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子夏故坛


古人们在聊的“骚”,和咱们今天聊的“骚”不是一码事儿!

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天空中,屈原这名字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明星!端午节快到了,这个节日的起源,最初就是为了祭奠屈原,传颂他的爱国精神。当然除了爱国,屈原留给我们的还有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他所开创的“楚辞”乃是唯美诗歌文化的先驱,而《离骚》无疑是其声名最盛的代表作!可与《诗经》并称“风骚”!

知识点来了啊,所谓“风骚”最初可不是拿来形容人的气质的,而是指代咱们古代两种主要的诗歌表现形势,风指的是《诗经》的“国风”,“骚”则指的是《离骚》所代表的楚辞风格!

简称:“骚体”!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为何他的诗集名字是《离骚》?“离骚”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的确难懂,而且很难想象它和诗词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不妨从古代的角度出发探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如今的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为古代的造纸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古人一般会在竹简或者是动物的毛皮上边写东西。

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并不是像如今的纸一样,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普遍,所以古人写东西的材料是十分珍贵的。为了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材料中,更加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句子中,一个字可能是代表一个词语,甚至多个词语。

在古文中::“离,丽也”,代表着依附;“骚,扰也”,代表着不安和躁动!

咱咱们结合当时屈原的境况可以有着如下的结论:屈原是楚国人,虽被贬谪偏僻之地,但他依然心系祖国,不愿离去。故曰“离”。而当时楚国奸人当道,国力衰微,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看着国家遭难,屈原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忧心忡忡,坐立不安,故曰“骚”。

这便是“离骚”二字的由来!

屈原一生追求美,无论是政治还是自身还是文学,所以他的身上更是充满了文人的忧郁气质,更经常的在文学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对于一切的情感。

比如在《离骚》里面就有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直白的爱国情怀!

他的诗集主要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国家遭遇的不幸,以及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幸的感慨,而诗集“离骚”正是在题目上表明这是一本讲述自己不幸遭遇的文学作品,里边表达了自己的离别愁绪。


所以大诗人屈原在写自己的诗集的时候,用的《离骚》这个名字对于他本人来说,是非常直白的,而且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离骚》是一部经典,至今我依然将里面的一句话作为学习的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白话历史君


“离骚”本意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中阐述的很清晰,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翻译过来:离骚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击、排挤、妒忌、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屈原愤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丽,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写自己出身的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

写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写自己勇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自己意志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写自己只争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写自己忠贞: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写自己勤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写自己刚毅不屈: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让世代华夏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志士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一点浩然气66


说实话,”离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名家学者莫衷一是。

总结起来有几种观点,还比较有道理。

01

近现代一次精彩的辩驳:离别说很难成立。

曾经很多人认为“离骚”就是“离别”。还有人用《离骚》原文中两句诗来说明,认为屈原已经解释过了: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朱季海先生在《楚辞解故》里面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批驳,有意思的是其论据用的也正是同样的诗句。他说,屈原既然说“不难夫离别”,说明屈子之愁有大于离别者。

这种辩驳可以说一锤定音,很难去争论,所以离别一说基本被淘汰了。

02

王逸和司马迁的解释比较容易接受

汉代学者王逸对《离骚》的注解说:

离,别也;骚,愁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和王逸都认为“骚”是忧愁的意思,不同的是王逸认为“离”是离别,而司马迁认为“离”通“罹”,意为遭受。

但两人其实都认同,“离骚”就是屈原被放逐之后的忧愁。这种说法通俗易懂,也比较合理,容易让人接受。

03

有一种带有情感的解释,对屈原的形象有不同观感

有人把“离骚”解释成“牢骚”,认为“离”和“牢”其实是同一个字,只不过是楚地方言的差异。所以《离骚》一诗就是屈原在发牢骚,表达自己的怨恨。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是比较有名望的学者。

苏辙《次韵子瞻见寄》:

贾生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这么认为。

除此之外,像写《汉书》的班固也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愤怼沉江”,《离骚》就是在发牢骚,抱怨楚王昏庸的。

以上几种说法,除了“离别”说在近现代被否决之外,都有一定的人信服。

造成这种分歧其实就是因为楚语的失传。汉代朱买臣据说会读《离骚》,但之后诵读的方法就失传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知道当时的楚地方言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所以不仅是含义有争论,对里面很多词汇也是有不同解释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离骚》这篇长篇政治抒情诗,由于作者屈原离我们年代久远,加上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致使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目前存在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一是对篇名“离骚”的释义。

