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是那份温情与敬意,以及治学的态度

相信但凡读过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的人,一定会对钱先生的前言印象深刻。从来没有一本著作能让人热血沸腾。钱穆先生所列的四条信念,也是钱先生的

治学态度以及史观,初读国史大纲当看到段文字后便对钱先生肃然起敬。这四条信念看似简单也很好理解,但是当我们仔细地阅读一下,就会感到其中的深意。其原文如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这本书很厚也很难读,如果是没有读书习惯的人突然读这本书的话会有些痛苦,我读的竖着繁体字版本的,要不是小时候有接触过繁体字那读起来就更加艰难了,这本书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系统的概述了我国的历史,作为国人来说感觉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这本书呢?以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抨击这本著作呢?这一切都要从钱先生所属的历史时期讲起。

为什么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是那份温情与敬意,以及治学的态度

五四运动以来的学人,或者说1840年以来的学人都明白,作为国人第一要务就是救亡图存,钱穆先生也不例外。《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1939年在西南联大教学时期完成的一部中国通史,1940年一经付梓,便被民国政府定为各大学通用历史教材。为何如此?

为什么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是那份温情与敬意,以及治学的态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日患紧逼,内政不起,全体国人处于恐慌、迷茫、消沉的情绪中,而这皆源于内心民族自信心的丧失。1939年的国局直如诸葛丞相所言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国人救国存亡的热情和决心逐渐被现实打击,逐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担忧,即中国和中华民族是不是就此便了结了。《国史大纲》便是针对此时局而作,钱穆先生从中国历史及其独特精神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必然能取得战争胜利并重新崛起,重新唤起国人民族自信心。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国史大纲》的学术严谨性是否会被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所影响?近现代学人对此最为纠结。历史书写,到底是应该秉持学术客观性还是与现实保持高度相关性?但毫无疑问,《国史大纲》并不存在这一问题,用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中所说的,钱穆的这部通史从学术上来看是“圆而神”的,是从实证中论述的,并不会因个人情感而强行破坏学术的客观。

为什么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是那份温情与敬意,以及治学的态度

对于《国史大纲》我现在还处于不断学习理解求证补充的阶段,但融会贯通并与生命气质结合只是时间问题。一国国民只有了解坚信本国历史,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才能称得上是国民,否则只是了解客观历史的外国人。而一国国民能了解坚信本国历史,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则此国家必然处于发展与希望之中。国立、民生、经济强盛,则必然要求文化上的供给。为何现在政府要推行学习传统文化,便是因经济发展已发展到一定地步,自然生发出文化需要,而我们毕竟是中华传人,而非上帝子民,只得回到自身文化中。最怕的是瞧不起自身文化,而仰慕外国文化,又被西方国家所鄙视排斥,这又是民族自信心丧失凋零的变相表现。能看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幸运的,但近八十年还没有超越这部史书的通史出现,就有点尴尬和苍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