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本文針對當時初中課堂中經常出現的學生逆反心理,如“牴觸”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各方面原因,提出自已的解決方案,來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家長早知道,孩子叛逆不容忽視?否則後果嚴重

我國有悠久的文化教育歷史,“尊師重教”“師道尊嚴”是其幾千年傳統教育的代名詞。在我的腦海深處,總沉積著類似這樣的畫面:“私塾先生擎著厚重的戒尺監督學生背書,發現某個學生聲音太小,戒尺便突然打下去,而學生沒有絲毫的不滿和反抗,而是恭恭敬敬地向老師道歉。實際上,他並非偷懶,而是身體欠佳。這樣的故事畢竟太久遠了,學生對教師的畢恭畢敬,言聽計從,早已被塵封在歷史中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類似於這樣的故事:一位初中班幹部不注意聽講,教師為促使其聽課,便讓他用“以身作則”造句。在他思考之際,老師說:“班幹部應以身作則,上課要注意聽講。”誰知,學生立即回敬了一句:“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學生應以身作則,不該挖苦諷刺。”於是,教師氣得面紅耳赤,大喊:“站著!”,而學生則滿不在乎,絲毫未動……實際上,這就是目前,初中課堂上時常發生的師生的“牴觸”現象。其存在之普遍,讓教師在大傷腦筋之餘,不得不嘆息:“現在的初中生太難教了!”更讓他們不解的是:為什麼“牴觸”多發於初中課堂?老師都希望學生有好的前途,而有的學生為什麼不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為什麼要和教師相“牴觸”,對著幹呢?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樣處理呢?

我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哲學層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教師與學生是班級授課制中的一對共同體,是教與被教,管理與被管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產生矛盾是必然現象。但這種矛盾又不同於其它領域的“對抗”,具有教育教學活動的特殊性,如果任課教師能正確處理這種非對抗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會得到轉化。

二、心理學層面:

1、學生角度:

心理學研究和我們多年從事教育的觀察告訴我們,初中生的年齡處於13歲至20歲是青少年生長的第二個關鍵時期。這時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已經形成,而個性發展並不成熟,在他們心中有著幼稚與成熟,幻想與現實、高知識與低識別力、依賴與獨立等種種心理矛盾,正處於心理不成熟階段。他們逐步擺脫兒童時期的天真、幼稚、依戀與順從,開始有了自已的獨立的思考和見解,自我意識增強,有強烈的自尊與自主的願望,不願受到約束。隨著心理的變化,生殖器官的發育,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因此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又具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尤其在異性面前,表現的更為明顯。生物發生論者格塞爾又認為:11—15歲的人的心理特徵具有:反抗與好爭吵的特點。在課堂中的表現常為:學生不服從教師的管理,“讓我站著,偏不站”“讓我讀課文,偏不讀”。有時師生之間唇槍舌戰,矛盾升級。

2、教師角度:

首先“尊師重教”“師道尊嚴”是其幾千年來的傳統。在我們教師的腦海深處根深蒂固,總沉積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怪念,學生應該絕對服從,不能有絲毫的不滿和反抗。其次教師也愛面子,當面頂撞我,不把你制服從,以後我還怎麼教課。

大多數情況下是教師感到委屈,我是一片好心為了你們的發展,認認真真地備課,精心地給你們上課,你們居然還不認真聽,太不懂事了,太讓人傷心了。有時個別教師不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無原則地捧愛"好生",從而滋長了他們任性,自傲的不健康心理;有時個別教師歧視、拋棄"差生",說他們"像豬似的","比豬還笨","灌鉛的腦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你笨的人了","生來就不是讀書的料,還有臉往這兒坐","你要能有出息,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等等。這種訓斥、謾罵、譏諷、嘲弄,極大地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他們的情感,損傷他們為人的尊嚴,致使"差生"在課堂上與教師對抗。教師對學生過分的愛,用"恨鐵不成鋼" 、"寧給好心,不給好臉"式的強制或壓服學生。這種過分的愛,最易傷害學生的自尊或人格,也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或牴觸;有的教師缺乏良好修養,性情急躁,容易動火發怒,感情用事,不講場合,不顧後果,一遇不順心的事或心中有怨氣,就遷怒於學生,如果遇上性格強的學生矛盾就出現了。

3、個性層面:

個性氣質即是指人們常說人的脾氣,在心理學中專指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的總和。他是人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徵。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論及的人群中存在的四種氣質類型——包括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

在我們的教育群體中,不管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本身,都會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現出自己的氣質特點,從而形成在同一活動中,不同的心理反映的形式和程度。例如,同樣是處於一種困難的事情面前,四種不同氣質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面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選定了了四名不同氣質的人,去觀賞他們具有同樣熱情的戲劇,又故意使他們遲到,並攔住他們必須等中間休息的時候才可以入場。這時膽汁質的那一位管理人員大吵大鬧;而多血質的人卻在想著怎麼樣躲過管理人員,找到入場的辦法;粘液質的人只是站在那裡等劇場休息時入場,他堅信劇場的規定是不容改變的;而抑鬱質的人只是站到了角落裡,怨天憂人、哀嘆自己命運不濟、進而又聯想起自己諸多的曲折,而這些曲折對他人來說尤其是對多血質的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挫折,那時也同樣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映。作為教師如果能在瞭解了不同學生的氣質特點之後,施以不同方式教育,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因為犯了同樣的錯誤,不問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其教育的效果只能是零。因為如此處理可能對多血質有教育作用,對抑鬱質者可能造成心理損傷,而對膽汁質者有可能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對粘液質者則有可能傷害他的上進心等。由此自然會造成教師自身形象和師生感情的傷害,影響未來的教育活動。