这篇政治抒情诗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书上给出的释义是:“‘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离骚”是何种意思,各朝代的文人学士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一直悬而未决。我找到了五种不同的释义进行对比,总结起来,大概是这五大类:“遭忧”说、“别愁”说、“隔骚”说、“牢骚”说、“古曲名称”说。

1.“遭忧”说

这种释义说法,以班固为代表。

班固《离骚赞序》:“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班固认为,屈原因为爱国尽忠,而被君王怀疑疏远,所以内心痛苦忧愁,从而写了《离骚》。“离”就是遭,骚,就是忧,屈原是想告诉别人,自己承受了不白之冤,所以才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其实班固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因为在《离骚》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离骚》中说“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復修吾初服。”

这句话是说,向君王进言没有被听取,反而遭受君王的责难并获罪,那我只好退到山间林野,重新修养德行了。

这可以作为班固“遭忧”说的内证之一。然而明代汪瑗在《心睦辞集解》中驳斥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如果因为遭受忧愁而作《离骚》,那二十五篇都总称为《离骚》好了,干嘛还要叫其他的名字呢!

其实汪瑗所驳斥的,有点道理。

2.“别愁”说(因离别而忧愁)

这种说法,以王逸为代表,他在《楚辞章句》中说:“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王逸认为“离骚”是因为自己被放逐,而产生愁思的意思。

王逸的说法,被近代学者钱钟书质疑,钱钟书在《管锥篇》说,王说“离”是“别”,是对的,但是解释“离骚”是因为离别而产生愁思,却是不对的。

他认为,“离骚”就像有些名字中的“弃”、“去”、“送”、“遣”等,是想要摆脱或者躲避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摆脱忧愁,告别忧愁,而不是因离别忧愁。

我觉得钱钟书说得对,在战国时期,这些有学识的人,往往会选择良木而栖,对离别并不是十分敏感,特别是策士、谋士、武士。

3.“隔骚”说

这种说法以清代学者戴震为代表,他在《屈赋音义》中,从训诂的角度,做了一番考证:“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盖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以《离骚》名篇。”

他认为“隔”是指遭受谗言而被离间,《离骚》便是被遭到里间放逐,而心中忧愤。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没有被采用了。

4.“牢骚”说

这种说法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屈原赋校注》里,认为“浶骚”是“离骚”的转音

,意思是心中不平的意思。这种说法,现在也没有采用了。

5.“古曲名称”说

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游国恩,他根据对《驾辩》、《劳商》的考察,发现这两个都是楚地的曲名,因为“劳商”和“离骚”是双声字,他猜测“离骚”可能是“劳商”的转音。

萧兵在《楚辞的文化破译》里提到,《天问》里的阳离就是鸟名,有些楚国人崇拜鸟,以鸟为图腾,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以“离骚”作一只鸟的悲歌,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些大学者的解说,有理有据,真的是神仙打架,谁也不让着谁。从我的角度,我比较赞同遭受忧愁,想远离忧愁的说法和古曲名称说。原因如下:

第一,“离”在古代是通“罹”的,而“罹”本来就是遭受不幸和苦难的意思,一个人因遭受苦难而产生愁思,并且想要躲避愁思,这种趋乐避忧的本能是古今共有的,屈原有,很正常。

第二,战国时候的楚国,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被浓厚的原始文化包围着,他们把对天空中的鸟当做图腾,进行歌颂,也是常有的事情。况且,在南方苗族人口中,“骚”的发音类似与“sae”这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歌曲’的意思,这与游国恩的说法和相似。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确切地来讲,屈原写的诗都各有名称,而不是屈原写的诗都叫《离骚》。文学中有一种说法是“风”“骚”,“风”是国风,是《诗经》的代称,“骚”是《楚辞》的代称,它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诗歌样式,我们称之为“骚体”。

关于“离骚”的释义,我知道的就是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欢迎批评指正!


书文小品


古今措大们对"离骚"的解读都是狗带嚼子胡勒,正解是:"美丽的躁动",离,丽;骚:躁动。合二为一,就是美丽的躁动。

直白说:离骚,就是指″我美丽的祖国,故乡,正在躁动和不安中"。

屈导师之所以写《离骚》,一方面反映了灵钧同志对自己美丽故乡透彻心髓的爱恋和发自肺腑的赞美,带有强烈乡愁情愫的政治展望与艺术抒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故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担忧和不安,中间,隐隐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境况的丝丝幽怨。

多读几遍屈原,你就不得不承认:以上才是"离骚"一词的正解。


文刀沐子


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都已经过去了二千多年,但这个“争议"似乎还会再延续下去。


