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銀行的APP使用率為何不高?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開



小得你


這是因為:1.目前微信和支付寶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保持幾億人在用,使用起來方便快捷,而且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主流支付方式是可以和各大銀行互相轉存的。微信和支付寶技術成熟,功能完善,受全民追捧,小到兒童,大到六七十擺攤為生的老人都會用。

2.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每個月的月光族比比皆是,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是沒有多少銀行存款的,而且相對來說,支付寶和微信的理財產品收益比存在銀行的活期儲存要高,在微信和支付寶,你每天都可以看著自己的收益在一天天增多,感覺錢就是牢牢的攥在自己手裡,有踏實的感覺。

3.目前各大銀行的手機客戶端APP都還不能做到直接掃碼支付,相比起微信和支付寶的確有不少差距,可能今後會開發出來,但是就目前來說,主流支付方式還是微信和支付寶,而且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輕易改變。






小布丁在進化


主要原因是像支付寶,微信,還有云閃付之類的快捷付款方式太方便了。加上有些用戶手上不止一張銀行卡,多的得有十張八張,要是每張銀行卡都下載一個app,不僅先用手機沒存,為了安全考慮也必須不能使用同一個登錄密碼,對於一個經常忘記密碼腦子不靈活的我來說,銀行app不常打開,容易忘密碼,太費腦子了


湘南寶媽記


銀行APP使用率不高其實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銀行APP的使用範圍太小,幾乎所有商超和小販都不支持線下支付和麵對面支付。

其次,銀行APP的使用過於繁瑣,轉賬之類業務往往要輸入手機號、手機驗證碼、付款密碼,甚至會要求輸入身份證號……

再有,銀行APP重複率過高,一家銀行往往有多個APP,讓銀行無所適從,索性不用。

最後就是銀行APP的功能過於侷限銀行業務而不是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實用性不大。

正是如此,銀行APP才不討喜!


梁溪風


1家銀行8個APP,該“減肥”了


“你想買理財產品的話,請先下載註冊我們銀行的APP。”每當走進銀行,這樣的場景極為常見。近年來,為了增加獲客,手機APP成了銀行爭奪流量入口的主戰場。不過,銀行業從“卡時代”走向“APP時代”之際,一個銀行多個APP,功能交叉重疊,霸滿用戶整個手機屏幕的同時,也影響了用戶體驗。業內人士認為,銀行APP應該在不影響主體業務體驗的基礎上,儘量做好減法,為用戶帶來實際收益。


一個手機裝近20個銀行APP


一年卻用不了幾次


“每買一個產品,就下載一個APP。”杭城的李女士告訴記者。最近,她又想買一款某銀行的大額存單,想不到要下載該銀行的兩個APP才能買。


“先要下載它的銀行APP,再下載它的直銷銀行APP,不然就沒辦法買產品。”李女士說,因為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利率不同,這兩年當中,為了買點收益略高的理財產品,她手機裡的銀行APP已經裝了11個了。


除了這些買理財下載的APP,她還有8個銀行APP,其中僅一家國有銀行她就下了3個APP,“其實這些APP也很雞肋的,一年也用不了幾次。”李女士抱怨說。


實際上,這不是李女士一個人的困擾,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的評測,21家銀行針對境內個人客戶開發的APP數量高達80個,平均每家銀行就有3.8個APP。


手機銀行矩陣式發展

服務全覆蓋 用戶並不多停留


得用戶者得天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已成銀行發力金融科技轉型的突破點。


近期不斷有市民向記者表示,各家銀行推出的手機銀行APP數量實在繁多,甚至一些主流商業銀行APP覆蓋社區、支付、汽車金融等多個場景業務,堪稱“全家桶”。以某上市銀行為例,除了其官方APP外,還有針對購物、生活、信用卡的總計8個APP。


“好幾個銀行APP都在做電商,也都有接入社保等服務,實際上我們不會去用它。”90後楊小姐說,除了用於收取工資、還信用卡、投資理財,銀行APP對她來說沒什麼特別作用。


