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疾病的中醫防治思路

疾病按功能性與器質性 分類大致可劃分為身病和心病,現代醫 學發現,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疾病中,心因性疾病要佔50%,這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重視。西醫治療此類疾病多用抗抑鬱等精神藥物,筆者發現運用中醫療法亦是一條捷徑。

心因性疾病是指由心理不健康、不正常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或 不當行為而導致身體病變的一類疾病。例如: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或者內心的矛盾衝突或者受到超強精神打擊後出現心因性抑鬱症,心有鬱悶、思慮過多易傷脾胃;憤怒、生氣易傷肝膽,重者造成結石或腫瘤;性慾過旺、性行為過多則易患腎病、耳病;心情過於緊張、過於心勞、心胸狹窄則易患心臟病、高血壓等,這些都是由不正常的心理和行為造成的種種心因性疾病的具體表現。

造成心因性疾病的病因是什麼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人的心理因素對生理因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覺面紅耳赤;情緒有所激動,立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內心有所憂慮,不覺發白貌悴。由此不難看出,造成心因性疾病的病因主要在於情志(心理)。中醫有“百病皆生於心”之說,“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中醫七情致病論也印證了疾病的心因性,最近中醫學者王憶勤、凌昌全曾在《美國綜合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總結出情志因素在肝癌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也說明了部分疑難雜症的發病原因與情志密切關聯。

高血壓、心臟病、結石病、結腸炎、潰瘍病、哮喘病、部分癌症等心因性疾病的常規治療療效欠佳,是何緣故?這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譬如:有些人患了膽結石,開刀或碎石後不久又長了結石;有些人多年胃病,長期吃藥,反反覆覆總不痊癒;尤其患有心臟病的人,全憑藥物維持,許多患者臨終不愈。就其要源有二:一是施治者治表未治本,治病未治心。例如:對膽結石患者,就直接針對結石進行化、碎或開刀取出,而對膽石發病主要是生氣這一根源卻很少重視。患者的心病根源未得到治療和控制,仍繼續生氣,因此病情不斷反覆。一方面醫生在給他治病,而另一方面患者在繼續加病,(外因作用要小於內因),故長期不愈。二是因為患者病灶處本身就是薄弱環節,象一個磨損的零件,由於患者心病尚未解決,仍舊心向外馳,氣往外散,體內氣越來越虛,由於氣虛,該受損“零件”得不到人體生物儀器調節系統的自動調理和修補。在人體中,氣如同水,經脈血管如渠,醫生即使把病人的“渠”修得再暢通,怎耐渠中缺水,仍然斷流,使氣血瘀結,所以單靠藥物治療只能得到一時緩解,一有條件立即復發,很難痊癒。

古往今來人們發現心因性疾病與個性有以下關係:經常有壓抑憤怒的情緒、易激動、有好高騖遠的抱負的人易患高血壓;急躁、忙碌或好靜、善於適應環境,情緒深沉的人易患心臟病;抑鬱、強迫性格、順從、心胸狹窄的人易患結腸炎;情感容易壓抑,依賴性強、精神不易放鬆的人易患潰瘍病;過分依賴,幼稚,情感表現模稜兩可的人易患哮喘;固執,好鬥,嫉妒傾向,謹小慎微的人易患偏頭痛;習慣於自我剋制、內向、情緒言壓抑,多思善感的人易 患癌症。

心因性疾病的西醫防治注重對症治療,中醫防治注重調心,輔以調身。所謂“調心”,就是要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功過榮辱看得淡一些,輕一些。心平氣和,心態保持平衡,有利於身心健康。《仙境》上說:“歸心靜然,可以長生。《左傳》有言:“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內經》中指出:“虛淡恬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同時要矯正自身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改變對疾病的態度,變悲觀為樂觀,由被動的消極地等待治療變為積極地參與治療。

