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疫情有可能持续到明年

英国公共卫生专家:疫情有可能持续到明年

(3月17日下午,多班由英国伦敦出发的客机陆续飞抵香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绝大部分抵港人士均有佩戴口罩,部份人更戴上眼罩及穿上整套保护衣,不过现场所见仍有少量外籍人士未有佩戴口罩。中新社记者 秦楼月 摄)


欧洲成为世界新冠疫情的震中。

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3月21日上午10时,欧洲区域新增病例23950例,累计确诊128541例,累计死亡6000例。意大利成为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全欧确诊人数破千的国家达到13个。


面对日趋严峻的新冠疫情,欧洲各国能否有效控制?《中国慈善家》杂志专访了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健康教育学院公共卫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若陵。


《中国慈善家》:据英国公共卫生局的一份报告,估计英国疫情会持续到明年春季,届时80%(790万人)的英国民众染病,15%的人(190万)可能会住院。对此您怎么看?现在英国的疫情到底有多严重,未来可能会如何发展?


陈若陵:是的,如果根据目前的状况,疫情可能要持续到明年春天,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比如夏季。如果没有新的措施出台的话,或者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或者特效药,疫情一直持续到明年是有可能的。这个判断是根据流行病学原理、病毒的毒性传播力,还有人群的行为学,以及政府的干预政策,这三者计算出来的。


对于疫情将来的发展,我不太乐观,将来的数字肯定是要增加。


从目前来看,英国是5018个确诊病例,233个死亡病例。目前,英国的病死率比中国高。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感染的老年人有的患有基础疾病。现在这种病的死亡率计算都不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英国政府说轻症病例不再做病毒检查,不纳入统计,所以它的分母小了,结果不是太准确。


《中国慈善家》: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提出的群体免疫力策略引起很大争议,针对英国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陈若陵:群体免疫是医学上的一个理论,提出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群体免疫是通过疫苗来进行的,病毒是减毒的。比如预防麻疹,有100个儿童,要有95%的孩子打疫苗,即便5人没打疫苗,麻疹也不流行。群体免疫是放任病毒蔓延,但前提是这个病毒是减毒的病毒,这样最终的死亡率才是低的。


我相信,如果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策略搞错了,他会听民众的意见,听更多专家的意见,他会修正的。


我不认为英国政府在过去一个月采取了足够的措施。

英国人跟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确实不一样,英国人就是要等证据,有的时候就错过时机了。什么是证据?一是从科研方面来的证据,二是从理论方面来的证据,三是从个人体验得来的证据。个人的经验,也是一种证据。


目前,英国政府主要的防控措施是建议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现在已经在做了。比如家庭隔离,英国这边家庭住房面积大,这是一个优势。我认为,政府应实行更严格的防控措施,还应该印一些小册子,或者在网上给予一些详细的指导。


《中国慈善家》:据您观察,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否应付增加的新冠病人?另外,似乎欧美国家对戴口罩这件事也有不同看法?


陈若陵:英国医疗卫生体系有两套系统,一个是政府里的公共卫生部 (Public Health England,PHE),还有一个就是疾病控制系统,放在NHS里。NHS听起来好像只是负责治疗的,但实际上它还有一个部门,就是负责疾病预防的。


现在,新冠病人基本上都在大医院里,分布在重症科和传染科等。随着病人的增加,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会有一点困难和压力,包括缺乏个人保护设备。


西方人不愿意戴口罩,也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这里面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人口密度的原因。确实,一般的口罩不能完全挡得住病毒。但我认为,戴口罩通过阻挡飞沫,至少能够阻挡病毒的数量。1个病毒进来和10个病毒进来,预后可能是不一样的。


欧洲的其他国家,比如德国、英国、瑞典,都是偏向于群体免疫,因为他们的语系是一样的,都属于拉丁语系,从人文科学来讲,思维方式也比较相似。


《中国慈善家》:您认为意大利新冠肺炎病死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陈若陵:在早期,意大利没有意识到病毒严重性,没有认真对待,不采取严格防控措施,例如,机场管制措施,戴口罩、洗手和社交距离。


人群感染率在短时间内猛涨,病人太多,当地医院应附不了,对很多病患者救治跟不上。另外,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慢性病,例如大于的50%老年人有高血压,被病毒感染的老年人容易致死。


因为国情不一样,不是很多欧洲国家实行严格的人员流动限制。“抄作业”也抄不了,把中国的“软件”拿过来了,放在意大利的“硬件”里头,可能不工作,因为这个“硬件”跟中国的“硬件”不一样。


但我认为,意大利应该采取紧急措施,更严格的措施,控制社交距离,增加国际援助,尽可能地降低病死率、控制感染率。


《中国慈善家》:现在欧洲疫情形势严峻,欧盟似乎无所作为。默克尔说这是欧洲自二战后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在公共卫生方面,欧盟有什么合作机制吗?


陈若陵:在医药卫生方面欧盟有合作,比如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 Medicines Agency) 。在公共卫生方面,我个人认为欧盟在慢性病治理方面合作很好,如我参与的欧洲MONICA (心血管流行病学监测与防控)。


在传染病方面,欧盟会有信息互通、资料交流,但面对这样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在各国流行,医疗资源共享的合作较为困难。今后欧盟委员会要在这方面加强,提升对传染病大流行的控制。


《中国慈善家》:近期海外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激增,但也有部分人在回国和留在当地之间举棋不定。您对此有何建议?


陈若陵:如果他们想回国的话,尽可能帮助他们回国。因为一个年轻人待在国外不是很方便,特别是疫情导致恐慌,父母亲在国内也非常担心。


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得到其大学同意并合理安排学习;二是一定要遵守防疫措施,回国隔离14天,不要传播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