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晓磊爱文史


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来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伐吴的背景,特别是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公元219-222年),这三年期间,在三国这个大的背景下都发生了哪些事情,除此之外,还要知晓当时蜀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只有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对刘备不讨伐东吴后的三国走势,给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伐吴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驻守在荆州的关羽率部于当年的夏天北伐曹魏,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一时间南阳一带许多地方武装纷纷起来响应关羽的行动。

关羽的北伐直接促成了曹魏与孙吴之间的战略结盟,在对付关羽的问题上,这两家暂时搁置了争议,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紧接着东吴派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击关羽的后方,曹魏这边派徐晃统领援军攻关羽于正面,首尾夹攻,关羽军不利,而退保麦城。在之后,关羽突围,于半路被孙权生擒,之后处斩。刘备闻听荆州失守、关羽遇害,于章武二年(公元221年)亲起川军去给关羽报仇。

这就是刘备伐吴的背景情况。可以说从关羽北伐开始到他去世,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却改变了整个三国的进程和走向。

群星陨落

建安二十四年前后,也是整个三国时期一个重要转折之年,相当一批的文臣武将也在这一两年内去世,如:

曹魏方面:曹操、夏侯敦、程昱、于禁

蜀汉方面:法正、黄忠、张飞、马超、许靖、刘巴(战死傅肜、程畿、马良)

孙吴方面:吕蒙、孙皎、蒋钦

而在这当中,曹操之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影响一,曹丕篡汉

不仅结束了东汉王朝100多年的统治,而且也彻底结束了“汉”这个国号,作为大一统王朝国号的应用。给了后世千百年来,特别是几十年后的司马炎篡位,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刘备和孙权终于可以由称“王”变成了称“帝”,三国到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

影响二:曹魏内部的一次大清洗

曹操一生儿子不少,能留下名字的像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冲等。在传位的竞争者中,曹植是曹丕的有力竞争者,曹植自幼才调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晓,“谈话为诗,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喜爱。于是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像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而曹丕虽不像曹植那样文采特别出众,但他六岁时就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了骑马。从十岁起,曹丕就随曹操南征北战,宛城之战时,曹丕能从乱军之中逃走,可见他的骑术还是可以的。长期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随着他年龄与阅历的不断成长,艰苦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五官中郎将在东汉建安时期,是丞相的副手,拥有兵权,其地位仅次于丞相,而当时的丞相又是曹操,也就是说曹丕在当时实质上已经是曹魏的二把手了,在他的周边聚集了像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一批大臣。

从曹丕与曹植身边的大臣中,可以看出曹丕这边的更胜一筹,除了像陈群、崔琰这样的文臣之外,更主要的还有像贾诩、司马懿这样的谋臣,他们对时局的判断,多未来的战略眼光,明显要高于陈群、崔琰他们。

反观曹植这边,除了贾逵之外,其他的几位基本上都是文人,耍耍嘴皮子,写写文章还凑合,真论起智谋来,和贾诩、司马懿他们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

曹丕当政后,贾逵有拥立之功,曹丕自然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而丁仪、丁廙、孔桂、杨俊等,几乎都被曹丕以各种理由处死。

刘皇叔的抉择

一边是结义兄弟被杀,另一边是老对手曹操死了,曹丕篡汉,内部不稳,人心不安。

此时摆在刘皇叔面前一共有三条路:

第一,出兵讨伐东吴

第二,出兵讨伐曹魏

第三,哪都不去就在川中待着

而蜀汉自己内部,短短的两年之间,人才的损失是巨大的,五虎上将里,在先失关羽的情况下,又接连失去了张飞和马超,而在文臣方面,既庞统战死后,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大功的法正,重要的谋士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也先后去世,他们在蜀汉中的作用,堪比当年刘邦身边的陈平、曹参。

如果刘备能暂时放下兄弟的情义,不征讨孙权,那么就剩下刘皇叔就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征讨曹魏,要么在四川待着按兵不动。

在我看来,第三条路是走不同的,刘备是不会选择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在四川待着的。

首先,兴复汉室,一直是刘备的梦想,即使是个噱头,但是刘备仍然必须打着这面旗号,东汉的正牌皇帝都被废了,臣子篡位,但凡有正义感,思念汉朝的人,都希望刘备,这位被汉献帝已经认作皇叔的亲戚能再次危机关头,站出来,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为天下除秽,让已经衰微的汉室不但得以延续,而且能够得到重振。

