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基建” ?机会该如何把握!

进入3月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之际“新基建”作为一个经济热词突然闯入,那么异常火爆的“新基建”究竟为何?又能为当前城市建设带来什么呢?

“新基建”---新风口

为了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努力夺回来,各地方纷纷提高基建投资力度,提振经济。在“新基建”这一轮赛跑中,各大城市都纷纷起跑,仅3月就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南京、青岛、长沙、郑州等多个城市发布了2020年的重大项目计划或清单,其中“新基建”成为各大城市项目规划的重点,城际轨道、高铁、5G基站等新基建项目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重大项目清单中。

据媒体报道,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如此高的新基建投入,让所有人不得不相信,这个大风口正在全面到来。

何为“新基建” ?机会该如何把握!

“新基建”到底是啥?

34万亿元“巨款”来袭,一时间使得“新基建”夺尽眼球,但这一概念并不是于近期横空而出的: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了2019年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月21日召开的会议等大会上多次提及“新基建”。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会议召开后这一明确的信号立刻得到了市场反馈,多个城市陆续发布新基建方案。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主要包括了七大领域,即5G基建、特高压/电力物联网、高铁/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与传统基础建设相比,“新”是“新基建”的最大差异点。2008年,得到4万亿元投入的传统基建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领域。发展至今,被称为“铁公基”的它虽然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存在结构性短板,但大部分领域已经过剩,满足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此时,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领域的“新基建”便成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何为“新基建” ?机会该如何把握!

新基建“新”在哪?

据了解,新基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新的地区----指对人口流入地区和人口流出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人口流入地区,可以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以推进扩大基建规模。对人口流出地区,则要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2: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3:新的方式----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避免明股实债等,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4:新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产业发展;

5:新的内涵---除了硬件方面的“新基建”之外,还应加强软的“新基建”,包括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生态绿色基础产业发展等,甚至更宽泛一点,还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等。

“新基建”不是“强刺激”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更重要的是,“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刚刚“破题”,未来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拓展空间。有业内人士担心,“新基建”是不是“强刺激”?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逼近100万亿元,内需特别是消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单靠投资拉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已经不切实际,还需要更多依靠消费的持续发力。

“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基建的边际效用和收益递减。而新型基建以技术创新为底色,既可短期创造就业和增长,也可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的中长期健康发展。”

“传统基建投资中,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而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许多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还关系到长远发展。”万国数据服务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伟说。

黄伟认为,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例,数据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也是“新基建”发展的核心IT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腾飞起到底层支撑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数据中心缺口将持续扩大。因此,加大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基建投资,挖掘数字经济深度、延展数字经济长度,十分必要”。

传统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而“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随着民间投资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远大于传统基建。

新基建”能做什么?

1、行业未来洞察力: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产业,从农业到工业,很多传统产业领域,已经正在推进智能化,“新基建”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正在显现。

中国消费了全球最大量级的猪肉,也养殖了最大量级的猪。去年猪瘟,引发了猪肉价格猛涨。现在,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可以应用在猪脸识别,AI(人工智能)养猪可以更快发现得病的猪,做好隔离和处理,避免大规模扩散。

何为“新基建” ?机会该如何把握!

实现猪脸识别,定位每只猪的身份,就意味着实现从投喂到健康管理,再到育种、宰杀等一系列历程的全程记录,做到了有据可查。

无人工厂或者智能工厂应用到农业这个领域,应用到养牛养猪这样的场景下,既可以降低牛、猪和人的接触,从而预防疾病;同时可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譬如,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系统,在部署完成1年内,可以将养殖人工成本减少30%-50%,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缩短出栏时间5-8天。按照这个算法,假如推广到全行业,可以帮助产业降低超过500亿元成本。这套智能养殖系统包括神农大脑、人工智能巡检机器人、IoT(物联网)的饲喂机器人以及一套SaaS模块。

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等设备,可实时监测猪场内的温度、湿度,精准识别每一头猪并精细化饲喂,实时监测生长情况。包括猪每天的进食量、体重增长、体温、是否生病等等,这些数据反馈给神农大脑,神农大脑可以智能地做出反应。比如,气温太低,可以自动供暖,发现有些猪的体态和行为异常,可以通过SaaS系统及时通知饲养员进行检查,并提供可选的解决方案。整个系统应用到了人工智能、IoT(物联网)、芯片、边缘计算、机器人技术的诸多技术。养猪、养牛、养鱼、养鸡等各行各业,都在借助智能设备和AI算法,重塑整个生产流程。

2、线下线上的融合能力:如何对冲风险、穿越周期

任何产业都有周期。而线上线下的融合,能够在实体经济遭遇黑天鹅时,给予企业和产业对冲风险的可能。

最近,福建福清市市长直播卖货一度成为热搜,直播间甚至有网友留言戏称,“不见市长不下单”。截止直播结束,浏览量超过百万次,推介的福清特色农产品和美食,一度卖断货。此次直播的成功并非突发奇想。早在2018年,福清市就开始与京东合作,形成“产业+互联网+大数据”的“元洪模式”,设计之初就结合了“线上浏览、线下展厅体验”的理念。

故而,疫情期间的“市长直播卖货”,对冲疫情期间无法线下销售、体验的风险,也是线上线下融合逻辑自然的延伸。这并不是单一的品牌案例,而是产业园区在进行经济数字升级之后,实现供应端、流通端、消费端的要素汇聚和流通。像福清这样的食品产业园,可以在疫情中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复苏。不仅福清,2020年3月将有超过100位县市长会进入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代言。但显然,福清能够在前期就形成上下游信息汇聚,线上线下共振,是其能先人一步把握住直播电商契机的原因。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要么是十年前,要么就是现在。这句话,对于“数字化”的落地同样适用。

