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鍼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毫針刺法的練習

針刺練習: 包括對指力和手法的鍛鍊。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針刺手法的基礎,熟練的手法是針治病獲效的保證。通過經常練習,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練後,則在針刺時可以做到進針時快而不痛,行針時各種手法運用自如。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則在施術時難以控制針體,進針困難,患者痛感明顯,行針時動作不協調,影響針刺治療效果。因此,初學者必須勤練指力和手法。針刺的練習,一般分指力練習、手法練習和手感練習。

(一)指力練習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指力練習: 主要在紙墊上進行。用鬆軟的紙張,摺疊成長約8cm,寬約5cm,厚約2~3cm的紙墊,用線呈“井”字形紮緊,做成紙墊。練習時,左手平執紙墊,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針柄,使針身垂直於紙墊,然後捻動針柄,並逐漸加力,將針刺入紙墊內。待針穿透紙墊後,再捻轉退針,另換一處,反覆練習。練習初期,可選用1.0~1.5寸、24~30號的毫針,待有了一定指力後,可再改用其他型號的毫針。

(二)手法練習

手法練習: 主要在棉團上進行。將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線或毛線纏繞後外包白布,做成直徑約6~7cm的圓球,即可練習。因棉團鬆軟,可以練習提插、捻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毫針操作手法。持針方法同指力練習。做提插練習時,將針刺入棉團,在原處做上提下插的動作,要求深淺適宜,幅度均勻,針身垂直,動作連貫。在此基礎上,可將提插與捻轉動作配合練習,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轉角度來回一致、操作頻率快慢一致,逐步達到動作協調、運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練習

將瓦楞紙剪製成10cm×10cm大小,厚約2~3cm,鬆緊適度的紙墊,左手平執紙墊,右手持針,持針方法同指力練習。進針時,應聚精會神,仔細體會針下感覺。由於瓦楞紙厚薄不勻,故每針下去,針下或感覺空松無物,或感覺緊澀堅韌。練習日久,不僅可增強指力,更可以提高對針下感覺的敏銳覺察能力。在此基礎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試針,並體會手感。

具體操作技術

(一)進針法

進針法: 指將毫針刺入腧穴的操作方法。在進行針刺操作時,一般是雙手協同,緊密配合。

《靈樞•九針十二原》雲:“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臨床上一般以右手持針操作,以拇、食、中指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將針刺入穴位,故稱右手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固定針身,故稱為“押手”。

臨床常用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

1.單手進針法(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指僅運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用刺手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外,還有用拇、食指夾持針身,中指指端牴觸穴位,拇、食指所夾持的毫針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2.雙手進針法(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指刺手與押手相互配合,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雙手進針法有以下幾種:

(1)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膚上,刺手持針,緊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2)夾持進針法: 又稱駢指進針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無菌幹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擬刺腧穴的皮膚表面,刺手向下捻動針柄,押手同時向下用力,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3)舒張進針法: 用押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擬刺腧穴處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刺手持針,使針從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4)提捏進針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將擬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提起,刺手持針,從捏起皮膚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印堂穴等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5)彈針速刺法: 押手拇、食指末節指腹捏一無菌幹棉球握住針身下段,留出針尖2~3分,對準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對準針尾彈擊,使針迅速刺入。此法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臨床上應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要求,靈活選用以上各種進針法,使進針順利並減輕患者的疼痛。

3.針管進針法(insertion of needle with tube): 指利用針管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針管多用玻璃、塑料或金屬製成,長度應比毫針短3分左右。針管的直徑,以不阻礙針尾順利通過為宜。使用時,先將針插入針管內,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於擬刺腧穴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3分左右。押手持針管,用刺手食指叩打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皮膚。然後退出針管,再將針刺入穴內。也可用安裝彈簧的特製進針器進針。此法進針不痛,多用於兒童和懼針者。