其次,蜀汉集团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派系林立,“兴复汉室”成为唯一一个能凝聚他们的目标和力量。从后来发生的真实历史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转移国内矛盾,以对曹魏的作战,来凝聚蜀汉内部的团结,以接连的北伐,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蜀汉内部各级官吏,使他们无心内斗。纵然是伐贼亡,不伐贼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既然不讨伐东吴,又不想在四川坐以待毙,就只剩下讨伐曹魏这一条路了。

讨伐曹魏

在讨伐曹魏前,刘备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外交,通过外交层面与东吴解决荆州问题,与其说是解决荆州问题,不如说是解决后顾之忧,或者说是要将东吴与蜀汉绑架在一起。

好的结果是,收回被占领土,与东吴方面达成谅解备忘录,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恢复友好态势,同时对曹魏单方面废除汉献帝一事提出抗议,俩家约定在东、中、西即将汉中、荆州、合肥三个方向的三条战线上同时起兵向曹魏发起猛烈的全线进攻。

就算达不成上述情况,与东吴的谈判,最差的结果也就是荆州一寸土地都收不回来了,东吴同意与蜀汉达成和谐并签署备忘录,对于曹魏篡汉一事,东吴方面仅表示遗憾或者谴责,对于蜀汉提出的出兵一事,东吴方面予以拒绝,但表示采取中立的态度,既在曹魏和蜀汉交战的过程中,不加入任何一方的阵营,不向任何提放提供粮食、武器装备等输送,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情报,严守中立。

一旦蜀汉与东吴解决完外交问题,剩下的就是选择进攻当方向了。

如果蜀汉能收回荆州,或者收回部分荆州地区,我个人认为蜀军应该这么做。首先选派得力干将坐镇荆州,同时派出军队,同时向上庸地区和襄樊地区发起钳形进攻,彻底打通汉水通道,使汉中、上庸、襄樊、甚至江陵一线能够通过水路贯通。

之后,屯重兵于襄阳地区,派出多股部队骚扰曹魏南阳一路,将曹魏的注意力集中到这里。刘备亲率大军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快速进兵汉中,切断雍、凉二州与关中乃至中原地区的联系,务必完全彻底的占领上述地区,然后将蜀汉的政治中心由成都迁到长安,在潼关屯重兵,并在蒲坂津积累舟筏准备东入并州。

以襄阳、潼关、蒲坂津,三个方向形成对曹魏的军事威胁,收复中原、迁都洛阳、重振汉室,或许指日可待。

但是如果在与东吴的谈判中,没有收回荆州的土地,那么蜀汉的进攻方向,主要就是关中地区,和后来诸葛亮北伐一样。

即便是刘备突发奇想,从汉中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一路顺汉水而下先拿下东三郡,然后打襄阳,但问题是,东三郡去好去,回来不好回来,后来蒋琬提出这个想法时,反对派给出的理由就是这个,即便是拿下了东三郡,但是襄阳就那么好打么?作为曹魏在北荆州的重镇,能够坐镇襄阳的,都是曹魏宗室,曹丕一定会拼了命救援襄阳。就算把襄阳打下来了,蜀军从襄阳北上,背后的吴军就那么靠谱么?关羽败亡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蜀军势必会陷入到留兵多,则前线寡不敌众,留兵少,则有被东吴二次偷袭的可能。

结语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刘备能收回荆州被占领土,哪怕是一部分,对后来的讨伐曹魏都是有益处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剿灭曹魏或许还可能实现。


猴大爷说


刘备不伐吴,三国还是三国,总体大势不会变的。

刘备伐吴,惨败与夷陵,彻底奠定三国形势,这只是让三国的趋势明朗化,或者说让三国分立的形势提前到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除去伐吴,刘备集团在此之前的两个行为其实已经埋下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能够夺取益州,也是以荆州为支撑的。

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丢了荆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马成为“游子”,使得荆州系官员人心大动,刘备的统治基础濒临坍塌。

所以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这也是绝大多数官员支持他伐吴的原因。

失去了荆州,刘备图谋天下的大业基本落空,魏、吴堵在狭隘的四川盆地,割据有余,争天下不足。

二、称帝过早,使得匡扶汉室成为虚伪口号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是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刻,也是刘备威望最空前的时刻。

这时候,那些心念汉室的人,真把刘备视为最后的希望。

但是刘备在曹丕称帝不久,也就称帝自立,操之过急。

刘备最佳的选择是等待时机,利用汉中王的身份来招揽各方心念汉室的人士。

虽然他是以汉献帝遭到杀害为借口,称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内情的人看来,刘备暴露的他称帝的丑陋一面,所谓的匡扶汉室只是他虚伪的口号。

