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風雲(十一)戰神慕容垂

前言

自淝水之戰以後,我們一直在談論南方的形勢。今天該返回頭來說說北方了,其實這個時期北方的情形更加的跌宕起伏。

我不只一次的提出過一個觀點,兩晉南北朝的亂局對於日後中國的政治走向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長期歷史矛盾的解決:

  1. 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矛盾。
  2. 門閥氏族與寒門庶族之間的階級矛盾。

兩晉時期中國北方的主要矛盾便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矛盾。這個矛盾由來以久,並且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

  1. 從西周時期到漢朝初期的全面民族對立與軍事對抗。
  2. 漢朝中後期至西晉初期的軍事威懾與安撫懷柔並舉。
  3. 兩晉時期的民族混戰與屠殺到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如果提到民族大融合,就不能不提到鮮卑族。鮮卑族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分裂為若干部族獨立存在的。對於中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有三個鮮卑部族,分別是:鮮卑慕容部,鮮卑拓跋部和鮮卑宇文部。這三個部族曾經在中國北方建立過多個政權,並積級的倡導漢族文化和制度,為最終的民族在融合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其後的文章中,我們將用幾個章節系統的講述鮮卑族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一)戰神慕容垂


自古英雄出少年

熟悉金庸武俠的朋友應該都記得,在《天龍八部》中“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慕容復,他一生的願望就是恢復先祖的“大燕國”,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諸人,都是當年燕國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創下轟轟烈烈的事業。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威震天下”的慕容垂。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慕容皝最喜歡的一個兒子。慕容皝對他有一句評語:

此兒闊達好奇,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

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果慕容皝偶然的說一回也就算了,問題是慕容皝經常的說,還當著慕容垂幾個哥哥們說。別人可能不在意,可是大哥慕容儁就很忌諱了,又加上慕容皝偏愛這個小兒子,使得慕容儁時常忿忿不平。

按說慕容皝喜愛慕容垂不是沒有道理的,16歲的慕容垂就隨父親征伐高句麗並被委以前鋒的重任。18歲跟隨父親征討鮮卑宇文部,慕容垂率軍攻擊側翼,斬殺主帥涉夜幹,使得宇文軍潰敗,直接導致了宇文氏的敗亡。慕容垂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後來慕容皝去世,哥哥慕容儁繼位,慕容垂的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前面說過,慕容垂原名慕容霸,他因戰馬受驚摔了下來,將門牙磕掉了。慕容儁為了羞辱他,就命他將名字改為慕容“垂夬”([quē]同“缺”)。後來因為這個字犯了某種忌諱,就又去掉了右邊的偏旁,更名為慕容垂。

慕容垂雖然不被大哥慕容儁喜歡,但是四哥慕容恪卻非常疼愛他,每次出征都把慕容垂帶在身邊。慕容恪也是慕容家的翹楚,威望很高。有了慕容恪的庇護,慕容儁到也沒敢將他怎樣。其後慕容垂屢立戰功,被封為吳王。

娶妻風波

慕容垂娶了段末柸的女兒段氏,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但這個段氏性情剛烈,不樂意迎奉皇后可足渾氏,所以皇后對段氏懷恨在心。當時發生了一件巫蠱案,有人行巫蠱之道詛咒慕容儁。皇后就誣陷段氏參與了這一事件,這個誣告正合慕容儁的心意,便將段氏關進大牢,嚴刑拷打,逼她供出慕容垂。但是段氏寧死不屈,被折磨的遍體鱗傷。

志氣確然,終無撓辭

慕容垂心疼夫人,就暗中派人給段氏傳話,說人終有一死,何必還受這樣的痛苦呢,不如你就屈服於吧。

人生會當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

段氏嘆息著說:“我豈是樂意死呢,只是如果屈打成招,不僅辱沒了祖先,也連累了夫君,我絕不做這樣的事”。

吾豈愛死者耶!若自誣以惡逆,上辱祖宗,下累於王,固不為也!

後來段氏死在了獄中。因段氏的堅貞不屈,慕容垂沒有受到株連。

因為思念亡妻,慕容垂又娶了段氏的妹妹做繼室。但皇后可足渾氏對段家痛恨至極,強行將慕容垂的繼室廢黜,並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慕容垂。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一)戰神慕容垂


威震天下

公元360年,慕容儁病死,兒子慕容瑋繼位,尊可足渾氏為皇太后。名義上雖是慕容恪總攬朝政,但可足渾氏時常干預朝政,同為輔政大臣的慕容評與慕輿根又各懷小心思,所以慕容恪並不如意。

好在畢竟手中有了一些權力,重用一下自己的弟弟慕容垂還能夠辦到。公元365年,慕容恪、慕容垂兩兄弟率兵攻克洛陽,慕容垂被任命為徵南大將軍,督掌十州軍事。後來慕容恪病重,臨終前多次向皇帝慕容瑋推薦慕容垂。

慕容恪病逝沒多久,東晉大司馬桓溫便舉兵北伐,直入燕境,一路勢如破竹。前燕損兵折將,很快就丟了半壁江山。皇帝慕容瑋驚恐之下,打算遷都遼寧朝陽,以避東晉的鋒芒。慕容垂上表請戰,他對慕容瑋說:

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

於是慕容瑋一面任命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統兵五萬抵禦桓溫。一面派使臣向死敵前秦求救,許諾割讓虎牢以西的土地作為酬勞。

慕容垂的赴任遏止了東晉的攻勢,桓溫屢戰不勝,軍糧耗盡。又見前秦起兵趕來,便焚燒戰船輜重,帶兵從陸路撤退。前燕的眾將領爭相請命追擊,被慕容垂制止了,慕容垂說:

不可。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後拒,擊之未必得志,不如緩之。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士眾力盡氣衰,然後擊之,無不克矣。

於是慕容垂帶著8000騎兵遠遠的跟著桓溫的隊伍。幾天之後,慕容垂對眾將說:“溫可擊之”,命眾將率軍急追。而事先慕容垂在襄邑早埋伏下了一支人馬。就在襄邑這個地方,慕容垂率領著燕兵兩面夾擊,大敗桓溫,此役共殲敵三成餘人。隨後桓溫又遭到了前秦的截擊,部隊損傷殆盡。

這一戰使得早有威名的慕容垂更是如日中天。

投奔前秦

人之一生想做點事情真的很難,做的不好被人輕視,做的出色便遭人嫉妒。聲威大震的慕容垂首先遭到了叔叔慕容評的算計,慕容評懼怕立有大功的慕容垂威脅到自己的權勢,便將這次戰爭中的有功人員名單壓住不上報,得不到獎勵的將領紛紛來找慕容垂訴苦。慕容垂便去跟慕容評理論,結果演變成了爭吵。

太后可足渾氏素來看慕容垂不順眼,借這個機會便與慕容評密謀,打算除掉慕容垂。當年慕容恪十分疼愛慕容垂這個弟弟,所以兩家人的關係十分要好。慕容恪雖然去世了,但他的兒子們卻看不下去了,便一起來找叔叔慕容垂,他們對慕容垂說:

先發制人,但除評及樂安王臧,餘無能為矣。

可慕容垂不願骨肉相殘,決定離開北燕避禍。

骨肉相殘而首亂於國,吾有死而已,不忍為也。

必不可彌縫,吾寧避之於外,餘非所議。

慕容垂的長子慕容令向父親建議逃到龍城避禍,培植勢力。今後有機會再報效大燕。

主上闇弱,委任太傅,一旦禍發,疾於駭機。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義,莫若逃之龍城,遜辭謝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東,庶幾可以感寤而得還,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則內撫燕、代,外懷群夷,守肥如之險以自保,亦其次也。

慕容垂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於是一家人以打獵為名便裝離開了鄴城,一路急行。但凡大事,總難一帆風順不出意外。可這次的意外卻實實在在的意料之外。慕容垂有個小兒子叫慕容麟,這個人很有小聰明,但不討慕容垂喜歡,於是他便嚮慕容評告密。知道消息的慕容評派兵急追慕容垂。在今天北京這個地方慕容垂被追兵攆上了,不過因慕容垂的威望,追兵不敢將他怎樣。

但事情敗露,龍城是去不了了。無奈之下,慕容垂遣散兵將,跟家人鑽進了大山,從山區繞路投奔了前秦。

此時的前秦正在積極謀劃滅燕,唯獨忌憚慕容垂的威名,聽聞慕容垂來降,苻堅大喜,親自到郊外迎接,接著慕容垂的手說:

天生賢傑,必相與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數也。要當與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後還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國不失為子之孝,歸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

我們以前說過苻堅的為人,忠厚誠懇,愛惜人材。慕容垂及其兒子都得到了豐厚的恩賞,在前秦落下了腳跟。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一)戰神慕容垂


金刀計

對於苻堅厚待慕容垂,王猛非常的不以為然。作為那個時代首屈一指的戰略家,王猛閱人的眼光自有獨到之處,他認為以慕容垂的才幹,絕不會久居人下,將來一定會成為前秦的心腹大患。勸苻堅除掉慕容垂。但被苻堅這個仁厚之人拒絕了。沒辦法,王猛便使了一條非常狠毒的計策,想逼著苻堅殺掉慕容垂。

公元370年,王猛率秦軍伐燕,任命慕容垂的長子慕容令以參軍的身份做為嚮導隨軍出征。按說這個安排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慕容令久居前燕,對前燕軍事佈署,將領性格比較瞭解,以他做參軍有利於前秦的軍事佈署。所以也沒人有異議。

但就在出徵的前一天,王猛突然前來拜訪慕容垂。王猛是前秦的第一號權臣,做為降將的慕容垂怎敢不盡心接待。於是大擺宴席,盛情款待。王猛也很給面子,與慕容垂把酒言歡。正在賓主談笑風生,氣氛融洽的時候,王猛突然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今當遠別,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資治通鑑》

慕容垂雖有才能,但當時的少數民族一般都性情豪放,熱情好客。哪裡比得上漢人書生的心思縝密。所以慕容垂也沒多想,隨手摘下了自己腰間的金刀送與了王猛。可就是這隨手一送,幾乎要了他全家的性命。

