上作亂。


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西廂記電影劇照


金聖嘆還為後人文評開闢了一條道路。一方面,他在文學批評中探索文學的創作規律,把人物的塑造放到創作的首要位置,主張寫出人物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又保持人物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這完全可以從他對《水滸傳》中一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看出。另一方面,他肯定人物塑造中的語言個性化的重要性,主張“一樣人,便還他一樣說話”。當然,他也很注重故事情節。他認為,情節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這些見解,即使今天,也是很有教益的。


金聖嘆其實也是中國的一大才子。可惜他生不逢時,而且死得悲慘。


文化名人:金聖嘆,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時,死的悲慘!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吳地發生了一樁知縣“非刑預徵課稅”的事件。清代的刑具都有一定的尺寸式樣,並須經官烙印,任意私設者,皆為“非刑”。另外,殘酷的用刑也叫“非刑”。課稅,就是收稅,課又指“雜徭”。這位吳地的知縣要“非刑”預徵雜徭,這顯然是無視公眾利益的專制行為,老百姓當然就不能答應,他們要起事。一些讀書人有感於百姓的憤怒,同情並支持他們,就到官府鳴鐘擊鼓,到文廟哭廟。文廟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讀書人有什麼傷心事,就到文廟向至聖先師孔子去哭訴,這也是表達自己意見的一種不得已的方式。


那天,這些讀書人就到文廟哭廟去了,他們的正義行為引來一些同情者加入,這樣就積聚了一百多人。面對這樣的事,官府已經準備鎮壓了。不巧,這時期又傳來了順治皇帝駕崩的消息,於是地方官員就在幕府設堂祭奠,巡撫老爺率領百官到幕府哭靈。書生們見官員們都到了幕府,認為是申訴冤屈的大好機會,於是就到幕府進帖,上告原委。這樣,又引來了上千的圍觀群眾。一時間,群聲雷動,要求驅逐縣令。巡撫老爺大為驚駭,於是下令抓人。這樣,包括

金聖嘆在內的18個人都被抓了。


官府抓了人,民眾更憤怒了。有一位教書先生為此事參了一本,指出知縣的六大罪狀,認為金聖嘆他們不應該遭到誹謗,言語之間還暗指了巡撫大人。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幫了倒忙。於是,官方產生必殺之而後快的決心。他們就以“恃符抗納”和當時最大的事情作為帽子,說他們在順治皇帝的哀詔到達的時候,積聚千人鬧事,對上驚動了先帝的靈魂,對下不敬於地方的父母官。說他們在哭靈之日,揚言扛打,目無法紀,蠱惑人心。這樣的奏摺呈遞上去之後,朝廷派了欽差大臣,到吳地辦案,對他們18個人作了“斬決”和妻子、財產入官的判決。這18個人中,就有金聖嘆。這一判決,在這一年的秋季執行,叫做“秋決”56歲的金聖嘆即將引頸受戮。在行刑之前,他給妻子寫了一封遺書,書中說,“殺頭,是極痛的事;沒籍,是極慘的事,而我,在無意之中都得到了,這不是怪事嗎?”的確,在封建皇權當道的時候,一介書生到哪裡說理去?皇權的專制,造下了多少人間冤案,殘殺了多少民族的精英。

金聖嘆就這樣成了專制統治的刀下之鬼!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4.《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5.《影響中國文化的20大奇才怪傑》

6.《一生要讀的中國文化名人》

您的關注將支持我發佈更加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