古代十分讲究谱系,刘备所谓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这样的身份。

别说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刘备称帝,那些忠心汉室的人并不一定认同刘备的汉政权。

这一点孙权就灵活多了,先称王,最后称帝,期间因为刘备伐吴立刻向曹魏靠拢。

虽然刘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急着称帝,但是他其实可以学习曹操的,让儿子去这么干。

所以刘备不伐吴,也改变不了三国趋势。

不过蜀汉集团内的人才可能不至于最差,毕竟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大量种子人才。


微史春秋


刘备征伐吴国与不征伐吴国结果都是一样

蜀国在三国时期是地处偏远的芒荒之地,蜀国多山仅仅是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区更多靠近少数民族边疆地带,复杂的民族问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持国家安定,再聚集能力去逐鹿中原实在是勉为其难。诸葛亮在隆中对已经分析的十分透彻,三分天下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打破格局,刘备的战略是建立以蜀国为基地的国家基本框架再谋发展。也就是说刘备的蜀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如果魏国出现重大国家事件出现分裂也许蜀国就有机会问鼎中原,没有机会蜀国只能偏安一隅与魏国和吴国形成对峙之势。


观经济


只要刘备的性格不变,破坏孙刘联盟的“决心”不变,结局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刘备集团由最初没有立足之地,被曹操军团追着满世界地跑,发展到跨有荆益之地,可以与曹操军团及孙吴三足鼎立的势力。如果继续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据“荆益之地”而待天下“有变”,然后联合孙吴分兵出击讨伐曹魏,不断削弱或消灭曹魏,甚至一统天下都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由于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私欲大“膨胀”,导致在他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关羽进攻襄樊,最后大意失荆州父子二人遭到东吴捉杀。更糟糕傅士仁、糜芳、孟达、范疆、张达等接二连三地携城背叛,蜀汉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自以为找到了可以进攻东吴“理由”的刘备还不自知,粗暴地拒绝了东吴“归还荆州、与蜀汉重修旧好”的要求,以至于举“国”之力进攻东吴的刘备损兵折将,惨败夷陵不得不白帝城遗诏托孤,使得蜀汉“国”力迅速衰弱,这一切非唯天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为。

可以说,自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开始,蜀汉就已经错过了蓄势而发的最好机会,因此,只要刘备的性格不变,破坏孙刘联盟的“决心”不变,不管他有没有征伐东吴,结局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最大的可能就是让迅速走向没落的蜀汉“苟延残喘”,多拖些时日,仅此而已!


油茶历史丝语


刘备伐吴是重大战略失误,关羽失荆州,蜀国对东吴地理优势不复存在,夺回荆州,吴国已先占地利优势。刘备一意孤行,尽起蜀国精锐长途征伐,结果兵败,损失惨重。刘备思想受到重大打击,羞愧难当,无颜见成都父老,得抑郁病,死在白帝城。蜀军败亡,原气大伤,刘备死的早,刘禅没有很好的培养和煅练,诸葛亮大权独揽,杀李严,无人制约,穷兵黩武,不断征战,耗尽资源,加速蜀国的灭亡。刘备如果不伐吴,虽然丢荆州,失关羽,超然待东吴,毕竟刘备还是孙权的妹夫。本来荆州是东吴之地,借刘备暂栖身用,即已得四川,刘备理当归还荆州,赖而不还,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是刘备违约在先,东吴发兵在后,关羽污辱孙权,兵败被杀是咎由自取,刘备伐吴並不站在道义的的高点上,不兴兵反到使刘备更为主动,吴蜀联盟很可能恢复。因此刘备不伐东吴,蜀国依然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养精蓄锐,择机北伐,约孙权夾击北魏,孙权岂能不应?蜀军攻占西安,东吴攻占樊城,击败曹操是完全有可能的,三国历史将重新改写。

