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前言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鑑戒。同“以古為鑑”,

縱觀過去不論何時,歷史總是會重演,歷史總是會驚人的相似。秦隋興亡, 兼因不恤民力,視人民如草芥,以致眾叛親離,淹沒於農民起義浪潮中。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標誌著自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餘年的紛亂割據局面結束,中國再次迎來大一統,同時隋朝也是歷史上最富庶王朝,期間歷經隋文帝20餘年勵精圖治,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出現了有名的治世局面“開皇之治”,但隨著隋煬帝楊廣的即位,一改其在當太子時艱苦樸素的作風,完全放縱自己慾望,從而暴露出他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的本性,在位期間修建了被後世稱之為“百年工程,千年大計”京杭大運河,於此同時,為了加強多對山東地區的控制以及掌握江南經濟,命人營建了東都洛陽。對外戰爭上,徵調百萬大軍和數以千計的百姓三徵高句麗,在西北又遠征吐谷渾,終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

建立伊始【隋代北周】

隋朝楊氏系出弘農楊氏,是35世楊震的長子楊牧後裔。楊堅自稱是"漢太尉震之14世孫",為北朝望族。其父楊忠是北周十二府兵大將軍,楊忠死後,楊堅繼承其父留下的政治遺產,公元577年,北周一代雄主武帝宇文邕發起滅北齊的戰役,楊堅隨同出征,因在這場統一北方的戰爭中表現突出,從而受到武帝親近,不久之後武帝便英年早逝,隨後即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並於第二年,迫使靜禪讓,建立隋朝。因而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南下滅陳,北降突厥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有意滅陳,以此結束南北割據,實現中國一統,因而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的軍事儲積,使陳損失慘重。並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兵分八路,攻入南朝陳國都城建康,俘虜陳國後主陳叔寶,陳國滅亡,開皇十年九月(公元590年),派韋洸等人南下安撫嶺南,洗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隋朝完成全國一統。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突厥沙缽略可汗因其妻為北周千金公主,以為北周復仇為藉口南下攻隋,採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後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人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不久之後,突厥請降,奉表稱藩。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勵精圖治 ,創開皇盛世

隋文帝楊堅作為開國明君深知民間百姓疾苦,因而在他統治期間力求節儉,不搞鋪張浪費之風,精簡機構,節省政府開支,廢除苛捐雜稅 ,設置穀倉儲備糧食,同時依律辦事,寬簡刑法。

  1. 文化教育方面,大力提倡文化普及推廣,廣泛招致人才,求賢若渴,採取分科考試的方式挑選國家治理官員和各種人才,首創科舉取士先河,廢除了兩晉以來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的世襲貴族九品中正制的取士習慣。
  2. 經濟方面,沿襲北魏的均田制,頒佈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據《隋書.食貨志》載:“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達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隋時,隋廷曾在全國各地修建了眾多的糧倉,著名的有太倉、含嘉倉、永豐倉、太原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這些糧倉存儲的糧食多者達千萬石,少者也有百萬石以上。

可以看出隋朝在文帝勵精圖治的二十多年治理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家財富日益增加,國民人口顯著增長,府庫糧倉充實,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書稱這一盛世局面為“開皇之治”。據考證唐朝歷經150餘年至玄宗開元盛世才趕上隋朝煬帝大業三年經濟水平。

煬帝即位,營建東都,貫通隋唐大運河,三徵高句麗,

隨著文帝楊堅於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去世,太子楊廣即位,後世稱之為隋煬帝。這位在文帝時期,因生活節儉,素有仁孝之名的太子,登基之後,便開奢侈,驕奢淫逸之風,其本人又好大喜功,曾言要功過三皇五帝,比之秦皇漢武,從其為自己起的年號“大業”,就可看出其雄心。只不過他所謂的功業,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因而註定會因暴政,被人民推翻。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易經·繫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山東地區的控制 , 於大業元年,詔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都,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於是移居洛陽宮。洛陽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

三徵高句麗:隋朝時期,佔據東北的高句麗已成氣候,政體已由單一的遊牧政權過渡到二元農耕遊牧政權中,時常侵擾遼西之地,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這在隋煬帝眼中顯然是不允許的,加上楊廣有收復漢朝故土之意,從而使得隋朝三次遠征高句麗。

修建隋朝大運河:煬帝為了加強南北經濟,鞏固對江南地區的統治,即位之初便徵調百萬百姓修建大運河。

正如賈誼《過秦論》所言“仁義不施,攻守異也”,楊廣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時也是對百姓的傷害 ,加上最後遠征高句麗的失敗,更加引起了人民的不滿,終致人民揭竿而起。

關中本位政策失衡

隋唐時期的中國是個皇帝與貴族共治的時代,魏晉時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衍生出“世家大族”以及“關隴集團”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影響著國家政權的走向,楊堅之所以能改朝換代,與關隴集團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隋文帝楊堅推行科舉制雖然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但卻也損害了世加大族的利益,要知道隋唐時期是個貴族與皇帝共治的時代,失去貴族的支持,隋朝統治力量也就薄弱。

科舉制制度誕生的庶族力量顯然在當時不足以抗衡傳統世家大族,隋朝兩代帝王制衡權術的背後,發酵著關隴集團的反擊,隋末農民起義看似有一種當時中國權力重新洗牌的局面,但在關隴集團和李唐皇族的聯合絞殺下熄滅。因而隋朝之後的唐朝也是貴族和皇帝共治的時代,只不過唐朝用時間和科舉制,慢慢消融了關隴集團這股勢力。

“盛極一時”的隋朝  何以渾然倒塌


總結

隋朝的分裂乃至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隋朝暴政,視人民如草芥,大興土木,傷民傷財,同時統治者又好大喜功,不斷對外進行戰爭,造成國庫空虛,民怨沸騰,以致動搖國本。二是統治者內部得分裂,關隴集團和隋王朝之間複雜微妙的利益關係,此起彼伏的貴族反叛令他始料未及,最終在關隴集團的反叛聲中隋王朝就這樣走向覆亡。因而隋王朝因關隴集團而興,也因關隴集團而亡。

參考文獻 《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