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口罩,也是“精準防控”的打開方式

  (作者鄧海建,荔枝時評特約評論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摘下口罩,也是“精準防控”的打開方式|荔枝時評

  竹外花紅,春江水暖。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日趨穩定、防控重點逐漸轉向境外輸入,已有多地黨政領導在公共場合摘下口罩。3月18日至19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到連雲港檢查調研。婁勤儉和陪同視察的領導幹部均摘掉了口罩。此外,安徽、浙江、海南等多個省份的黨政領導也在不同場合,摘掉了口罩“自由呼吸”。這些“動作”在輿論場上引起強烈關注。

摘下口罩,也是“精準防控”的打開方式|荔枝時評

  古人云:“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是最樸素的辯證法。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從“一級”到“二級”“三級”“四級”的調整,社區及道路卡點從“設立”到“撤銷”的變化,乃至於口罩從“必須戴”到“有條件摘下”的轉身……一言以蔽之,都是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在公共決策和市井生活中的動態折射。

  以江蘇為例,目前,江蘇已經全域都被劃為低風險區域,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黨政領導幹部帶頭“摘口罩”意味著,這些地區不僅在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秩序,市民的生活秩序也在有序切換回“疫前模式”。

  時下,多地主政官員帶頭摘口罩一事之所以在輿論場激起陣陣漣漪,乃至讓很多人紛紛點贊,這背後的道理起碼有兩個:第一,“精準防控”四個字可謂知易行難。能否在尊重疫情防控規律的基礎上科學把握防控的發力水平和具體作為,這可能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現實考題。公眾擔心的,是防控的時候“一刀到底”,解禁的時候猶猶豫豫,怕擔當、不作為。什麼時候摘口罩、什麼地方摘口罩,比的不僅是“膽大”,拷問的還有“心細”。能摘口罩,說明防控得力;敢摘口罩,屬於擔當作為。有個細節值得一說,從多個黨政領導摘口罩的會議現場來看,會議廳都較為開闊,與會人員間隔都較大。很顯然,在摘口罩的同時,也考慮了防控的需要。

  第二,復工復產很要緊,“復生活”也很急迫。這段時間以來,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取消妨礙復工復產的不合理規定,讓更多務工人員儘快返崗,有活幹、有錢賺”,到各地主政官員走進商超、帶頭“下館子”,所思所想、所議所決,除了生產端的復工復產之外,同等重要的還有消費端的“復生活”。帶得了貨、賣得出貨,才是最硬核的抗疫情、促生產、穩就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口罩不僅是防疫的資源,更是當下生活狀態的隱喻。摘下口罩,恢復的不僅是自由的呼吸,還有蓬勃的希望與信心。

  風雨悽悽的冬日剛剛過去,滿庭芳菲的春天正在走來。一方面,面對全球疫情嚴峻的現實,面對這場仍在繼續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我們仍然要如履薄冰、慎終如始。另一方面,在決勝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的路上,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還是要只爭朝夕、愛惜韶華,因時而動、精準防控,不掉以輕心、不矯枉過正。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的城市在摘下口罩的同時,無須更多的定語。讓我們一起審時度勢,向著春天前行。

摘下口罩,也是“精準防控”的打開方式|荔枝時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