刘备伐吴替关羽报仇,目标是夺回荆州,但是刘备已经错过征伐东吴和攻击北魏的大好时机。当初刘备已取汉中,声势浩大,应乘胜攻击北魏,取西安。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李严都健在。即使不攻击北魏,也应该即派张飞,赵云回援孤军奋战的关羽。本来张飞,赵云就是荆州守将,是庞统死在落风波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驰援刘备。刘备即已取成都,又得汉中,要么还荆州于东吴,尊守诺言。要么派张飞,赵云,立刻驰援荆州关羽。如果张飞,赵云两支兵马驰援荆州,孙权,吕蒙岂敢偷袭荆州?关羽又怎么会兵败被杀?由关张赵固守荆州,向北伐曹,向东击吴,主动权掌握在刘备手里。刘备夺取汉中留魏延守卫,班师回成都,大搞登基称帝,庆功大封文臣武将,诸葛亮当丞相更是飘飘然起来。一年多的时间内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坐视关羽兵败到被杀害。关羽败报传到成二个多月,刘备和诸葛亮却不派兵救援关羽,《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表述。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也迴避这个问题,因为他无法为刘备,诸葛亮的行为辩解。如果因为路途遥远,援兵到半路,关羽已被杀,说明刘备,诸葛亮已经采取援救行动。事实是根本没有派兵援救,关羽一直向西败退,被俘之地,离上庸不远,如果刘备派刘封,孟达接应,即可解救关羽父子于危难之中。刘封挾嫌可以拒绝廖化求援救关羽,岂敢不执行刘备的圣旨?!这是刘备,诸葛亮最大败笔,无论是什么原因,先不驰援,后不援救,都是刘备和诸葛亮犯下无法原谅的错误,荆州丢失的责任不只是关羽要负责,刘备,诸葛亮的责任更大。刘备,诸葛亮对关羽之死负有直接责任,因为关羽可以不死。《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不能粉饰刘备,诸葛亮痛失先机,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荆州丢失,使“隆中对”毁于一旦,是罗贯中老先生尊重历史事实。











东方钺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三国的走势会怎样?

导言: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是蜀汉走向衰败的重要转折点。

“夷陵之战”是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一次历史意义重大的战役。

“夷陵之战”过后,蜀汉几万久经战阵的精锐老兵损失殆尽,大将张飞身死,只有赵云所部后军成建制保存。此后的几年内蜀汉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事。

因损失过于惨重,刘备羞愧难当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之后就一命呜呼了,蜀汉进入后主刘禅时代。

刘备为什么伐吴

刘备对外声称,征伐东吴是为了给他的好兄弟关羽报仇,那么果真如此吗?

  • 刘备伐吴真是为关羽报仇吗

我们来看时间线:

219年,孙权派人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就此结仇;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为魏;

221年,刘备紧随曹丕的步伐,在益州称帝,国号为汉;

同年,刘备集结大军,宣称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 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

从关羽被杀到刘备伐吴,中间隔了两年的时间,刘备还抽空称了个帝,这是报仇心切的表现吗?

显然,刘备伐吴,夺回荆州是真,为关羽报仇则只是个借口。

荆州对于当时的蜀汉而言,其重要性可比关羽重要的多。

刘备为什么敢于伐吴

刘备在外有强敌魏国,内部失去关羽和荆州军实力大损的情况下,为什么敢大动干戈攻打吴国?

  • 汉中在手,防守无虞

219年5月,蜀汉已经牢牢占据了汉中这座入蜀的门户,并以汉中为中心建设完整的防御体系。

曹操一方损失大将夏侯渊和大量物资后,短时间内也没有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汉中争夺战的能力和可能。

蜀汉派一员上将,以少量军队驻守就可以保障汉中的安全。

  • 东吴人才凋零,山越作乱

刘备敢于伐吴,当然还有东吴方面内部的原因。

一方面,东吴历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陨落,大将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等人也都死了。

另一方面,东吴后方山越作乱,大量兵力被牵制。

刘备认为此时的东吴实力不济,而己方还称得上是兵强马壮,攻打东吴胜算很大。

  • 吴蜀交战魏国会乘势发兵

一旦吴蜀两国在荆州一线交战,实力最强的魏国不会简单地作壁上观,曹丕一定会抓住机会乘势发兵,从合肥方向进攻东吴。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输

其实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等人一直是反对的,但劝不住,所以后来诸葛亮说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劝阻先主。

不过诸葛亮反对伐吴也是从大局考虑的,对于战胜东吴这一点,诸葛亮本人似乎也没有怀疑。

那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的蜀汉一方会输呢?

其实就一点,轻敌!