據杭城一家本土銀行信息技術部的主管介紹,目前國內銀行APP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部分:一是將部分傳統銀行業務轉到移動端,包括轉賬匯款、借貸、投資理財、信用卡等業務,可以同時面向對公和對私客戶群。另一部分是生活服務功能,主要是與生活消費場景相連接,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購物消費、生活繳費、社交以及社保、醫保等,這部分業務主要針對零售客戶。


上述主管稱,有些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競爭、定位不清,也導致了銀行APP冗雜現象。而整體來看,目前多家中小銀行的手機APP活躍度並不高,從用戶規模、粘性、用戶活躍度來看,這些銀行的競爭力偏弱。


銀行APP應做減法

吸引細分人群主動下載


“其實在我看來,很多銀行的功能用一個APP都能搞定,多弄幾個APP沒太大意義,還影響體驗。”杭州濱江一家為銀行提供IT外包服務的公司技術主管孫先生說,越來越多的概念和體驗被塞進銀行APP中,用戶體驗反而適得其反。


無獨有偶,近期,中國電子銀行網聯合“CFCA兼容和性能測試平臺”對65家城商行手機銀行進行了兼容性和相關性能方面的測試。測評結論認為,銀行APP應該在不影響主體業務體驗的基礎上儘量做好減法。


“很多中小銀行如果是要爭奪零售用戶,那完全可以藉助一些流量大的平臺,像在微信小程序上面將自身的業務嵌入進去,沒有必要都開發APP。”杭州一家農商行高管說。


也有專業理財師認為,銀行在對APP減肥的同時,也要集中資源,開發其他平臺沒有的、專屬的產品才能有效抓住用戶。


第三方理財平臺的分析師郭先生認為,有些銀行針對細分人群開發專門的理財APP,或是為銀行做加法的明智之舉。比如中國銀行針對中老年人群的理財APP“中銀養老寶”,興業銀行財富管理APP“錢大掌櫃”主打開放平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能為客戶帶來收益的APP,不但為銀行增加競爭力,也會吸引客戶主動下載,這是銀行發力金融科技的好方向。”


那年那些事er


很不方便,第一銀行那麼多,你要下載好幾個,點進去後頁面簡潔話,跳轉都不如支付寶,今點這個進去輸入賬號密碼,明天那個很煩,支付寶可以把所以行綜合到一塊兒,但是轉賬有收費,如果大額手機轉賬可以用下手機銀行。


老馬閒談


什麼東西使用率高?操作簡單,服務快捷,人們經常使用。微信和支付寶是現在兩大支付平臺,只需掃碼就能立即到賬,為什麼還要用銀行app,而且銀行這幫人跟大爺一樣,服務太多差,效率低下,除非大額轉賬或者有規定的,要不誰用。


天天叫你起床上廁所


複雜使用不方便


自然終結者


首先APP優化有待提高,用戶體驗極差,登錄界面的反人類設計,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銀行APP的軟肋,另外各類的扣費,比如短信通知收費,不主動取消就一直默認開通,售前到售後都需要加強,試問現在這種短平快的節奏,誰會用呢?


文武小菜雞


不僅是銀行,國有背景的公司都是這樣,如通訊上的:移動,聯通,電信 。能源上:國家電網,廣播電視上的:央視,廣電,再說交通上的:火車訂票系統,在互聯網公司上班的IT精英們看來它們做的APP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僅在軟件製作上,易用上,穩定上還是操作,美化上都是比較差的。。。。不知道這些公司負責APP製作上的人都是什麼水準,投入了多少費用,做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應用,有些功能還不能正常用,有些直接時好時壞,有的說明說的不清不楚,除了他們自已明白,別人都看不懂,誰讓解釋權都在他們那裡呢,只能希望引起重視,多多改進吧,別總整的APP應用好像落後了時代幾年似的,沒有實用功能不說,有時連打開都打不開(如國家電力APP,真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