慕容令隨王猛的大軍來到了洛陽,這日自家的親信金熙到他帳中求見,手持父親的金刀為信物,帶來了慕容垂的口信:

吾父子來此,以逃死也。今王猛疾人如讎,讒毀日深;秦王雖外相厚善,其心難知。丈夫逃死而卒不免,將為天下笑。吾聞東朝比來始更悔悟,主、後相尤。吾今還東,故遣告汝;吾已行矣,便可速發。

這翻安排絲絲入扣,不由得慕容令不信,於是慕容令以打獵為藉口,出了軍營快馬逃回了前燕。

慕容令叛逃!這一消息驚的慕容垂魂飛魄散。不管怎麼說,慕容令的確是逃回了前燕,慕容垂是百口莫辯。趕緊帶著家人倉皇出逃。結果跑到藍田就被捉住了。這個時候,王猛的心中一定暗喜,而慕容垂很可能萬念俱灰了。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苻堅居然心疼的安慰起了慕容垂。苻堅說:“人各有志,你的兒子也是不忘本,不必深究。況且你兒子的罪也不能怪你,你又何必因為害怕搞的這麼狼狽呢”。

卿家國失和,委身投朕。賢子心不忘本,猶懷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將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為過懼而狼狽如是乎!

隨後不僅放了慕容垂,待他仍舊像以前一樣的優厚。

兩晉南北朝的這些風雲人物中,我最喜歡苻堅,儘管他的仁厚最終導致了他身死國滅。但我喜歡他的人情味,喜歡他的真性情。

慕容令的迴歸弄的前燕莫名其妙,這來來回回的,真當自己是串親戚呢。但人家主動回來效力,又是皇室宗親,慕容瑋也不好把他怎樣,就任命他去守沙城。那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實際就是將其流放了。到了沙城的慕容令也知道上了當,就在沙城舉兵造反。前燕早就提防著他,剛一起兵就被迅速平定,慕容令戰死。


兩晉南北朝風雲(十一)戰神慕容垂


頓開金鎖走蛟龍

後來慕容垂的叛秦很難說不受這一事件的影響,在前秦滅掉前燕後,慕容垂隨苻堅去了舊都鄴城。見到自己的親戚子侄與舊時同僚,慕容垂百感交集。而苻堅繼續將他的宅心仁厚發揮到了新的境界,前燕慕容氏包括皇帝慕容瑋全都委以重任。

鮮卑慕容氏在前秦的勢力過大,引來了氐族貴族的不滿。可能是在王猛的授意下,謠言四起,說天象顯示將來燕國要取代秦國。對這些謠言,苻堅一笑了之。

王猛去世後,苻堅決定起兵南下伐晉。當時身邊的重臣均表示反對。唯有慕容垂極力支持,他對苻堅說:

弱並於強,小並於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白滿朝,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詩》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斷自聖心足矣,何必廣詢朝眾!晉武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臣而已,若從朝眾之言,豈有混壹之功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弱國歸附強國,小國投降大國是大勢所趨。陛下英明神武,手下有百萬雄師,滿朝都是韓信,白起一樣的人物,小小的江南不在話下,何必把問題留給子孫呢。

這時候的慕容垂開始玩陰招了。聽了慕容垂的話苻堅很高興,遂力排眾議,起兵伐晉。前面的章節我們詳細的講過淝水之戰,這裡不在贅述。總之前秦元氣大傷。在得知前方兵敗後,慕容垂退到了鄴城。

駐守鄴城的苻丕及將領們都對慕容垂深懷戒心,想除掉他,只是苦於沒有藉口。這時候洛陽一帶的丁零族翟斌起兵反秦,苻堅命慕容垂前去征討。為了監視慕容垂,苻丕安排親信苻飛龍為副將,隨軍出征。慕容垂對苻飛龍說:

今寇賊不遠,當晝止夜行,襲其不意。

苻飛龍覺得有道理,便同意了。慕容垂讓慕容寶帶兵做前鋒,自己押後,將前秦士兵分散編入隊伍。半夜行軍之時,慕容垂命人擂鼓,燕軍得到號令一起動手,全殲了秦軍及苻飛龍。

慕容垂的起兵立刻得到了慕容氏及燕國舊將們的一致支持,實力迅速增長。前秦苻堅幾次派兵征討,均被慕容垂打敗。而此時起兵的何止慕容氏一家,群雄並起,前秦已無力鎮壓。這樣慕容垂便迅速的佔據了華北地區的大部分區域,恢復了大燕政權,史稱後燕。

總結

在王猛的主導下,前秦實行了“黎元應撫,夷狄應和”的民族平等和睦的政策。遏止了各民族之間的敵對和爭鬥,但各民族之間依舊涇渭分明,交流不多。到了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因為歷史上鮮卑族與漢民族就有很深厚的淵源,所以執政的慕容氏對漢民族以及漢文化都持一種開放的政策,使得民族之間開始出現深入的交往。及到後來的北魏政權,更是將鮮卑與漢族打造成為了利益共同體,自此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難分彼此。當然這是後話。

總體來說,慕容氏建立的後燕,對於民族大融合來說,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