一向看人很准的刘备看走眼了,他看轻了两个人:孙权和陆逊。

  • 刘备没料到孙吴会向曹魏称臣

虽然一直以来孙权都在表面上臣服于曹操,但当时的曹操代表的是东汉朝廷,各方诸侯名义上都是受朝廷节制的。

但曹丕称帝之后,对于身为汉臣的孙权来说就是乱臣贼子了,而且一向与孙权实力相当的刘备也称帝了,这时候孙权还能向曹丕低头称臣,这实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 刘备过于轻视陆逊

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临危受命,被孙权任命为新的大都督,刘备看不起这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年轻人。

大概以为孙权是向世家大族势力低头,才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将大都督这样的重任交给了陆氏家主陆逊吧。

刘备全然没有想到,陆逊是个深藏不露的天才统帅。

  • 百里连营昏招迭出

本来陆逊最为忌惮的是蜀汉军水陆并进,让东吴一方首尾不能相顾。

可是轻敌且求胜心切的刘备被坚守不战的陆逊气得完全丧失了耐心,不但将水军悉数撤到陆地,还中了对方诱敌深入之计,进入陆逊预设战场,将部队带到二三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在深山密林中布下了百里连营。

以至于被陆逊抓住战机,果断出手一场火烧连营,断送了刘备的蜀汉精锐大军。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三国走势会怎样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没有赢家,属于两败俱伤,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的同盟反而更加稳固,再也没有成规模的“菜鸡互啄”,而是同心协力共抗曹魏。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三国走势又会怎样呢?

其实夷陵之战前,曹魏一家独大已成定局,吴蜀两国一面结盟抗曹,一面又互相攻伐。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

1.蜀国实力不会进一步受损,将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经营汉中,以更短的时间将汉中打造成铜墙铁壁,成为蜀汉北伐的稳固的前沿阵地。

2.先主刘备不会早亡,不会托孤诸葛亮,蜀汉内部各派系能够和谐共处,力往一处使,蜀汉实力进一步加强。

3.诸葛亮不会油尽灯枯累死,刘备与诸葛亮都有足够的时间培养接班人,不会导致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所以,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蜀汉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在魏、蜀夹缝中生存的东吴会越来越弱。

而蜀汉在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就会有机会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坐以待变,等到时机成熟,伺机出兵,或蚕食或鲸吞。


历史痴


若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答案很明显

在三国时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兄弟的兄弟义气,当初关云长被孙吴暗算,被斩杀于荆州之地,刘玄德为了给义弟报仇举全国兵力征讨东吴,最开始的时候孙权数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刘玄德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到战争后期他被东吴新任大都督陆伯言击败,损失了大批良将谋臣自己也郁郁而终。很多人回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那么三国的结局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所图谋的天下大势,荆州应该被刘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当时当时的孙吴为了夺取荆州三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东吴和曹魏联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玄德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于是孙权为了遏制当时刘玄德势力不断壮大的势力发展趋势,才派吕蒙去讨伐关云长,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变得不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那样可靠已经无法对曹魏形成以前那样大的威胁。

刘玄德在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虽然大败而归,但是当时蜀汉的名将,像五虎上将中在世的诸位猛将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而是因为年龄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与东吴打这一场仗刘玄德的蜀汉。还是没办法弥补后期没有独当一面大将的尴尬局面。而兵力上一个蜀汉能养活的军队就那么多,虽然在与东吴的这场战争中蜀军死伤众多,可是等到五年过后诸葛亮领军开始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诸葛亮北伐却没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说若当时“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三国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此你觉得呢?


古行生


走势不会变。但历史进程会发生变化。三国鼎立是一个以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才能保证的一个弱势平衡,这是由三方的综合国力决定。孙刘联盟任何时候破裂或者相互攻伐只能削弱彼此,加速彼此的灭亡,保持联盟只能延续他们存续的时间。最终被统一是由社会发展大趋势决定的。

一、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鼎立的分水岭是以三方战略实力真正角逐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核心区荆州的决战结果划定的。这一决战就是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曹操的实力情况

公元200—207年11月,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彻底统一了北方。便积极做着南征荆州的准备,因荆州牧刘表病危,怕寄投他麾下的刘备趁机夺取荆州,采纳荀彧的建议,率领轻骑赶赴宛、叶,在刘表二儿子刘琮继位不稳时讨伐荆州,刘琮摄于曹操威势,再加上荆州士族惧战,开门投降了,曹操接着击败刘备,轻易得到荆州。

刘备败走夏口,有与孙权联合的倾向。曹操本意希望孙权投降或保持中立,等他彻底消灭了刘备,再回头解决东吴问题。出于威慑目的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核心意思自己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

