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錢穆的《國史大綱》?是那份溫情與敬意,以及治學的態度

相信但凡讀過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的人,一定會對錢先生的前言印象深刻。從來沒有一本著作能讓人熱血沸騰。錢穆先生所列的四條信念,也是錢先生的

治學態度以及史觀,初讀國史大綱當看到段文字後便對錢先生肅然起敬。這四條信念看似簡單也很好理解,但是當我們仔細地閱讀一下,就會感到其中的深意。其原文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

這本書很厚也很難讀,如果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突然讀這本書的話會有些痛苦,我讀的豎著繁體字版本的,要不是小時候有接觸過繁體字那讀起來就更加艱難了,這本書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系統的概述了我國的歷史,作為國人來說感覺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那麼如何才能讀懂這本書呢?以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抨擊這本著作呢?這一切都要從錢先生所屬的歷史時期講起。

為什麼讀錢穆的《國史大綱》?是那份溫情與敬意,以及治學的態度

五四運動以來的學人,或者說1840年以來的學人都明白,作為國人第一要務就是救亡圖存,錢穆先生也不例外。《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1939年在西南聯大教學時期完成的一部中國通史,1940年一經付梓,便被民國政府定為各大學通用歷史教材。為何如此?

為什麼讀錢穆的《國史大綱》?是那份溫情與敬意,以及治學的態度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的中國,日患緊逼,內政不起,全體國人處於恐慌、迷茫、消沉的情緒中,而這皆源於內心民族自信心的喪失。1939年的國局直如諸葛丞相所言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國人救國存亡的熱情和決心逐漸被現實打擊,逐漸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擔憂,即中國和中華民族是不是就此便了結了。《國史大綱》便是針對此時局而作,錢穆先生從中國歷史及其獨特精神的角度出發,指出中國必然能取得戰爭勝利並重新崛起,重新喚起國人民族自信心。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國史大綱》的學術嚴謹性是否會被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所影響?近現代學人對此最為糾結。歷史書寫,到底是應該秉持學術客觀性還是與現實保持高度相關性?但毫無疑問,《國史大綱》並不存在這一問題,用嚴耕望先生在《治史三書》中所說的,錢穆的這部通史從學術上來看是“圓而神”的,是從實證中論述的,並不會因個人情感而強行破壞學術的客觀。

為什麼讀錢穆的《國史大綱》?是那份溫情與敬意,以及治學的態度

對於《國史大綱》我現在還處於不斷學習理解求證補充的階段,但融會貫通並與生命氣質結合只是時間問題。一國國民只有瞭解堅信本國曆史,對本國曆史懷有溫情與敬意,才能稱得上是國民,否則只是瞭解客觀歷史的外國人。而一國國民能瞭解堅信本國曆史,對本國曆史懷有溫情與敬意,則此國家必然處於發展與希望之中。國立、民生、經濟強盛,則必然要求文化上的供給。為何現在政府要推行學習傳統文化,便是因經濟發展已發展到一定地步,自然生髮出文化需要,而我們畢竟是中華傳人,而非上帝子民,只得回到自身文化中。最怕的是瞧不起自身文化,而仰慕外國文化,又被西方國家所鄙視排斥,這又是民族自信心喪失凋零的變相表現。能看到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是幸運的,但近八十年還沒有超越這部史書的通史出現,就有點尷尬和蒼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