心病的病源消除之後,還需要對已損傷的病灶進行修復,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氣療。”最有實效,最能持久受益的方法還是以真氣補之。若元氣不足,病邪之氣隨時能乘虛而入。正氣內存,邪不可幹。要想持久地解除病痛,就應採用中醫自然療法中的心理疏導法。“鬱 者 發之,活者散之”,把積聚、壓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宣洩出去以儘快恢復心理平衡,心理疏導法可分為氣功療法,暗示療法及中醫情志相勝法。

(1) 氣功療法,中醫氣功效法自然而引導自動呼吸吐納,調整人體循環、消化、神經、免疫等系統的功能,通過人體“精”、“氣”、“神”、的自我鍛鍊,平衡陰陽,營運氣血,協調臟腑,通經活絡,達到調整身心的作用。氣功 防治心因性疾病應辨症選功,如高血壓病可選擇放鬆功,內養功;支氣管哮喘可選擇放鬆功,虛明功;消化性潰瘍 可選擇空勁功,內養功;糖尿病可選擇八段錦;神經衰弱可選擇太極拳、真氣運行法,強壯功等。中醫氣功師在進行氣功治療時也應根據病情辯證施功。

(2)中醫暗示療法:中醫的暗示治療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像以詐治與假借針藥等的療法主要是暗示作用。如“假借針藥”的暗示手段,清代《醫部全錄》載有一醫案:一患者疑食蟲,醫生用藥使其嘔吐並將一蟲放入嘔吐物中,告知病人疽蟲已吐出,其後病癒。也有通過對病人用巴豆瀉之,將蛆蟲置於瀉下物內的假象,解除了疑病的醫案。暗示治療主要是消除功能性症狀,暗示的療效既與病人的接受程度有關,同時也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關。只有靈活運用中醫學暗示治療的基本原理,治療才能奏效。

(3)中醫情志相勝法: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只因久考不中,一旦真中舉後,反倒承受不住巨大的狂喜而發瘋,成大笑不停,不斷地說:“我中舉了。”還是他的丈人胡屠夫有經驗,平時女婿就怕他,此時因喜得病,更宜用驚恐治之,所以蒲扇般的大巴掌一揚,“啪”一下,范進的笑病戛然而止。五情當中喜屬心,心為火,范進中舉,心花怒放,以致過喜傷心,胡屠夫以恐治之,恐屬腎,腎為水,水可克火,恐能勝喜,故手落病癒。 這是古代較典型的中醫情態相勝法治病的例子。

中醫情志相勝法對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所致的疾病有特殊的療效。按五行生剋規律總結出:怒療糾正思病,(木克土),思療糾正恐病(土克水),悲療糾正怒病,(金克木),喜療糾正悲憂病,(火克金),恐療糾正喜病,(水克火)。情志相勝療法只要在臨床工作中靈活運用,便會收到奇效。

清代《祛病歌》中直接描述:“人或生來血氣弱,不會快樂疾病作,病一作,心一樂,心一樂,病都祛。心病還需心藥醫,心不快樂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樂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此外還可以根據病情運用行氣解鬱、寧心安神、活血化瘀等法進行辯證治療。

綜上所述,心因性疾病的治療既要讓患者糾正一些不良心態之外,也要通過中醫氣功療法、暗示療法、情志相勝療法等心理疏導法,並可結合中草藥進行辯證施治,此類疾病就會被我們攻克。

參考文獻

(1) 馬寧祥、陳綏貞、心理疾病的治療與自療1998,寧波出版社。

(2) 徐瑞明 主編,實用內科學,1991,人民衛生出版社。

(3) 田民,淺談心因性疾病,氣功與生命科學,1995(2)12

(4) 王憶勤、凌昌全、情志與肝癌的關係,美國綜合醫學雜誌 2000(2)31

(5) 黃鶴舉、董耀會編著,當代中國有效氣功,1990、天津科技出版社。

(6) 王中華、行為與健康,1999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本文曾發表於《中國氣功》雜誌200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