2、赤壁之战前孙刘的实力情况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割据东吴,虽然政治清明,经济物产丰富,文有张昭、鲁肃,武有周瑜。但与曹操的战略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内部“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孙权也犹豫举棋不定。这时刘备新败,军卒两万多人,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在就是自己的一点可怜的仁德名义成就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一起曹操。并亲赴东吴商定联盟大计。

最后,孙权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下定决心孙刘联合与曹操决一死战。当然孙权也看到了曹操常年征战,南下准备不足,曹操的信也无非是想吓住自己,像轻易收取荆州一样收取江东。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寻机决战。

3、赤壁之战

曹操其实应该按照谋臣贾诩和程昱的建议,安抚百姓,进一步扩大荆州胜利的政治优势,东吴将不战而降。结果一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战书,没想到孙权不买账,只能实施决战。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东吴老将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

二、魏、蜀、吴各自的战略策略。

1、总体情况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根据地的困境,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荆南四郡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方一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割据。三国也进入各自在自己势力范围发展和巩固周边开拓的局面。

2、各自策略

曹操北归巩固北方和西方的马超和韩遂;孙权向西图谋益州不成,而向南征讨胶州;刘备控制荆州南部四郡,处于曹操和孙权虎视眈眈之下,孙权和周瑜还多次设计想消灭刘备。刘在张松周旋,庞统运筹下向西收取益州和汉中。曹操和刘备两家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最后曹操迁出全部汉中民众,而放弃汉中。

3、归结

三方间决战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甚至人才实力的大碰撞,赤壁一战后三方实力的增长到彼此碰撞性的大决战就是关羽北伐与魏吴的决战,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孙权占据荆州,北向曹操称臣。

三、刘备东征伐吴

1、刘备东征

公元220年,刘备称帝第二年,刘备既为关羽报仇更为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苦劝,发起了对东吴的东征。孙刘之间的一次对决,刘备被火烧连赢,夷陵兵败,损失惨重,一大批久经征战的老将或病死或阵亡,损失精兵4万多人,元气大伤,血本无归。实际上,不管是吴国或蜀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经过此次战争造成的损失,从比较实力的消长变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备打败魏国的实力了。

2、刘备不伐吴

假如刘备不伐吴,就不会有夷陵兵败,就会保存军事实力,但只能是在荆州失陷后,还有一些家底自保。再加上益州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避难可以,守城可以,出击困难,都足以让蜀国存续寿命延长。

荆州归了东吴后,按照自身综合实力增长基数比较都不可能超越魏吴的,蜀国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三国当中的最弱者。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可能积累到足以消灭另外两方的实力。他们之间的攻防只是彼此实力增长动态调整而已,并不足以实现统一。

综上所述: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魏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三国鼎立平衡态下,只要北方持续休战恢复农耕,北方就越来越具备对孙权和刘备的压倒性优势。诸侯割据民不聊生,只有统一,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三国实力增长必然碰撞,而蜀国因实力悬殊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魏国有足够的实力和纵深,必定会拖垮蜀国。其实《魏略》诸葛亮临死留给魏延的遗言:“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说明诸葛亮也看到了问题。

因而,蜀国自保犹显不足,更不要说战争消耗,最终灭亡是必然的。历史也证明,蜀国最先灭亡。吴国一直拖到西晋才灭亡的。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一定要善于培植和保护战略力量,不能轻易启动战略力量,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做好科学决策,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局面。


晴空远望史


刘备如果不伐东吴,历史基本走向,仍然如此。必是魏晋最终都将灭蜀、然后吞吴~

蜀汉既失荆州,已如失一左臂。战略牵制与助攻方向俱失,《隆中对》的北伐计划,再难成功。

且荆州之争,关羽之死,又在蜀与吴的关系中打了一钉子,只要刘备活着一日,东吴就会亲曹而防刘,对蜀提防一日。联盟已破,再难弥合。


风去了无痕D


我是逍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如果刘备不伐吴,局面会是怎样的?

我认为就算刘备不伐吴 也不会统一天下。其实刘备伐吴选择的时机是很正确的,有战略眼光。其实,伐吴的根本原因不是关羽之死。刘备出兵之时,关羽死了有一年多了,而是因为曹操之死,曹操死魏国不能理顺上下,更无暇参与蜀国的争端。如果当时蜀国战胜,蜀国将一统天下。

如果刘备选择固守,那也没有希望。蜀汉之地虽然富饶,但是民生教化相比中原地区要落后的多。教育乃国家之本,百年大计。看蜀汉后期就知道,跟随刘备的老臣相继去世之后,蜀国的人才实在是寥寥无几,而魏国的新生代才俊确实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