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思量


朝聞道、夕思量


道,是中華民族認識自然,理解自然的理念,道無形而存在,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行的空間。

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自生,風無扇而自動,水無推而自流,草木自生,呼吸而自呼吸,心跳而自跳,不可盡言皆本然如是。

後來由老子思想衍生出道家學派。主張一切行為都遵循於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而然。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思想是從漢初開始的。道家也被稱為德家。漢代淮南王因謀反而自殺,使用的理論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由此受到嚴重挑戰,道家思想逐漸走向衰落。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道家不再是中國主流思想。

道家卻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無一不是黃老思想的產物,而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均與黃老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講究順從自然,清靜無為,為人處世要順從時勢、遵循物理,人來自於自然界,必定要遵循一切自然法則。

朝聞道、夕思量


道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是對宇宙起源的一種探索和認識。

“道”實質上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空”,空是自由發展,空是一切發生的空間。一切無,一切有。有是從無生出來的。

“一”是統一,整體,出發點,起始。代表由精神性的“道”產生具體萬物之前的一種混沌未分的物質整體,即陰陽未分的宇宙混沌本體;

“二”是指宇宙元氣分為陰陽;萬事萬物初始有正反,有日月、陰晴、圓缺、萬物的陰陽不是對立而是和諧交替共進。陰陽是自然存在。

“三”是陰氣、陽氣和衝氣。陰陽和諧衍生氣息,三氣變化而為天、地、人三才,三才具備,有了氣息有了生靈,衍生出萬物。

天下萬物是由“道”演變而來。萬物不論如何演化,其中都存有最原始的“道”。道是萬物存在和運行的根本,道是自然處始的樣子。

朝聞道、夕思量


言說道

“道”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本源,萬物是“道”的派生者。“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萬物是可以言說的,而產生萬物的道,卻是不可言說的。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恆常不變的道;萬物是可以命名的,給萬物命名的道,卻是不可以命名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無名之道,才是產生天地的始基。

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也就是說,“道”這個東西是空虛無形的,可是它永遠也用不盡。

朝聞道、夕思量


柔弱勝剛強

老子主張柔弱,反對剛強。“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柔弱者生之徒。”人在世時質體柔弱;死後則變得僵硬。草木欣欣向榮時,質體是柔軟的,衰敗後就變得僵硬了。“柔弱”的東西則充滿活力。

“柔弱”的東西容易承受外力,剛強的東西容易摧折。比如說,而柔弱的小草能隨風飄搖,沒有一個人甘居柔弱,自然界的生靈,花花草草卻懂得。

天下最柔弱的水,能包容萬物。柔弱不需要戰勝堅強,柔弱自然以愛包容萬物。

其實剛強與陰柔是萬物都具有的,柔弱的小草也能從石縫裡堅強發芽生長。把堅強的力量深藏心底,用柔軟的品質溫柔以待這個世界。

朝聞道、夕思量


福與禍的關係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它們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好也有壞的可能,好的時候保持初心,壞的時候不忘初心。

物極必反。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出現,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相互對立而有了順序。不過,事物兩方面的轉化也是有條件的,有原因的,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狀態,事物才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懂得“禍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時,我們還應該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純粹以“無為”而等待良好結果的發生,否則無異於守株待兔的愚人之舉。

我們能做的,就在對事物做出判斷或決定前應認真考慮,不魯莽行事,不因自己的優勢而盲目自大,不因自己的弱點妄自菲薄。

朝聞道、夕思量


“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作惡,要任自然,順自然;認識事物的本質,清楚哪些是不應該去做的,在這個基礎上要積極去作為,去嘗試。當然老子並非反對人民在生活中所作的種種努力,而是反對未依事物的本性不遵循事物的規律的妄為。“老子認為,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例如車輪,如果沒有中間的圓洞,就不能轉動了。茶杯、瓷碗等器皿,如果沒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裝東西。門戶如果沒有空處,就不能出人。房屋如果沒有空處,也不能住人。所以,“無”和“空”才是有用的。我們對待事情,無為正是有所作為。道“無為而無不為”。它什麼也不做,但是什麼都做成了。天得到它,變得清朗;地得到它,變得寧靜。

朝聞道、夕思量


滌除玄覽

認識最高本體的道,必須從複雜多樣的耳聞目見的感覺經驗中掙脫出來,要站在更高處去認識。這便是“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通俗解釋。

“玄覽”,指在心靈深處,以道鏡自鑑自察,除去汙垢。“玄覽無疵”,就是把內心直觀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鏡子,如果能夠把這面鏡子打掃乾淨,沒有一點灰塵,即人的內心不染外物,保持最大空虛和安靜,這樣萬物就會自然呈現在面前,被人們認識。

老子的這種認識觀點,與當時的天文學有密切聯繫。觀察天文,只能用從旁靜觀的辦法,求得天道運行的規律,光靠“觀”是不行的,要靠“玄覽”,即是用深遠的思維

去考察。“玄覽”是用思想不是用感官去覽,是一種神秘的直觀。

朝聞道、夕思量


小國寡民

《老子》記載: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大致是說,國家要小,百姓也要少。

使百姓看重生命,讓百姓恢復天真善良的純樸本性。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鳴狗叫的聲音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不過分追求,不講究虛偽的仁義道德等,這些是社會混亂和爭戰的根源。

老子把社會發展分為“道”“德”“仁”“義”“禮”五個階段。人類社會的最初發展階段是“道”統治的,一切純任“自然”,是完全“無為”的。以後的社會分別由德、仁、義、禮統治。每後一階段與前一階段相比,離“無為”越遠,美的善的東西越少,醜的惡的東西越多,因而離他的“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遠。

朝聞道、夕思量


反對為先

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反對“為天下先”。嘗謂:“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

以江海為喻,因為江海處於低窪之地,所以能使百川歸流。在道家看來,“處下”“不爭”的人生態度,又稱作“守雌”。聖人具有“處下”“不爭”的品格,所以能夠處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累受害,樂於擁護他而不孤立厭煩他 ,聖人的不爭,是處處為民著想的態度,不爭是付出,不求得到,不爭是大氣,胸懷寬闊。不求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他爭,也不會招來怨恨,不會做的有過失。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前,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這萬物的首長也不是所求,是自然而來 這萬物的首長也不是榮譽,是使命與更大的責任。

所以,老子告誡說,人不能自恃聰明,鋒芒太露。只有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方能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要求的越少,得到的越多,付出的越多,越快樂。

朝聞道、夕思量


結語: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一個名稱,只是一個字,而不是道的本質,道的本質是天地自然之理——大道至簡。簡是簡單,也包涵樸素本真。

朝聞道、夕思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