首先,屈子在诗辞方面发明一种“骚体诗“,人们常常将他的诗与更古老的《诗经》相提并论,并创造出"风骚“一词,风骚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是一种风骚,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大起来也是一种风骚。

当然,市井之徒,骚姿弄首,人们也称其为"风骚“,不过这就得加上双引号了。

屈夫子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有粽子。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等等。


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的是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拼搏精神。可是我们的相邻小邦棒子国,却把《端午节》给剽窃了去,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在吃着美味的粽子,享受三天大假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死后,用何颜面去见屈夫子在天之灵。

在精神方面屈夫子留下就更多了,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成白话文说就是,目标很长远,道路很曲折,我会坚持不断的追求。正值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屈子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对待如何为人处世方面,我认为屈子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亮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

屈原为国而死虽过去了二千三百年,其精神之光,却给我们中华文明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我们年年都在缅怀、追思屈子,我们似乎都仅仅于感动于他的以身殉国,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眼光去看这件事,我认为,不如说是在以身省(xǐng)国。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后辈子孙,自已的国家如不强大,终有一天"八国联军",甚至“百国联军“就会再次欺上国门来。

《离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朋友们引经据典说了很多,但,我认为用现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离:离开,告别;骚:牢骚,骚动。

我这么解释,肯定会遭吐槽,但如果我们根据屈夫子的经历来分析,其实是不难得出答案的,屈原屡受排挤、放逐,他的心中方抱负得不到施展,眼见楚国一天天被秦国蚕食鲸吞,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永离浮华骚动,将自己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此,屈夫子才能、才会写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楚辞》写的是长江流域的民风,而《诗经》写的则是黄河流域的民风。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截了当,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南方与北方文学的不同


《文心雕龙.辩骚》: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杨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也。詹安泰也认为离骚既是楚语方言所谓牢骚。我个人观点比较认同第一种意义,即离骚有远离忧烦之意。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我用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来作结尾,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限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


四宝斋


“离骚”本意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中阐述的很清晰,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翻译过来:离骚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击、排挤、妒忌、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屈原愤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丽,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写自己出身的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

写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写自己勇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自己意志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写自己只争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写自己忠贞: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写自己勤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写自己刚毅不屈: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让世代华夏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志士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李永忠


我是@王官令仪话文史,我来为你解答。

“离骚”的意思,就是遭遇忧患,离人的忧伤。这个解释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之所以把他的诗篇称为《离骚》,是与他的理想抱负和不幸遭遇密切相关的, 《离骚》是一首近2500字的长诗,诗的主旨就是屈原的崇高理想得不到实现,遭遇被贬后表现出的深深忧患。由于诗体灵活不拘一格,与先秦时《诗经》的风雅颂形式不同,也因此形成了骚体,成为了一种辞赋文学体裁。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出身高贵,主张“美政”,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屈原时,楚怀王主政。楚怀王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曾大败魏国,攻灭越国,扩充了疆土。但到了中后期,楚怀王任用奸臣子椒、子兰、靳尚等,宠爱郑袖,听信谗言排斥屈原,使得国家迅速衰亡。

屈原被达官贵族排挤,被楚怀王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怀王也因为误信秦说客张仪的说辞,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被秦国扣为人质,后死在了秦国。

后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听闻后,悲痛不已,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时年六十二岁。

《离骚》就是在屈原流放期间写的,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了这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不仅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而且还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来的文人骚客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用第一人称写成,分几部分写了自己从出生到努力奋斗、追求,从受楚王信任到遭遇排挤、贬黜,从矢志不渝到满腔悲愤,从寻找出路到深刻反思,从上下求索到没有出路,他的所有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苦苦求索又没有结果后,屈原陷入了苦闷与徘徊之中。最后,想出游又眷恋故国的他,满怀悲愤地选择了以死殉国,“追随彭咸归去!”

在《离骚》中,屈原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如大江大河一样奔涌而出,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他用“香草”“美人”比喻贤明的君主,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党人的作乱下,他的理想破灭了,他愤而赋诗,随有《离骚》。

刘安《离骚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所以说,《离骚》是将屈原颠沛流离的人生和汪洋恣睢的艺术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一部自传体抒情诗,虽然以忧伤为基调,但处处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

骚体文学,始于屈原

骚体作为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始于屈原的《离骚》。

宋代著名史学家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范式,自成一体。

在屈原之前,先秦文学基本奉《诗经》为圭臬,诗短小精悍,以四言为主,精于韵律,合为时事。到了屈原的时候,他将强烈的个人感情熔铸到诗歌作品中,突破了句式和篇幅的限制,把抒情发挥到了极致,诗中容纳了更多的意象和情感。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写的《离骚》开创了一代新风气,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吟唱的《诗经》时代进入了一个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他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后来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因为屈原的独创性,后人也将《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对汉赋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王官令仪话文史


午后风作宜读楚辞,珞历伴君浅析《离骚》。

“离骚”何意?