3、与外界共建共生的能力:如何与上下游共生共荣

我们看到非典过后的电商快速发展,同时也成就了物流的万亿市场。京东物流、顺丰、四通一达等等,都在快速生长。简单说,产业上下游是一条船上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在拥抱改变中同进退,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就在国内物流行业迅猛增长中,还叠加上了另一条增长曲线:物流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基建,去进一步提升效率,这需要“长期主义”的战略布局。智慧物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一旦有更高效的自动化流程,对于传统物流,包括生长于物流之上的电商,将是降维打击。从智慧物流的快捷,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便捷,真正实现了全面的智慧物流升级、数据流通畅、与上下游的无缝衔接、完整的全局考量。物流行业自动化的影响是全产业链的,能够实现从制造到零售,上下游全面整合升级,共生共荣。

4、数字化创新的能力:发现下一个增长点

增长,就在于发现新的客户,创造新的价值。服务业如金融行业,各大银行、券商机构,都在加强手机端的各项服务。譬如,金融领域的“EKYC”,对传统KYC(了解你的客户)进行线上化的创新,解决了金融授信手续繁琐的痛点。

传统KYC(了解你的客户)过程繁琐、高成本且耗时,必须要面对面的操作。而“EKYC”技术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人证比对、活体检测、防Hack、交叉验真以及OCR(光学字符识别)五个服务模块,帮助金融机构在线完成用户身份的实名认证与验真,用户信息实时采录。

当实现远程开户、远程审批、远程协同文档能够确保安全高效,在疫情期间牵动国民经济神经的金融机构,“停工不停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线上大数据形成用户画像,结合人工智能,更好地对大众进行投资相关资讯推送,完成资产配置的建议和管理。

“金融知识图谱”借助人工智能,为风险评估、预测、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搜索等提供技术支撑。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使用短文合成机器人,以及金融知识图谱为大众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市场教育,让普通人也能获得最新的资讯和个性化的投资建议。

何为“新基建” ?机会该如何把握!

新基建到底会如何改变资本市场?

当我们分析新基建改变资本市场的时候,必须要意识到新基建到底意味着什么,面对着全球黑天鹅到灰犀牛的席卷,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都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特别是硬科技所承载的技术进步红利才是当前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个引申到新基建层面,就是以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市高速铁路和城市轨交为核心的全面新投资体系。

这种投资不同于传统的2008年4万亿的“铁公基”投资,而是具有互联网科技边际效益递增的潜能,因此新基建将会是帮助中国经济从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带动整体中长线收益的增加,进一步补足了产业下游互联网经济的短板,从而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乘数效应的激增。那么,新基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为:

首先,推动硬科技生态的全线落地。

如果我们把前互联网时代称之为互联网时代的话,那么当前则从以软件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向以硬件服务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代转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14亿人宅在家的流量井喷让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的重要意义,从中长期看, 中国企业上“云”、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过此次疫情,预计进度还将加快,数字经济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求反而更高。

经过了这次的全民压力测试之后,大量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发现,原来他们觉得都不是问题的基础电子服务都变成了问题,如果没有多年双十一的压力测试,阿里云想要像现在一样满足一千多万企业线上办公的弹性服务器支持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当前的节点之上,几乎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所有人都认识到了硬科技生态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提出了新基建,而资本市场也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新基建上面的根本原因。

其次,5G、芯片、半导体等已经成为新基建的“关键词"。

在新基建之中,几乎所有资本市场参与方无一不把目光聚焦在了5G之上,而作为服务5G的核心,电子行业成为了支撑新基建的最重要基石之一,在新基建的风口之下,几乎所有人都逐渐明白,5G——芯片——半导体这些核心的硬科技就是新基建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所以,在新基建的带动之下,电子行业将会成为新基建产业的先行周期,2019年全中国电子行业涨幅高达73.77%,全市场排名第一,特别是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的涨幅超过了100%,而今年随着新基建特别是5G的全面加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年的电子产业可能比去年还值得关注。尤其是5G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会全面启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电子产业作为5G等一系列新基建的最终承载载体,将会直接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如果一定要问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方向,方向将会非常明确这就是新基建以及作为新基建基础的电子等相关产业。

第三,匹配先行周期的资产配置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很多人都会问,其实说看《人民日报》炒股这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到底买啥?每每被问起这样的问题总让人有些无话可说,对于中国长期以来“轻指数、重个股”的投机观念,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了多次了,千万不要总是盯着个股。大家随便找个老股民,都会被告知,买股票一定要佛系,这是因为个股的黑天鹅事件频发,总会有那些让人看不明白的“幺蛾子”出现,因为个股的涨跌在散户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上往往会给出让人不开心的成绩,“七亏二平一赚”是中国资本市场个股投资的主旋律。

那么,既然知道新基建是风口,电子产业会成为先行周期,我们为啥不能就盯着这个产业板块呢?其实,并不是没有可以考虑的东西,例如,2月10日,天弘基金就推出了天弘中证电子ETF,相比于个股来说,紧盯着板块的指数基金能够更好地让你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那些紧盯着新兴板块的产品,能够更好地跟随核心市场优势点的发展,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的意义则是熨平了个股的大涨大跌,可能这样才会比个股的直接投资安全一些吧。

当新基建成为新经济核心的时候,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基建具备着直接连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属性,这让这个产业天生具有技术与互联网变现相结合的能力,当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这将比传统基建更具备市场的驱动力量.

因此,短期内,新基建投资将直接起到经济拉动作用,明确稳增长、稳就业的发展预期,释放潜在经济活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将直接受到需求刺激,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长远来看,我国针对全球未来的数字经济趋势,前瞻性地进行新基建建设布局,将有望在长期内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孕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推动市政、交通、安全、环境、信息化等多个部门对新型基础设施开展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将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带来改变。


热文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