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


眼看寒假又被“充值”,家裡的“神獸”們手舞足蹈。絕望的老母親們,又默默地抹了一把辛酸淚。此時我幸而讀了美國作家艾菲爾·科恩的《無條件養育》這本書。

書中告訴我,我之所以看不慣孩子在家的種種表現是因為:我是在有條件地養育孩子。“有條件養育,即對孩子關心的程度以其行為或表現為條件”。用“有條件養育”作為本書的破題,作者要告訴我們,我們對孩子的無奈與憤怒,源自於我們自己。

《無條件養育》告訴我們,相比父母對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經歷這些,以及如何看待我們對他們的方式更重要有兒童教育家提醒我們,教室的要素並不在於老師教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學到了什麼;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麼信息,而非我們認為我們在傳遞什麼信息。

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美國作家艾菲爾·科恩所著《無條件養育》

《無條件養育》通過對有條件養育和無條件養育兩種育兒方式的剖析,告訴我們選擇不同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差別很大。看過全書後我感覺,以前我對待孩子的那些做法,雖然談不上是在毀滅一個幼小的生命,但起碼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在我看來,孩子從來都不是上天派來懲戒父母的瘟神,而是引領父母再次成長的小天使。與他們和解,不是在拯救他們,而是在救贖自己。達成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有三點值得學習。

01 有條件養育有很多弊端

也許有人會說,我自己的孩子,我無條件給TA吃,給TA穿,供TA上學,花大價錢給TA上各種輔導班,怎麼就成了“有條件”了呢?是“無條件”了呢?

上述您認為的“無條件”,實際是在孩子沒主張索要的前提下,所盡的父母撫養的義務。這裡我們討論的“有條件”,指的是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也就是說,這種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者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誌之後才可以得到。


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來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比如今早你告訴孩子,如果今天能按時、專心地聽課,並能在晚飯前把所有作業做完,就可以看那個他心儀的電影。或者,當孩子捧著平板電腦高興地對你說:“媽媽,我下棋又贏了。”此時你會以一個笑臉,外加大大的擁抱表揚道:“你做得真棒!媽媽愛你!”

相反,你會黑著臉說:“怎麼又輸了,我真的白給你花錢學圍棋了!”這就是典型的有條件的愛。因為,媽媽愛不愛孩子,取決於孩子是否完成了作業,是否下棋贏了對手。

這樣做傳遞給孩子的是,他認為媽媽對他的“愛”和好臉色,取決於他的作業完成與否,以及下棋輸贏與否,而不是媽媽無論怎樣都愛著他。

《無條件養育》書中介紹,在一項針對1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認為家長愛自己是有條件的學生更容易受到排斥,導致他們更容易反感和討厭他們的家長。這些學生中很多人都感覺,一旦沒有做出令人欽佩的事或順從家長的意願,自己會得到更少的愛,也正是這些使他們與家長的關係更容易陷入緊張。

有條件養育,是帶有明確目的性的教養方法,短期內可能奏效,但長期的弊端非常明顯。那就是,一旦做某件事情沒了“報酬,孩子就會失去興趣。孩子不是馬戲團的動物,靠獎賞才完成家長的指令。他們做合理範圍內的任何事情,具有選擇權。

02 無條件養育是上天賜給孩子的禮物。


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生孩子不易,養孩子請且養且珍惜

有個兒女雙全的全職媽媽常對我抱怨,她整天在家除了家務就是管孩子,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而她為孩子們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們卻一點不聽話。老大恨不得拿著鞭子在後面抽,才肯坐下來學習。老二成天動不動就哭,擾得她心煩意亂。她常常沮喪地說:“你說他倆是不是上天派來懲罰我的?”

這裡必須談談家長生養孩子的目的。確切地說,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如何能夠滿足他的需要?”

作者認為,將焦點放在孩子的需要上,與孩子並肩協作以確保他們的需要被滿足,要求我們必須承諾重視孩子。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問。這種無條件的愛目光長遠,著眼於長期效應,賦予孩子安全感,力圖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為自信、獨立、品行端正、有擔當的人

這位媽媽說的“聽話”,是著眼於管理孩子立竿見影,受家長控制。而一旦孩子逃出了“管理”的範圍,比如年齡的增長和被壓制後的反彈,這種“控制”就不再起作用,還會給今後生活帶來很多問題。現在孩子的“聽話”,其實是在滿足家長的需要和感受。

03 這麼做,完美與孩子和解。

做一個重視孩子需要的家長,《無條件養育》這本書教我們以下這麼做。

1.正視他的錯誤。

本書作者認為,最能引起某些家長憤怒的孩子的行為,正是家長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喜歡的特質。在我們教育孩子受挫時,需要多花些時間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所作所為。

記住這句話,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丹麥詩人兼科學家皮亞特·海恩所說:“在別人身上最難以原諒的錯誤,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錯誤。”

2.調整你的要求

就像昨天發生的一件事,令我豁然開朗。這些天,我每天讓兒子做200道口算題,要求錯題

不能超過5道。可是每天我在判題的時候,自己都會出現好幾個失誤。我突然意識到,我對兒子的要求過於高了。

面對一個嬰兒的教育方式,肯定與一個7歲的孩子有所差別。同理,絕不能用教育16歲人的標準套用在7歲孩童的身上。這種要求的差異化,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人性化的表現。

3.改變你的策略


讀《無條件養育》,幫家長與“神獸”和解

家長可以改變叫醒方式

試想,如果有人把你從熟睡中生硬地拽起,你是否會不知所措,甚至大發脾氣?同樣,對你的孩子這樣做,他也會有同樣的反應。而如果此時你又在耳邊不斷催促,“趕緊穿衣服,趕緊洗漱,快點!快點!”效果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策略。比如提前5分鐘叫醒孩子,用拉開窗簾或播放音樂來替代吼叫。你改變了,孩子也會相應變化。

4.不說沒必要的“不”。

在這個“不”的限定下,孩子尤其是低齡兒童,意味著被阻止做想做的事,或被迫做自己不想做

的事。

我們不說過多不必要的“不”,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安排和要求就不重要。你可以換種說法,比如“你應該怎麼怎麼做”或“你這樣做會更好”。這樣說,不但具有建設性,孩子主觀也更能接受。

5.為雙方留有緩衝

每晚必須9點上床,並不是改變不了的鐵律。在特殊的日子裡,比如某個重要節日、某人的生日宴會或外出回家較晚,偶爾不遵守上床時間,是不會打亂你孩子的生物鐘和作息習慣的。

這種對要求的彈性做法,既體現了父母務實的一面,也為孩子達成目標提供基礎。雙方都後退一步,和諧共處才是良好的家庭氛圍。

《無條件養育》這本書告訴我們,愛一個聽話的孩子容易,但愛一個不那麼乖巧順從的孩子則更偉大。網絡不是有個段子嗎?在孩子把家長氣得咬牙切齒時,有多少家長必須在心中默唸:“親生的!親生的!”才能化解一場“流血事件”。

疫情當前,每隻小“神獸”幾乎24小時被關在“牢籠”中,而且何時“歸山”尚無期限。與其說我們全天候與之“較量”,倒不如踏下心來,好好看看《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你會覺得這些道理太合時宜了。用這本書的道理去和“神獸”們和解,才是對自己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