(二)針刺的方向、角度及深度

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既是確保腧穴深層次定位正確性的基礎,也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的關鍵。同一腧穴,由於針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的不同,所產生針感的強弱、感傳方向和治療效果常有明顯差異。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應根據針刺腧穴所在位置、患者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靈活運用。

1. 針刺的方向:

是指進針時針尖的朝向,一般依經脈循行的方向、腧穴部位的特點和治療的需要而確定。

(1)依經脈循行定方向: 根據經脈循行走向,或順經而刺,或逆經而刺,以達到疏通經氣、提高療效的目的。

(2)依腧穴部位特點定方向: 根據腧穴部位的特點,針刺某些腧穴時必須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方能保證治療效果和針刺安全。如針刺啞門時,針尖應朝向下頜方向;針刺某些背部腧穴時,針尖應朝向脊柱方向。

(3)依治療需要定方向: 根據治療需要,針刺時針尖朝向病所,促使針刺感應達到病變部位,通過氣至病所以提高治療效果。

2.針刺的角度: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而確定的。一般分為以下3種角度:

(1)直刺: 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垂直刺入體內。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 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左右刺入體內。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又稱橫刺、沿皮刺,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左右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體內。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胸脅部的腧穴等。

3.針刺的深度:

是指針身刺入腧穴內的深淺度。針刺深度的確定以安全且取得針感為原則。各腧穴的針刺深度,在經絡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臨床上還需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等情況來調整。

(1)年齡: 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小兒稚嫩,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可適當深刺。

(2)體質: 形瘦體弱者,宜淺刺;形胖體強者,宜深刺。

(3)病情: 陽證、新病者,宜淺刺;陰證、久病者,宜深刺。

(4)部位: 頭面、胸背及皮薄肉少處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腧穴,宜深刺。

此外,不同季節對針刺深淺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是“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

透穴刺法: 是一種將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有機結合,從一個穴位刺向另一個穴位的特殊針刺方法。腧穴確定後,將針尖朝向欲透刺的腧穴方向,針身與皮膚呈一定角度,將針刺入腧穴,針下得氣後,再將針刺向並抵達另一個腧穴。

透刺分類: 可分為直透、橫透和斜透;

透刺穴位: 又可分為本經穴透刺、表裡經穴透刺、相鄰經穴透刺等。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平刺。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行針手法

行針: 亦稱運針,是指毫針刺入穴位後,為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採取的操作方法。

手法分類: 行針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 包括提插法和捻轉法。臨床施術時這兩者既可單獨應用,又可配合使用。

1.提插法(lifting-thrusting method): 是指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將針向上引退為提,將針向下刺入為插。如此反覆運針做上下縱向運動,就構成了提插法。

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變化、頻率的快慢和操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和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一定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方向、角度。

2.捻轉法(twirling method): 是指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捻轉動作,使針在腧穴內反覆來回旋轉的行針手法。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時間的長短等,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和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捻轉角度一般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以免針體被肌纖維纏繞,引起局部疼痛或滯針而使出針困難。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二)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 是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是以促使得氣和加強針刺感應為目的的操作手法。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6種: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1.循法(massage along meridian): 是指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徑,在針刺腧穴的上下部位輕柔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動氣血運行,激發經氣,促使針後易於得氣。

2.彈法(handle-flicking method): 是指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醫者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此法有催氣、行氣、加強針感的作用。

3.刮法(handle-scraping method): 是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感的傳導和擴散。

4.搖法(handle-waggling method): 是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醫者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

其法有二: 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的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5.飛法(flying method): 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不得氣者,醫者用右手拇、食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覆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本法具有催氣、行氣,增強針感的作用。

6.震顫法(trembling method): 是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醫者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毫針行針手法以提插、捻轉為基本操作方法,根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輔助手法。刮法、彈法可應用於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轉的腧穴;飛法可應用於某些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搖法、震顫法可用於部位較為淺表的腧穴。通過各種行針手法的運用,促使針後氣至或加強針刺感應,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防治疾病的作用。

中醫針灸——毫針刺法及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