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


眼看寒假又被“充值”,家里的“神兽”们手舞足蹈。绝望的老母亲们,又默默地抹了一把辛酸泪。此时我幸而读了美国作家艾菲尔·科恩的《无条件养育》这本书。

书中告诉我,我之所以看不惯孩子在家的种种表现是因为:我是在有条件地养育孩子。“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用“有条件养育”作为本书的破题,作者要告诉我们,我们对孩子的无奈与愤怒,源自于我们自己。

《无条件养育》告诉我们,相比父母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他们的方式更重要有儿童教育家提醒我们,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美国作家艾菲尔·科恩所著《无条件养育》

《无条件养育》通过对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两种育儿方式的剖析,告诉我们选择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差别很大。看过全书后我感觉,以前我对待孩子的那些做法,虽然谈不上是在毁灭一个幼小的生命,但起码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在我看来,孩子从来都不是上天派来惩戒父母的瘟神,而是引领父母再次成长的小天使。与他们和解,不是在拯救他们,而是在救赎自己。达成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有三点值得学习。

01 有条件养育有很多弊端

也许有人会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无条件给TA吃,给TA穿,供TA上学,花大价钱给TA上各种辅导班,怎么就成了“有条件”了呢?是“无条件”了呢?

上述您认为的“无条件”,实际是在孩子没主张索要的前提下,所尽的父母抚养的义务。这里我们讨论的“有条件”,指的是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也就是说,这种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者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志之后才可以得到。


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来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比如今早你告诉孩子,如果今天能按时、专心地听课,并能在晚饭前把所有作业做完,就可以看那个他心仪的电影。或者,当孩子捧着平板电脑高兴地对你说:“妈妈,我下棋又赢了。”此时你会以一个笑脸,外加大大的拥抱表扬道:“你做得真棒!妈妈爱你!”

相反,你会黑着脸说:“怎么又输了,我真的白给你花钱学围棋了!”这就是典型的有条件的爱。因为,妈妈爱不爱孩子,取决于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下棋赢了对手。

这样做传递给孩子的是,他认为妈妈对他的“爱”和好脸色,取决于他的作业完成与否,以及下棋输赢与否,而不是妈妈无论怎样都爱着他。

《无条件养育》书中介绍,在一项针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家长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排斥,导致他们更容易反感和讨厌他们的家长。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感觉,一旦没有做出令人钦佩的事或顺从家长的意愿,自己会得到更少的爱,也正是这些使他们与家长的关系更容易陷入紧张。

有条件养育,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教养方法,短期内可能奏效,但长期的弊端非常明显。那就是,一旦做某件事情没了“报酬,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孩子不是马戏团的动物,靠奖赏才完成家长的指令。他们做合理范围内的任何事情,具有选择权。

02 无条件养育是上天赐给孩子的礼物。


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请且养且珍惜

有个儿女双全的全职妈妈常对我抱怨,她整天在家除了家务就是管孩子,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而她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孩子们却一点不听话。老大恨不得拿着鞭子在后面抽,才肯坐下来学习。老二成天动不动就哭,扰得她心烦意乱。她常常沮丧地说:“你说他俩是不是上天派来惩罚我的?”

这里必须谈谈家长生养孩子的目的。确切地说,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他的需要?”

作者认为,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需要上,与孩子并肩协作以确保他们的需要被满足,要求我们必须承诺重视孩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问。这种无条件的爱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正、有担当的人

这位妈妈说的“听话”,是着眼于管理孩子立竿见影,受家长控制。而一旦孩子逃出了“管理”的范围,比如年龄的增长和被压制后的反弹,这种“控制”就不再起作用,还会给今后生活带来很多问题。现在孩子的“听话”,其实是在满足家长的需要和感受。

03 这么做,完美与孩子和解。

做一个重视孩子需要的家长,《无条件养育》这本书教我们以下这么做。

1.正视他的错误。

本书作者认为,最能引起某些家长愤怒的孩子的行为,正是家长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喜欢的特质。在我们教育孩子受挫时,需要多花些时间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

记住这句话,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正如丹麦诗人兼科学家皮亚特·海恩所说:“在别人身上最难以原谅的错误,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错误。”

2.调整你的要求

就像昨天发生的一件事,令我豁然开朗。这些天,我每天让儿子做200道口算题,要求错题

不能超过5道。可是每天我在判题的时候,自己都会出现好几个失误。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儿子的要求过于高了。

面对一个婴儿的教育方式,肯定与一个7岁的孩子有所差别。同理,绝不能用教育16岁人的标准套用在7岁孩童的身上。这种要求的差异化,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人性化的表现。

3.改变你的策略


读《无条件养育》,帮家长与“神兽”和解

家长可以改变叫醒方式

试想,如果有人把你从熟睡中生硬地拽起,你是否会不知所措,甚至大发脾气?同样,对你的孩子这样做,他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而如果此时你又在耳边不断催促,“赶紧穿衣服,赶紧洗漱,快点!快点!”效果可想而知了。

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策略。比如提前5分钟叫醒孩子,用拉开窗帘或播放音乐来替代吼叫。你改变了,孩子也会相应变化。

4.不说没必要的“不”。

在这个“不”的限定下,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意味着被阻止做想做的事,或被迫做自己不想做

的事。

我们不说过多不必要的“不”,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安排和要求就不重要。你可以换种说法,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做”或“你这样做会更好”。这样说,不但具有建设性,孩子主观也更能接受。

5.为双方留有缓冲

每晚必须9点上床,并不是改变不了的铁律。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某个重要节日、某人的生日宴会或外出回家较晚,偶尔不遵守上床时间,是不会打乱你孩子的生物钟和作息习惯的。

这种对要求的弹性做法,既体现了父母务实的一面,也为孩子达成目标提供基础。双方都后退一步,和谐共处才是良好的家庭氛围。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告诉我们,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更伟大。网络不是有个段子吗?在孩子把家长气得咬牙切齿时,有多少家长必须在心中默念:“亲生的!亲生的!”才能化解一场“流血事件”。

疫情当前,每只小“神兽”几乎24小时被关在“牢笼”中,而且何时“归山”尚无期限。与其说我们全天候与之“较量”,倒不如踏下心来,好好看看《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你会觉得这些道理太合时宜了。用这本书的道理去和“神兽”们和解,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