三、社會層面:

1、家庭方面:

獨生子女增多,孩子們常常成為家庭中心,由於家長過分的溺愛嬌慣或家長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龍,達不到即簡單粗暴的打罵等等,這些違背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教育造成他們的心理不平衡,和嚴重的逆反心理。

2、社會方面:

我國正處在商品經濟發展時期,升學就業競爭的壓力,青少年缺乏思想準備,很難適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青少年社會經驗不足,很難應付;不健康的文學藝術的影響,黃色書刊的毒害,青少年識別能力差,很難抵制。複雜的社會問題對思想比較脆弱,心理素質較差的青少年來說是很難應付的,出現厭世情緒,厭學情緒,玩世不恭情緒,生活缺乏理想和目標,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追求呈現盲目化。

因此,針對初中學生的牴觸現象,學校和教師必須理解學生,要引起重視,但不能大驚小怪,教育方式要和風細雨,不能急風暴雨,要引導要疏導做過細的德育思想工作,不能強迫命令,加強德育工作還必須向深層次進展,即必須加強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針對以上幾方面原因,我認為解決初中課堂中學生“牴觸”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學生方面:

1、 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學生的自我意識已開始成熟,能夠進行自我估價,自我檢查與自我監督,並能評價他人的行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自覺抵制來自家庭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的侵害,就能科學地分析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冷靜地、妥善地對待這些事情,就能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思想反應的失常,就會減少課堂上的“牴觸”。

  2、 教育學生要樹立集體觀念和集體融為一體,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

  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與同伴正常友好交往,可使心情振奮。特別對內向的青少年,更應該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以防孤獨、抑鬱影響心理健康。

  3、教育學生要有規律的生活

學校和教師應適度地安排學生的學習份量和學習時間,保護學生的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教師、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要恰當,不可偏高或過低。教育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學習休息要安排好,生活要有規律,專時專用。學習時埋頭苦幹;休息時愉快得體,這樣產生一種節奏感,消除忙亂,有益於心理健康。反之不規律的生活,使人心慌意亂,情緒不寧,會有損於心理健康的。

4、 教育學生要有自知之明和自我調節能力:

  要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解自己身體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做事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教育他們既要高標準,以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又不可好高騖遠,教育學生懂得人生在世不能事事一帆風順,生活對誰都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否則容易受到挫折,產生心理衝突。不斷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教會他們在學習、交往和生活中,克服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學會自制、自信、自省,實現自我教育,使學生內心建立起"道德法庭",自己能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公正評判,正確辨別善惡美醜。鍛鍊他們的自控力、耐挫力和毅力。

  二、教師方面:

1、有堅定的自信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無論是順利,還是遇到挫折,都要充滿自信心,毫不動搖,千萬不可把自己灰心、沮喪的情緒帶進課堂感染學生,更不能把火灑在學生頭上。

2、要有穩定樂觀的情緒。

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已的情緒,充分認識到初中生存在諸多問題是正常現象,矛盾性普遍存在的原理,不能在學生面前表露出自己的不穩定情緒,更不能當著學生面有不當的言行。對調皮學生的惡作劇要保持鎮靜、沉著,並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穩重,注意自己的身份。

3、表現出對學生期待和信任的態度。

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語、表情、舉止行動表現出對學生的期待信任的態度,使學生充滿信心,並能嚴格要求自己,暗下決心,不辜負老師的期望。切忌對學生苛責、譏諷、體罰、變相體罰,從而引起學生的不信任和反感。事實上如果老師喜歡某些學生,對他們抱有期望,經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學生常常會如老師所期望的那樣有所進步;反之就是另外一樣。這種影響叫做“教師期望的效果”,因為凡是教師寄予期望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愛護與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習和行為,反之正好相反,學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教師還必須本著全員育人的原則,不能對待學習好的學生一個態度,對待學習薄弱的學生一個態度。

  4、教師要嚴愛結合

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該批評的時候就批評,該含蓄的就含蓄,有時候“後退一步天地寬”。同時教師要多關愛學生、多和學生交流,尤其是性格孤僻,內向,單親家庭的學生。愛產生信任,信任產生交流,交流產生和諧,和諧產生完美。在不斷的交流中,教師要適時適量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下面我根據經驗列舉幾條課堂中需要注意的幾點:

①教態親切隨和,使學生感覺你在跟他象一個老朋友一樣在交流、探討知識的奧秘;

②每當你要提問,需要學生單獨回答或表述一個事情時,要有學生能夠比較滿意回答的把握,實際上你是在給予他一次展現自己風采的機會;

③當你發現學生未能令人滿意地回答出你的問題時,要從教師自己這方面找原因,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示或臺階,避免學生產生“丟醜”的心理;

④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未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時,你應當以不露聲色的方式暗示他停止正在做的與課堂活動不相干的事情;

⑤當學生作業或測驗完成得不好時,你應及時並心平氣和地與他一起分析原因,既體現出你的焦慮心情又不失對他的期盼;

⑥象避免刺激性語言一樣,避免過多地讚揚學生。濫用讚揚之辭會適得其反。更多的時候應用表情和身體語言表示你的讚賞;

⑦對於學習好的學生,適當地給予一些挫折教育是有好處的。一方面高標準嚴要求,另一方面特意安排少量的難度大難以完成的課堂訓練,使他們感到山外有山,永葆銳進之勢。

總之,通過師生之間的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共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課堂中“牴觸”現象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