解读《离骚》最有名的当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的解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所以“离骚”当以“离别的愁思”解。

随着时代迁进,“骚”自成一体,亦可解为文体。

而“离”者自带有离别之意,离别的愁思。

如何解读《离骚》

且先瞧一瞧屈原为何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

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著《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诗经》到《楚辞》开辟了一个新格局。


所以《离骚》是由屈原所作,但屈原写的诗篇并不都称为《离骚》。

屈原的诗作乃千古绝唱,篇篇精彩,但首当其冲的当属《离骚》。

《离骚》精彩绝伦,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屈原在其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还有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具有自传性质。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卓越的,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

全诗共2489个字,习惯按两小节一句将其分隔为188句,按主旨分为五段来解读。


读《离骚》,且看一看屈原的“自画像”。

此处所说的“自画像”带上了引号,因为屈原在《离骚》开篇写了自己的生平,

做了简略的人物画像,而并非真正在作画。

屈原在《离骚》中自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阳:上古五帝中颛顼的帝号。颛顼生于若水之野,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苗裔:是指后代子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屈原所言不虚。

顺带地,屈原将自己的生辰八字都透露出来了,

“惟庚寅吾以降",寅年、寅月、寅日,很难碰到一起。

《离骚》开篇屈原的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的模板极好,

屈原以自己的贵族血统自豪,也为此身负使命感。

以下屈原的四张画像都出自名家。


屈原为何作《离骚》

读《离骚》之前,且先读一读史记《屈原列传》。

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位奇人,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十岁时,司马迁游历山水到过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

而到了往年因李陵一事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在狱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史记》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就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

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颇为相似,同样是才高八斗,

同样是因忠被贬,同样是郁郁不得志,却在文学上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屈原列传》一文极为优秀,对屈原其人其事描述得非常精妙。

写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然“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写《离骚》的因缘。

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遭嫉恨而被贬而作《离骚》,

虽初心不改,终壮志难酬。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

国家危难,屈原屈原被贬后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然而怀王对内迷惑于郑袖,对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兵败地削,客死于秦,历史从来不缺少故事。

其间的故事每一段都精彩且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身在外,却依然家国天下,忧思难当。


可以想象:屈原在最后呼道:“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是何等悲凉。




珞历


“离骚”按字面来解的话就是离别的愁思,“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

但提到这个词必想到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他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自己的身世、遭遇,心志为情感表达,为世人留下了巜离骚》的经典之作。

离骚也泛指词赋诗文、曲名,现在屈原作品的总称也叫巜离骚》。

一,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出生在楚国丹阳秭归,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

年少时就志向远大,博闻强识,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委以重任,参与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却遭贵族排挤诽谤,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空有满腔热血和爱国情怀,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楚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怀着满腔悲愤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世人为纪念他,每年端午节老百姓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投入汨罗江,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追思。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被称为“中华诗祖”,他主要创作了巜离骚》、巜九歌》、巜九章》、巜天问》。

他的巜楚辞》和巜诗经》并称“风骚》,所以屈原也被誉为“辞赋之祖》。

他的巜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始,所以屈原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早在50年代,世界和平组织就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了。这位逝世已经2000多年的伟大爱国诗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屈原与《离骚》

中华民族以文学著名于世的第一位作家当属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体也被称为骚体。

巜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热情以及自己的生命写就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几乎是诗人全部创作的重点。

诗人在2000多年前用抒情长诗这种独特载体,抒发了理想,倾诉了爱国情怀,也渲泄了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与古闷。也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立场。

从诗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屈原。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以至后来国破之后,屈原悲愤投江就不难理解了。

巜离骚》的前半篇诗人倾诉了自己对楚国命运和底层老百姓的关心。反复表述了自己对国家革新政治的期望。虽身处逆境也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定意志。

后半篇则是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屈原在诗中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和大量的神话传说。

通过浪漫丰富的想象表现了自己强烈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伟大的诗人屈原开创了离骚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后世把屈原写的所有的诗篇统称为巜离骚》。

有书君在这里摘抄其中几句,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也摘录自己喜欢的诗句参与评论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